0027
汉代玉璧
起拍价
RMB
3,600,000
当前价
RMB
围观人数:7
出价次数:0
延时周期:00:00
保证金:25%
服务费:0%
佣金:10%
不包邮 不保真 不退货 距离结束:00时00分00秒

广州中天
作品分类:
古董珍玩
作品描述:
汉代玉璧是汉代玉器中的经典代表,集礼仪、装饰、丧葬功能于一体,兼具艺术性与文化内涵。以下从形制、工艺、用途及代表器物等方面解析:
一、形制与功能
1. 基本形制
玉璧为中央有穿孔的扁平圆形玉器,是古代“六瑞”之一,象征祥瑞、平安167。汉代玉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多样化形制,如出廓玉璧(边缘附加透雕装饰)、多层纹饰玉璧等
2. 主要用途
• 礼仪祭祀: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天地山川
• 丧葬文化:置于墓葬中,寄托祈福与永生之愿,如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璧
• 装饰象征:贵族佩戴或陈设,彰显身份,纹饰蕴含吉祥寓意(如“宜子孙”铭文)
二、工艺与纹饰
1. 雕刻技法
• 透雕与阴刻结合:如东汉“宜子孙”玉璧,顶部透雕双龙纹钮,龙身以阴刻线勾勒动态细节
• 分层装饰:常见内层饰谷纹(象征五谷丰登),外层雕夔龙纹、蟠螭纹等,层次分明
2. 材质与创新
• 多采用新疆和田玉,墨玉、白玉尤为珍贵
• 首创“出廓”设计,如玉璧边缘附加龙形或云纹透雕,突破传统圆形框架
三、代表器物
1. 透雕双龙白玉璧(西汉)
• 出土于河北,现藏河北博物院,高25.9厘米。
• 璧身饰谷纹,出廓透雕双夔龙,龙身矫健,象征皇权威仪与祥瑞
2. 东汉“宜子孙”玉璧
• 1982年出土于山东青州,墨玉质地,直径30厘米。
• 顶部透雕双龙钮,中央篆刻“宜子孙”,表达家族昌盛之愿,纹饰含乳钉、夔龙纹,工艺繁复
3. 汉代谷纹玉璧
• 直径5.5厘米,厚0.4厘米,陕西武功县出土。
• 典型丧葬用璧,纹饰简洁,体现汉代玉璧的标准化生
四、文化意义
汉代玉璧融合儒家礼制与道家升仙思想,纹饰中的龙、谷纹等反映对自然力量与农业的崇拜
5。其工艺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玉器从“神玉”到“人玉”的转型,成为后世玉雕艺术的典范
现存代表:主要藏于河北博物院、青州市博物馆、陕西武功县文管会等
一、形制与功能
1. 基本形制
玉璧为中央有穿孔的扁平圆形玉器,是古代“六瑞”之一,象征祥瑞、平安167。汉代玉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多样化形制,如出廓玉璧(边缘附加透雕装饰)、多层纹饰玉璧等
2. 主要用途
• 礼仪祭祀: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天地山川
• 丧葬文化:置于墓葬中,寄托祈福与永生之愿,如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璧
• 装饰象征:贵族佩戴或陈设,彰显身份,纹饰蕴含吉祥寓意(如“宜子孙”铭文)
二、工艺与纹饰
1. 雕刻技法
• 透雕与阴刻结合:如东汉“宜子孙”玉璧,顶部透雕双龙纹钮,龙身以阴刻线勾勒动态细节
• 分层装饰:常见内层饰谷纹(象征五谷丰登),外层雕夔龙纹、蟠螭纹等,层次分明
2. 材质与创新
• 多采用新疆和田玉,墨玉、白玉尤为珍贵
• 首创“出廓”设计,如玉璧边缘附加龙形或云纹透雕,突破传统圆形框架
三、代表器物
1. 透雕双龙白玉璧(西汉)
• 出土于河北,现藏河北博物院,高25.9厘米。
• 璧身饰谷纹,出廓透雕双夔龙,龙身矫健,象征皇权威仪与祥瑞
2. 东汉“宜子孙”玉璧
• 1982年出土于山东青州,墨玉质地,直径30厘米。
• 顶部透雕双龙钮,中央篆刻“宜子孙”,表达家族昌盛之愿,纹饰含乳钉、夔龙纹,工艺繁复
3. 汉代谷纹玉璧
• 直径5.5厘米,厚0.4厘米,陕西武功县出土。
• 典型丧葬用璧,纹饰简洁,体现汉代玉璧的标准化生
四、文化意义
汉代玉璧融合儒家礼制与道家升仙思想,纹饰中的龙、谷纹等反映对自然力量与农业的崇拜
5。其工艺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玉器从“神玉”到“人玉”的转型,成为后世玉雕艺术的典范
现存代表:主要藏于河北博物院、青州市博物馆、陕西武功县文管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