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02
上一件
下一件
和平纪念币两枚/通宝两枚/元宝一枚
作品估价:RMB 1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5%
图录号:
0002
拍品名称:
和平纪念币两枚/通宝两枚/元宝一枚
拍品描述:
由于“和平纪念币”是一个宽泛类别(不同年份、主题的和平纪念币历史价值差异极大),核心取决于具体发行年份与主题,目前最具代表性且市场关注度高的是1986年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币。
1986年国际和平年纪念币是中国首枚以“和平”为主题的流通纪念币,材质为铜镍合金,面值1元。
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响应联合国“国际和平年”号召的重要文化载体,见证了80年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平事务的历史背景。
市场价值:作为早期流通纪念币中的经典品种,评级高分币价格高,具有稳定的收藏价值。 康熙通宝的文化历史价值,核心在于它既是“康乾盛世”的经济见证,也是清代钱币文化与国家治理理念的实物载体,远超单纯的货币属性。

1. 历史价值:盛世经济的“活档案”
它铸造于康熙年间,覆盖了清朝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到巩固边疆的关键时期,其铸造量、流通范围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稳定、农业恢复、商品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
作为清代早期标准化铸造的钱币,它承接了明代制钱制度,又确立了清代“一文钱”的基准单位,为后续“康乾盛世”的经济运行奠定了货币基础。

2. 文化价值:多元融合的“钱币符号”
文字文化:正面“康熙通宝”四字为楷书,字体端庄大气,是清代官方书法风格的体现;背面首次大规模采用“满文+汉文”(部分局为纯满文)标注铸造局,既凸显了满族的统治地位,也兼容了汉文化,是清代“满汉融合”治国理念的微观体现。
地域文化:全国先后有20多个铸钱局(如宝泉、宝源、宝苏、宝台等)铸造,不同局的钱币在尺寸、字体细节上存在差异,这些“局名”如同钱币的“籍贯”,成为研究清代地域手工业分布、行政管控的重要线索。
民俗文化:其中的“罗汉钱”(正面“熙”字少一竖,传说含黄金)更是超越货币功能,演变为民间婚嫁、祈福的吉祥信物,至今仍承载着“平安顺遂”的民俗寓意,是钱币文化与大众生活融合的典型案例。 光绪元宝的文化历史价值,核心在于它是中国钱币从“方孔圆钱”向“机制币”转型的标志,更是晚清社会变革、中外文化碰撞与工业文明萌芽的实物见证。

1. 历史价值:晚清社会变革的“缩影”
它铸造于光绪年间,正值洋务运动推进期,是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顺应西方货币制度而引入机器铸造的钱币,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手工铸钱的传统,标志着中国货币史进入“近代机制币”时代。
钱币上“户部”“各省造”(如北洋、江南、四川等)的标注,反映了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局面;而“库平七钱二分”等计重单位,既保留传统“库平”体系,又借鉴西方“枚重”标准,是当时经济半殖民地化与自主改革并存的真实写照。

2. 文化价值:中外文明融合的“载体”
设计文化:正面“光绪元宝”四字多为楷书,字体厚重,体现传统书法美学;背面则首次出现龙纹(蟠龙、坐龙等)与英文标注,龙纹象征皇权,英文则是对外通商的需要,两种元素共存,成为晚清“中体西用”思想在钱币上的直接体现。
工艺文化:机制铸造工艺让钱币图案更精细、边缘更规整,部分省份的光绪元宝还采用“镜面”“齿边”等西方造币技术,是中国近代金属铸造工业起步的重要物证,其工艺水平差异也反映了各省洋务运动的发展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