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16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青白玉莨苕葉紋執壺
H19cm
作品估价:TWD 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免责声明》
图录号:
216
拍品名称:
清乾隆 青白玉莨苕葉紋執壺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H19cm
出版著录:
出版:《谁在拍卖中国》,漫游者文化,2010 年,页239
《圆明园:大清皇帝最美的梦》,顽石创意,2013 年,页278-279,图版V-34
拍品描述:
H19cm
來源:John G. Taylor 舊藏,據家屬陳述曾在服役期間駐紮中國,約於1930-1940 年代購得,2005 年辭世後為家族傳承
美國Skinner Inc 2009 年10 月18 日編號579
展覽:「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國父紀念館,台北,2013 年7 月5 日- 9 月29 日

出版:《誰在拍賣中國》,漫遊者文化,2010 年,頁239
《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頑石創意,2013 年,頁278-279,圖版V-34

青白玉質,純淨緻密,溫潤清雅。執壺內膛掏空,蓋與壺身子母口緊密相合。蓋呈橢圓六邊形圓頂,上下口沿飾雙寬旋紋,以圓雕、鏤雕及高、淺浮雕等技法琢製。蓋面環飾葉片紋,頂設盛開蓮花為鈕,花蕊嵌紅寶石,華麗精緻。壺長直頸,扁圓腹,圈足。長頸挺拔,沿續六邊形,面中間棱線筆直,上下飾莨苕葉紋;一側流口作花苞狀,下方草葉承托,翻轉卷曲;另側卷草式彎把,上端卷曲貼於頸部,層層莨苕葉呈S形與壺肩相連。壺腹橢圓,中央寬帶紋一周,上下飾覆、仰莨苕葉交錯,縱橫重疊,姿態生動。圈足與鈕呼應,沿襲橢圓花瓣形制。通體雕飾精細,以寶石、蓮花、花苞、花瓣及莨苕葉紋層層疊構,洋溢濃郁西洋風韻,並流露巴洛克式華麗特色,體現痕都斯坦玉器藝術與裝飾的合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將中亞東端納入版圖,稱「新疆」,並引進大量精美伊斯蘭玉器入紫禁城。乾隆皇帝為之驚豔,撰文考證其為「痕都斯坦」玉工之作,讚為「仙工」、「鬼工」。據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黃英於《仙工奇製:故宮博物院藏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展》所述,乾隆三十三年(1760年),御題《痕都斯坦雙玉盤得十韻》,首次出現「痕都斯坦」一詞,此類玉器深得帝心。乾隆三十九年(1174年),又以御製詩《詠痕都斯坦玉碗》,讚其技藝勝過蘇州玉匠。此類玉器多為印度莫臥兒王朝製作,風格融合波斯、伊斯蘭與印度元素,技法與裝飾皆臻高妙。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八世紀印度〈莨苕葉紋長流執壺〉,蓋內鐫刻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御製詩《詠痕都斯坦玉壺》:「繽紛華葉翻,水磨製嬰垣。細入毛髮理,渾無斧鑿痕。」凝練乾隆帝對此類玉器之審美標準。列舉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十八世紀蒙兀兒帝國〈青玉單柄壺〉,與本品製作技法及裝飾風韻相似,皆顯痕都斯坦玉器典型特徵,可資參考。

由於乾隆對風格鮮明的異域藝術頗為青睞,每每題詩讚詠,助長玉匠吹起「伊斯蘭風」,亦常指定宮中工匠加以模仿製造痕都斯坦風格的「西番作」玉器。多採花葉、瓜果等為題材,成為融合中國、中亞草原、波斯、歐洲、印度本土等多元風格於一體的玉雕,然無論形制和製作技法仍具中國玉器諸多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庋藏清〈青玉爐瓶盒〉,與本品器面花紋皆以繁複莨苕葉紋為主,將經典莫臥兒王朝裝飾風格和諧融入中國傳統玉器式樣與技法,為乾隆時期結合東西風潮之獨特風貌。

酒宴活動自古即為宮廷生活重要一環,清代宮廷大宴之酒膳文化尤為繁盛,各種酒膳列為嘉禮,載入《大清會典》與《大清通禮》,成為定制。康熙、乾隆年間尤多盛舉,其中「千叟宴」最為壯觀,除皇帝分賜王公大臣茶飲外,尚有「親賜御酒」之禮;此外,每歲於保和殿設「除夕宴」,宴賞外藩、內外大臣與侍衛;修撰實錄、聖訓之期設「修書宴」;大軍凱旋舉「凱旋宴」;以及宗室筵宴、上元節宴、萬壽、聖壽、千秋、大婚、公主下嫁等,皆必備盛宴。宴畢撤桌,復陳酒膳,皇帝親賜御酒,將儀典推至高潮。

酒宴所用酒器,源自商周盛酒的青銅禮器,形制有尊、彝、卣、壺、盉等。其中「盉」至明清時期演變為細頸、圓腹、有流和執柄的執壺,便於持握斟酌。此類器形因實用與雅致並重,成為宮廷酒宴重要器具。本件執壺即屬此類,以珍貴玉材雕琢,當屬盛酒重器。造型仿自明代青花執壺,複刻原型可參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宣德〈青花轉支花卉紋執壺〉,該器為景德鎮窯仿十三世紀敘利亞盛水器式樣燒製,印證乾隆皇帝推崇仿古玉器,並突破僅摹青銅器之局限,創作出別具一格之藝術珍品。

圓明園位於北京城西北,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昔日水泊密布、草木繁盛。憑藉宏大規模、卓越造園技藝、精美建築與豐富文化,享譽為「萬園之園」。建於康熙時期,康熙帝賜予皇四子胤禛,並提匾「圓明」。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遷居此園,親自主持擴建,至乾隆九年(1744年)完成「圓明園四十景」。同時,十八世紀初巴洛克風格的圓頂建築在歐洲盛行,其典型裝飾多採用植物、貝殼、渦卷、疊線等元素。此風格隨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並在乾隆時期圓明園建築與園林達到頂峰。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傳教士設計監造長春園內西洋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如意館滿族畫師伊蘭泰起稿、造辦處奉旨刊刻《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描繪西洋樓十景(註一)。皇室園林與宮廷陳設亦多採巴洛克風格,細節中融入東方神韻。〈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萬花陣〉中八角圓頂造型,與本件清乾隆〈青白玉莨苕葉紋執壺〉六邊形圓頂異曲同工,皆受西方建築影響,且裝飾元素和諧融入中國傳統技法,展現東西文化交融成果,亦彰顯乾隆帝的西洋審美趣味。

圓明園和紫禁城皆為皇帝理政之所。嘉慶帝詩云:「冬居紫禁夏居園,御苑法宮同蒞政。」清代皇帝在圓明園的居住時間漸長,既處理政務,也賞景吟詩、品茶鑒藏。園內珍藏豐富,器物等級甚高,也因此列於「三山五園」之首。此外,圓明園亦為舉行盛典之重要場所。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旬萬壽盛典」盛大舉行,盛況記錄於《四庫全書-八旬萬壽盛典》,並繪製成《八旬萬壽盛典圖》,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學士阿桂等七十四人奉請編纂。圖繪部分為木刻版畫,描繪圓明園至西華門,沿途大街小巷官員百姓歡慶聖典,一派太平盛世景象。此盛典歷時數月,從承德避暑山莊啟程,七月三十日抵圓明園,在正大光明殿接見各國使節,萬國朝賀,標誌圓明園最輝煌時期。八月十三日返回太和殿舉行隆重慶典,象徵清朝鼎盛。三年後,英國使節團來訪(註二),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皇帝,使團成員亞歷山大繪〈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記載此處為皇帝接見使臣、舉行慶典筵宴之地,並展示英國皇室贈禮,反映當時中西文化交流與社會繁榮。

細觀本品,蓋採西洋巴洛克風格六邊形圓頂設計,裝飾以西洋蓮與莨苕葉紋,風格與圓明園內部分西洋樓建築相契。本件執壺或為宮廷大宴盛酒之具,實用之餘,更表徵皇室尊榮與典禮莊嚴,展現乾隆時期中西合璧的文化風貌與氣度。其來源為JohnG.Taylor收藏,據家屬言,Taylor服役時曾駐紮中國,約於1930-1940年代購得此執壺,2005年辭世後由家族傳承。曾刊錄於2010年《誰在拍賣中國》,並於2013年國父紀念館「圓明園:大清皇帝最美的夢」特展中展出及出版收錄,彰顯本品在宮廷藝術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位,極具歷史與學術價值。

註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刊成,凡二十幅,描繪長春園西洋樓十景。其稿由如意館滿族畫師伊蘭泰繪製,造辦處奉旨鐫刻。其中「萬花陣」,融西洋園林裝飾與中華文化觀於一體。迷宮九層,以三尺矮牆為界,牆刻萬字紋,頂作池形。四隅八方陣眼,中央石臺建圓頂雙簷八角亭,內設西式座椅,為皇帝龍座。

註二:1792年九月二十五日,英艦三舶,載使節數百人,啟航赴華。歷歲餘,兩帝國始有正式之會。是行於英國視為傳奇之舉,舉國翹首。至1797年,使團副使兼馬戈爾尼秘書斯當東,刊《大英國王遣使覲中國皇帝實錄》三冊,前二冊為文,第三冊為大開本畫冊,詳載中華之科藝、民俗、城景、動植物,並繪乾隆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陳列受賜之禮品。

A MAGNIFICENT PALE CELADON JADE 'VETCH LEAF' EWER AND COVER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PROVENANCE:
Formerly in the collection of John G. Taylor, according to family accounts, he was stationed in China and acquired the piece in the 1930s-1940s.After his passing in 2005, it was inherited by the family.
Skinner Inc, USA, 18 October 2009, lot 579

EXHIBITED
Yuan Ming Yuan–The Qing Emperor's Splendid Gardens, National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Taipei, 5 July to 29 September 2013
LITERATURE
Who is Auctioning China , Azoth Books Co., Ltd., 2010, p.239
Yuan Ming Yuan–The Qing Emperor's Splendid Gardens ,Bright Ideas Design Co., Ltd., 2013, pp. 278-279, pl. V-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