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2
上一件
十五世紀 西藏丹薩替風格 銅鎏金金剛總持坐像
H67.8cm
作品估价:TWD 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免责声明》
图录号:
802
拍品名称:
十五世紀 西藏丹薩替風格 銅鎏金金剛總持坐像
年 代:
十五世纪
尺 寸:
H67.8cm
拍品描述:
H67.8cm
來源:梁文仕 1947 年前收藏
美國高爾伉儷收藏

藏文款
༄༅། །ཨོཾ ་སཱ་དཱི་དྲ ན་མཆོག་དབང་གི་རྒྱ ལ་པོའི་སྐུ ་འདྲ ་འདི་སངས་རྒྱ ས་སྟ ན་པ་ཡུ ན་རིང་
གནས་བྱིར ( ཕྱིར ) ་དང་སྟ ན་པ་ཡུ ན་རིང་གནས་པའི་བཀྲིས་ཤོགས། རྒྱ
ལ་ཀུ ན་ཐུ གས་མཆོག་རྡོ་རྗེ་མཆོང་སིན་ས ( འཆང་ཆེན ) ་ལ་ན་མོ།

金剛總持銅鑄鎏金,呈報身形象。頭戴五葉花冠,冠葉挺拔,紋飾勁秀,鑲嵌珊瑚與綠松石,華美奪目。高髮束髻,餘髮靛藍披肩;耳垂圓璫,繒帶於耳際呈「U」字形翻卷。額廣面方,彎眉細目,眉間飾長方白毫,宛如玉棋;杏目俯視,黑白分明,神采慈祥莊嚴。鼻樑高挺,朱唇微抿,表情靜穆內省,妙相端凝,散發蕩滌眾生煩惱苦難之力;上身袒胸,配飾項圈和長鍊,胸前瓔珞垂懸,腰繫連珠寶帶;手腕、臂及腿部皆環以釧飾,並鑲嵌珊瑚、綠松石等珍寶,絢麗生輝;雙手於胸前相交,右手置前,結吽迦羅印,分執金剛鈴與金剛杵,象徵慈悲與智慧圓融合一,乃密教修行至高境界之體現。

下身著柔順貼體薄僧裙,雙腿及腰後裙上以雙線刻劃立體凹槽,並鏨刻細密連珠紋。衣褶自交疊腳踝間鋪散,呈扇形舒展,襯托尊像華貴端莊。尊像結全跏趺,端坐於束腰式雙瓣仰覆蓮花寶座,蓮瓣飽滿挺闊,上下對稱,層次井然。座底板平整,中央鎏金刻劃十字金剛杵紋,工藝精緻細膩,風格特徵鮮明,時代氣息昭然可辨。

蓮座後陰刻藏文,意旨「嗡!薩迪!此尊殊勝憶念持明王佛像,是為使佛法長久住世,祈願佛法與駐地長久永存之吉祥!頂禮一切佛陀心意至尊金剛持!」表示此尊明王佛像,總攝五方佛的智慧與功德,稱「第六佛金剛持」或「金剛總持」。護持此聖像,即是護持佛法,使佛法長久住世,並帶來吉祥安樂。頂禮佛陀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利益一切世間眾生之心意,亦頂禮至尊金剛持。祈願三界眾生皆得安樂,佛法恆常,轉動不息。

丹薩遺風融異采,尼藏交輝承遠脈。
肇自十四世紀,喜馬拉雅地區佛教造像逐漸展現多元格局。尼泊爾工匠擅長於繁麗華飾與精巧工藝,而西藏本土則傾向於肅穆厚重的美學取向。兩者交融互攝,奠定丹薩替寺造像獨特藝術基礎。中國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在考證中指出,丹薩替寺造像既吸收尼泊爾藝術的精巧繁縟,又融入藏族別具的莊嚴審美,由此形成「尼藏融合」的特殊風格。(註一)

本尊金剛總持即為其中典型之例。頭戴五葉花冠,嵌飾松石與珊瑚,寶飾華美,體現尼泊爾傳統的精緻與瑰麗;同時在面容刻劃上則展現鮮明藏族特徵,額廣眉彎,杏目低垂,深邃而凝定。軀體比例勻稱,立體感強烈,肌理寫實生動,將聖潔崇嚴與生命真實完美結合,正是丹薩替風格之寫照。

「金剛持」梵語「伐折羅陀羅」(Vajradhara),其中「伐折羅」意為金剛杵,「陀羅」則有執持之義,合譯為「持金剛」,亦稱「金剛持」,藏語稱「恰那多吉」。關於其身分與地位,歷來有多種詮釋:或為本初佛,即最原始之佛陀;或為報身佛;或為法、報、化三身之總集;亦有謂總攝五方佛智慧與功德,尊稱為「第六佛金剛持」或「金剛總持」。在藏傳佛教體系,金剛持被奉為至高尊神,為消業滅罪之主尊。於諸教派之中,噶舉派對金剛持尤為尊崇,奉之為本初佛。在描繪噶舉派題材之唐卡及其他繪畫作品裡,金剛持常被置於畫面上方中央,受極殊禮,並認為噶舉派一切教法皆源自金剛持,遂尊之為該派鼻祖。如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七世紀西藏〈大持金剛唐卡〉,畫面即描繪金剛總持說法場面,尊佛端坐中央,周圍環繞二十九位尊者受聽,寓示密法由此傳播人間。

註一:中國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在考證中指出,丹薩替寺造像既吸收尼泊爾藝術之精巧繁縟,又融入藏族獨特的莊嚴審美,由此形成「尼藏融合」的特殊風格。文物出版社《西藏丹薩替寺歷史研究》書中收錄之十五/十六世紀〈仁欽桑布師徒三尊唐卡〉可為印證,其額廣眉彎,杏仁狀大眼低垂含神,顯露藏族特徵,可為研究丹薩替風格之參照。

喜域遺風承遠脈,異域神采融一體。
印度西北的喀什米爾與東北部的帕拉王朝,素為佛教藝術重鎮。尼泊爾地理環境特殊,南部與印度相鄰,北倚喜馬拉雅,其文化黃金期為十四至十五世紀馬拉王朝盛期。此時佛造像藝術並非以帕拉風格為主導,而是更受早期喀什米爾特點影響,於喜馬拉雅藝術發展中承前啟後,占有重要地位。以尼泊爾十四世紀〈金剛總持〉造像為例,其受喀什米爾風格影響,體態比例勻稱,軀體光潔圓潤,同時承襲帕拉藝術特徵,寶冠與項飾華麗繁縟,碩大蓮瓣更添端嚴風姿,展現豐富多樣的藝術面貌。如波士頓美術館庋藏尼泊爾十四世紀〈金剛總持〉、直貢梯寺庋藏西藏十四世紀〈金剛總持〉、尼泊爾十四世紀〈金剛總持〉,皆呈現圓潤卵形面龐、細長雙眸,精雕細琢;花冠、項圈和釧環繁麗瑰飾,氣韻雍容,顯然借鑑自印度北部古老樣式,同時融入本地風格。其花冠下緣常飾以形態奇特之獸面,乃紐瓦爾工匠作品中常見的尼泊爾神獸,進一步彰顯地域內涵與藝術創意的交織。此時亦是佛教在西藏發展的鼎盛時期,來自印度、喀什米爾和尼泊爾等地的高僧大德、手藝匠人與西藏本地寺院進行頻繁交流合作,促使尼泊爾及帕拉風格的造像傳入西藏,並在西藏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具獨特性之風範。

莊容肅穆超凡態,丹薩藝風續輝煌。
至十五世紀,西藏丹薩替寺造像中,珠寶鑲嵌的裝飾傳統漸趨興盛。此期造像承襲喀什米爾與帕拉傳統,又深受藏族文化影響,格調華麗而內斂,同時融入西藏本土文化和藝術元素。如紐瓦克博物館庋藏西藏十五世紀〈金剛總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西藏十五/十六世紀〈金剛總持〉、大昭寺(註二)庋藏西藏十五/十六世紀〈金剛總持〉,及首都博物館庋藏十五世紀〈銅鍍金金剛持像〉,皆與本尊像相互呼應,展現此一風格。其軀體姿態、肌理表現與裝飾樣式,均延續前代遺風,然在寶石鑲嵌與材質運用上更趨奢華,展現鮮明的藏族文化意涵與美學趣味。相較於印度造像,此時期整體造型更為內斂含蓄,不顯誇張或過於動感;裝飾樣式亦加以變化,以契合藏民族審美偏好。寶冠裝飾已不復見尼泊爾神獸,取而代之為花莖向上延伸,托舉中央盛開的優美花盤;胸前瓔珞與手足釧鐲之式樣,亦異於古印度造像,並鑲嵌綠松石與珊瑚,尤合藏人所喜。細觀本尊像,面相更具西藏特色,低垂修長之杏眼黑白分明,朱紅雙唇刻劃細緻,面龐更為真切傳神,亦流露超凡脫俗之韻,體現十五世紀典型丹薩替之造像風格。

此外,再細審首都博物館庋藏十五世紀〈銅鍍金金剛持像〉,高60公分,與本件十五世紀西藏丹薩替風格〈銅鎏金金剛總持坐像〉,高67.8公分,皆屬體量碩大之造像,推想當年或供奉於宏敞廟堂,與壇城供器交相輝映,共營莊嚴肅穆之法界氛圍。

註二: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融合藏、唐、尼泊爾、印度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故大昭寺風格佛造像具濃郁尼泊爾藝術風韻,但在整體造型和局部細節上又明顯融入西藏本土審美元素,呈現尼藏藝術融合的殊勝相貌。

寶塔巍峨環瑞氣,群神環侍映蒼穹。
丹薩替寺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為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名剎。自此寺衍生八大支派,在藏傳佛教諸派中無出其右,對噶舉派乃至藏傳佛教思想與文化發展,皆有重要貢獻。全寺依山勢而建,規模宏偉,設有修行洞、佛塔、僧舍、經堂、大殿、靈塔殿、辯經場、神殿及望樓等建築。其造像供奉方式有別於尋常佛龕或神壇,而是環繞於舍利靈塔塔身,形成極其特殊的「紮西戈芒」大佛塔,亦稱「吉祥之門佛塔」。塔身高聳,以多層銅鎏金雕塑構築而成,鑲嵌各式寶石,金碧輝煌,宛若群神雲集之神山。相傳由創派祖師帕木竹巴(註三)之弟子止貢巴,依獨特構想而建,以蓮花為基座,托舉龐大階梯式結構。塔身四周環飾眾多獨立神像與浮雕嵌板,層層升起,象徵宗教位階之遞進。從下至上分別為護法層、女神層、佛陀層、冥想神層與頂層。既延續傳統舍利靈塔紀念與供奉宗教含義,又創新引入密續曼荼羅形式於供奉儀軌中,堪稱丹薩替寺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藝術瑰寶。

據史料記載,丹薩替寺佛塔有五座,分別為「京俄.托杜巴」、「久尼巴.仁欽多吉」、「才希寧瑪瓦.紮巴堅贊」、「大司徒絳曲堅贊」和「溫仁波切.索南紮巴」五位大師之靈塔。再根據印度薩拉特.錢德拉.達斯在《拉薩及西藏中部旅行記》記載,其於1881年造訪丹薩替寺時,寺內保存有十八座銀塔和金塔。基於此獨特建築,寺內造像出自手藝精湛的紐瓦爾工匠之手,材質考究,傾注匠心,並於再創與轉化過程中,巧妙融入藏族藝術元素,從而開展出別具地域特色與審美風貌的新格局。然其於文化大革命時慘遭破壞,寺內絕大部份文物已佚失。直至2005年,該寺重建時,於遺址出土約三百多尊造像。目前散見於西方各大小公私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和拍賣會上的丹薩替寺或同時期丹薩替寺風格的造像僅約百餘尊,甚為珍稀難得。

註三:十二世紀中葉(即南宋年間),藏傳佛教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為遠離塵囂,獨自到偏遠藏地雅魯藏布江北岸之「帕木竹」茅廬收徒傳法十多年,因此被尊稱為「帕木竹巴」(意為「帕木竹的大師」),開創的支派也被稱為「帕竹噶舉」。在帕木竹巴圓寂十餘年後的1198年,兩位大弟子止貢巴、達隆唐巴開始依山修建祖拉康大殿,即丹薩替寺。並藉由委任當地豪族為住持的方法,丹薩替寺成為一股勢力,影響當地宗教和世俗事務,稱為「帕竹派」。帕竹政權亦大力支持其他教派寺廟之建設與發展,使西藏佛教文化藝術呈現輝煌盛景。格魯派拉薩三大寺和日喀則紮什倫布寺,即是在帕竹政權支持下宏興,其雄偉建築、瑰麗殿堂陳設、琳瑯的珍寶供器與精湛雕塑工藝,無不展現帕竹政權統治時期,西藏佛教藝術的輝煌與燦爛。

滄桑流轉留真跡,世代珍藏耀遠洋
丹薩替之尊像,不僅莊重供奉於梵宇殿堂,亦因華麗工藝與殊勝氣韻而流傳後世。故此類造像兼融宗教意涵與藝術價值,歷來深受市場青睞。列舉拍場相似之例,可見拍賣於香港邦瀚斯2023年12月1日,編號1812,藏中丹薩替十五世紀早期〈銅鎏金西方廣目天王像〉。另與本尊金剛總持造像風格相似拍場之例,可參見拍賣於巴黎邦瀚斯2024年6月11日,編號12,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十四世紀〈銅鎏金金剛總持像〉,雍容大氣,絢麗典雅。細觀本尊十五世紀西藏丹薩替風格〈銅鎏金金剛總持坐像〉,法相圓滿,通體鎏金瑩潤,比例勻稱端正,神情寧謐中不失威嚴。工藝精緻,裝飾華麗,烘托出佛教所崇尚的尊嚴與寂靜境地,也契合世間人體雕塑美學典範,將世俗美與宗教美融於一體,更映照西藏造像藝術之精妙。

本尊造像傳承有序,原為上海梁文仕舊藏。1947年,梁氏將多年珍藏心血託付英商隆茂公司運往美國,交由旅居海外的女兒梁媛收藏,並寄家書及物品清冊以備查勘。此後由梁媛女士及其夫婿高爾先生共同珍藏數十載,今再度重現於世,實為難得。造像銅質細膩,通體鎏金亮麗,金色飽滿。軀體壯碩,肌肉勁健有力,體態優美舒展,充分展現金剛持在藏傳佛教中的至尊地位和悲智雙圓之宗教特質。整體視覺氣勢宏大,莊嚴震撼,原應為大型寺廟所供奉,彰顯壯麗輝煌之聖境氛圍。

DENSATIL MONASTERY A MAGNIFICENT AND RARE GILT-BRONZE FIGURE OF VAJRASATTVA
15TH CENTURY

PROVENANCE:
Collection of Liang Wen-Shi pre-1947
Property from Mr. & Mrs. Gold's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