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801
拍品名称:
清雍正 青花番蓮花雙龍柄尊
年 代:
清雍正
尺 寸:
H33.5cm
题 识:
「大清雍正年制」款
拍品描述:
H33.5cm
「大清雍正年製」款
來源:梁文仕 1947 年前收藏
美國高爾伉儷收藏,收藏編號DG/1970/158
雙龍柄尊造型端嚴挺拔,盤口,竹節狀長頸,溜肩弧腹,下承圈足。雙龍柄自肩蜿蜒而上,龍首倒垂至口沿,如同俯首飲水,寓意「雙龍飲水,平定天下」。口沿繪海水紋,頸部由上而下繪回紋、忍冬、團花紋、纏枝花紋及覆蓮瓣紋各一周,層層遞進。肩部凸起六枚葉形貼花,規整均衡。腹部則繪折枝花紋、卷草紋、纏枝蓮紋、纏枝花紋,紋飾間以雙弦紋間隔,繁密而富有節奏感。近底處繪變形仰蓮瓣紋,裝飾趣味濃厚。整體共繪十一道青花紋飾,層次清晰,繁麗而不亂。青花發色清麗幽婉,點染濃淡相宜,隱見仿蘇麻離青料所呈現鐵銹斑效果,更添古雅韻味。畫工生動細膩,採小筆勾畫法,頗有明代青花瓷清新雅致之巧韻,為雍正御窯風格最佳寫照。尊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結體嚴謹,筆畫勻整挺拔,顯示御窯對書體規範嚴格要求,體現皇家對法度、格局與審美的高度重視。
古制重光耀國華,龍形再造映皇家。
承唐遺韻開新意,盛世瓷聲入萬家。
從商周到秦漢時期,龍之形象已廣泛出現於陶器上,早期多見於繪飾與堆塑,手法與形象不斷演進,均有極大發展和變化。龍紋已與饕餮紋、雲雷紋、人字紋、白虎紋、朱雀紋等多種圖樣共存,亦隱含宇宙觀與神靈信仰的投射。自周代至唐代,對龍形之觀念約可歸納三端:其一,必具鱗甲,象徵真龍之相;其二,能變化無常,寓意靈動不測;其三,屈伸從時,隨四時運轉而應和天地。此三端,實為後世龍紋形象之基礎。至南北朝時期,龍形被引入器物構建,出現單龍柄鷄首壺,如1956年太原大井峪磷肥廠M11墓葬出土,山西博物院庋藏北朝〈青釉龍柄雞首壺〉即為代表。其肩部一側為高冠長頸雞首,另側為龍首銜口式雙泥條長柄,龍禽相對,形制獨特。此種造型特徵,乃從波斯薩珊王朝(224-651年)單柄、雙柄高足瓶之形制演變而來,為中原陶瓷工藝吸納西方器形的重要例證。可參見波斯薩珊王朝〈四十柱宮壁畫-酒器〉所示,足見形制呼應,亦反映北朝陶瓷工藝與中外文化交流對器物設計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及至唐代,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益趨頻繁,藉由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波斯工藝、貿易商品和文化藝術傳入中土。其中,雙龍尊即在波斯薩珊文化高足瓶與南北朝雞首壺基礎上,融會唐人對龍形創造轉化,造型繁複,成為華夏特色。雙龍尊,又稱龍耳瓶或龍耳尊,尊身兩側置相對螭龍形柄,龍柄從壺身伸出,龍首倒垂入瓶口,狀若飲水或吸取瓶中的瓊漿玉液,象徵祥瑞之意。此類作品常見有白釉雙龍耳瓶、白釉龍柄壺、白釉龍柄雙身瓶等。傳世作品如日本箱根美術館庋藏唐〈白釉貼花雙龍耳瓶〉,彰顯中西文化交融風貌,並映現大唐盛世風采。
自唐代盛世以來,雙龍尊蔚為風尚,然五代以降逐漸式微,宋元器物中已難得其跡。至明代《方氏墨譜》所繪〈浮提金壺〉,可窺見與雙龍尊相近之造型,足證雖未有實物傳世,其制猶有流傳,或可為雍正御窯再現此制提供新線索。此後乾隆早期尚有少量燒製,隨後又銷聲匿跡,遂成絕響。
龍首銜口飲瓊漿,玉液清流潤九方。盛世風華承古制,祥雲瑞氣繞宮牆。
雙龍尊於雍正一朝的再現,並非偶然,而是與皇帝個人審美取向密切相關。雍正帝素有「好古慕雅」情懷,不僅在書畫、工藝上強調「考古」與「復古」,更將此意志落實於御窯實踐,雙龍瓶即於此背景下復現。為求承古開新,御窯匠師往往參照唐宋遺制,重繪古器樣式。如清宮舊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唐〈白瓷雙龍柄壺〉,即為重要參照之一。該壺素面無紋,龍脊捏按泥珠,為唐代經典手法,與雍正御窯風格相合;惟其頸部無節紋,肩部亦無貼飾,可推知清宮畫樣或另有所本。對比此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雙龍柄尊〉,可窺唐、清兩代雙龍尊造型差異。雍正御窯在繼承唐風基礎上,進行新一度的轉化,龍首柄結構重新演繹,融入梅瓶修長之制,腹部重心上移,線條更為清峻俊秀。若唐代造型敦厚渾樸,腹部渾圓,則雍正雙龍尊更顯挺拔俊美,將考古之意化為當代宮廷審美,成為「古制新詮」的典範。
秀雅靜穆映瓷華,御窯極致冠皇家。青花淡染清音遠,古韻新聲耀萬家。
雍正御瓷以纖巧精緻著稱,不若康熙之雄放,亦異於乾隆之繁華,而是取中道清雅。其燒製之雙龍尊有青花、單色釉兩類。青花之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雙龍柄尊〉,以及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庋藏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雙龍尊〉,其造型、青花釉色與款識,與本品幾近相同,應為同一時期御窯之作,可資對照。本尊青花發色清麗沉靜,纏枝花卉線條細膩,層層遞進,恰如古詩所言「繁而不亂,靜中有序」。雙龍鬃毛披散,目光炯炯,栩栩如生,既顯威嚴霸氣,又不失靈動神采。此工藝水準,唯御窯能至,堪稱雍正一朝瓷藝巔峰。雍正雙龍尊之紋飾尤見精妙之處,繁麗卻井然有序,與唐代素雅貼花風格迥然有別,正體現清代裝飾語彙的再造與昇華。單色釉則有一例尤為特別,即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茶葉末釉弦紋雙龍耳瓶〉。該瓶一耳殘缺,瓶腹部從右至左以毛筆書寫「嘉慶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回園時哈拉口口撇下耳傷回明,二位大人著有庫收訖特記」字樣,顯示此雙龍瓶即可能陳設於圓明園等重要宮苑。即便受損,亦未棄置,而是長期保存於清宮,足見雍正雙龍尊在宮廷收藏體系所居重要地位與珍視程度。
龍影蜿蜒呈瑞氣,吉慶祥雲繞帝家。雙龍飲水平天下,盛世清音共繁華。
細觀本件清雍正〈青花番蓮花雙龍柄尊〉,雙龍身姿蜿蜒靈動,背部鬃毛分披兩側,在光影照耀下閃爍微光,彷彿蘊含無盡生機。龍目圓睜,目光銳利,威儀凜然,盡顯雄姿霸氣,充盈盛世風貌,正契合雍正皇帝審美取向與帝王權力象徵。雙龍對峙飲水之意象,既古老而優美,龍為水德之長,飲水寓涵「生生不息」;雙龍並立,則寓「協和天下」、「共護盛世」。此外,又取意「龍瓶(平)天下」,象徵「國泰民安」、「萬世昇平」。本尊不僅為宮廷審美與禮儀之器,更蘊含吉祥瑞兆與皇權深意,實為清代御窯藝術與文化精神的完美結合。此種尊式甚為罕見,無論青花或單色釉,每每現蹤拍場必引起各界追捧,如拍賣於香港佳士得2009年5月27日,編號1830,清乾隆〈青花花卉紋雙龍尊〉、香港佳士得2017年5月31日,編號2888,清雍正〈粉青釉貼花雙龍盤口尊〉,紛紛創下不俗佳績。本品在忠實承襲唐代器物造型與貼花裝飾之餘,結合高超繪畫與施釉技術,以青花濃色堆點技法營造黑斑及暈散效果。青色濃翠鮮豔,玻璃質感強烈,亦顯露雍正帝對前朝作品精髓的刻意模仿,並於成型技術、胎釉厚薄及紋飾描繪注重清雅秀逸,映現雍正帝的個人審美情趣,充分彰顯御窯製瓷工藝巔峰成就。
世家舊藏,珍罕流傳。
本尊傳承有序,原為上海梁文仕舊藏。1947年,梁氏將多年珍藏心血託付英商隆茂公司運往美國,交由旅居海外的女兒梁媛收藏,並寄家書及物品清冊以備查勘。此後由梁媛女士及其夫婿高爾先生共同珍藏數十載,並編列為其收藏編號DG/1970/158,今再度重現於世,實為難得。本件清雍正〈青花番蓮花雙龍柄尊〉,造型端莊,比例勻稱,紋飾華麗而秩序井然,工藝細節盡臻極致,既承盛唐遺韻,又融雍正御窯之清雅靜穆。其姿采卓然,彌足珍貴,堪稱傳世典範。
AN EXCEPTIONALLY FINE BLUE AND WHITE 'DOUBLE-DRAGON' AMPHORA
MARK AND PERIOD OF YONGZHENG
PROVENANCE:
Collection of Liang Wen-Shi pre-1947
Property from Mr. & Mrs. Gold's Collection, No. DG/1970/158
「大清雍正年製」款
來源:梁文仕 1947 年前收藏
美國高爾伉儷收藏,收藏編號DG/1970/158
雙龍柄尊造型端嚴挺拔,盤口,竹節狀長頸,溜肩弧腹,下承圈足。雙龍柄自肩蜿蜒而上,龍首倒垂至口沿,如同俯首飲水,寓意「雙龍飲水,平定天下」。口沿繪海水紋,頸部由上而下繪回紋、忍冬、團花紋、纏枝花紋及覆蓮瓣紋各一周,層層遞進。肩部凸起六枚葉形貼花,規整均衡。腹部則繪折枝花紋、卷草紋、纏枝蓮紋、纏枝花紋,紋飾間以雙弦紋間隔,繁密而富有節奏感。近底處繪變形仰蓮瓣紋,裝飾趣味濃厚。整體共繪十一道青花紋飾,層次清晰,繁麗而不亂。青花發色清麗幽婉,點染濃淡相宜,隱見仿蘇麻離青料所呈現鐵銹斑效果,更添古雅韻味。畫工生動細膩,採小筆勾畫法,頗有明代青花瓷清新雅致之巧韻,為雍正御窯風格最佳寫照。尊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結體嚴謹,筆畫勻整挺拔,顯示御窯對書體規範嚴格要求,體現皇家對法度、格局與審美的高度重視。
古制重光耀國華,龍形再造映皇家。
承唐遺韻開新意,盛世瓷聲入萬家。
從商周到秦漢時期,龍之形象已廣泛出現於陶器上,早期多見於繪飾與堆塑,手法與形象不斷演進,均有極大發展和變化。龍紋已與饕餮紋、雲雷紋、人字紋、白虎紋、朱雀紋等多種圖樣共存,亦隱含宇宙觀與神靈信仰的投射。自周代至唐代,對龍形之觀念約可歸納三端:其一,必具鱗甲,象徵真龍之相;其二,能變化無常,寓意靈動不測;其三,屈伸從時,隨四時運轉而應和天地。此三端,實為後世龍紋形象之基礎。至南北朝時期,龍形被引入器物構建,出現單龍柄鷄首壺,如1956年太原大井峪磷肥廠M11墓葬出土,山西博物院庋藏北朝〈青釉龍柄雞首壺〉即為代表。其肩部一側為高冠長頸雞首,另側為龍首銜口式雙泥條長柄,龍禽相對,形制獨特。此種造型特徵,乃從波斯薩珊王朝(224-651年)單柄、雙柄高足瓶之形制演變而來,為中原陶瓷工藝吸納西方器形的重要例證。可參見波斯薩珊王朝〈四十柱宮壁畫-酒器〉所示,足見形制呼應,亦反映北朝陶瓷工藝與中外文化交流對器物設計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及至唐代,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益趨頻繁,藉由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波斯工藝、貿易商品和文化藝術傳入中土。其中,雙龍尊即在波斯薩珊文化高足瓶與南北朝雞首壺基礎上,融會唐人對龍形創造轉化,造型繁複,成為華夏特色。雙龍尊,又稱龍耳瓶或龍耳尊,尊身兩側置相對螭龍形柄,龍柄從壺身伸出,龍首倒垂入瓶口,狀若飲水或吸取瓶中的瓊漿玉液,象徵祥瑞之意。此類作品常見有白釉雙龍耳瓶、白釉龍柄壺、白釉龍柄雙身瓶等。傳世作品如日本箱根美術館庋藏唐〈白釉貼花雙龍耳瓶〉,彰顯中西文化交融風貌,並映現大唐盛世風采。
自唐代盛世以來,雙龍尊蔚為風尚,然五代以降逐漸式微,宋元器物中已難得其跡。至明代《方氏墨譜》所繪〈浮提金壺〉,可窺見與雙龍尊相近之造型,足證雖未有實物傳世,其制猶有流傳,或可為雍正御窯再現此制提供新線索。此後乾隆早期尚有少量燒製,隨後又銷聲匿跡,遂成絕響。
龍首銜口飲瓊漿,玉液清流潤九方。盛世風華承古制,祥雲瑞氣繞宮牆。
雙龍尊於雍正一朝的再現,並非偶然,而是與皇帝個人審美取向密切相關。雍正帝素有「好古慕雅」情懷,不僅在書畫、工藝上強調「考古」與「復古」,更將此意志落實於御窯實踐,雙龍瓶即於此背景下復現。為求承古開新,御窯匠師往往參照唐宋遺制,重繪古器樣式。如清宮舊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唐〈白瓷雙龍柄壺〉,即為重要參照之一。該壺素面無紋,龍脊捏按泥珠,為唐代經典手法,與雍正御窯風格相合;惟其頸部無節紋,肩部亦無貼飾,可推知清宮畫樣或另有所本。對比此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雙龍柄尊〉,可窺唐、清兩代雙龍尊造型差異。雍正御窯在繼承唐風基礎上,進行新一度的轉化,龍首柄結構重新演繹,融入梅瓶修長之制,腹部重心上移,線條更為清峻俊秀。若唐代造型敦厚渾樸,腹部渾圓,則雍正雙龍尊更顯挺拔俊美,將考古之意化為當代宮廷審美,成為「古制新詮」的典範。
秀雅靜穆映瓷華,御窯極致冠皇家。青花淡染清音遠,古韻新聲耀萬家。
雍正御瓷以纖巧精緻著稱,不若康熙之雄放,亦異於乾隆之繁華,而是取中道清雅。其燒製之雙龍尊有青花、單色釉兩類。青花之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雙龍柄尊〉,以及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庋藏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雙龍尊〉,其造型、青花釉色與款識,與本品幾近相同,應為同一時期御窯之作,可資對照。本尊青花發色清麗沉靜,纏枝花卉線條細膩,層層遞進,恰如古詩所言「繁而不亂,靜中有序」。雙龍鬃毛披散,目光炯炯,栩栩如生,既顯威嚴霸氣,又不失靈動神采。此工藝水準,唯御窯能至,堪稱雍正一朝瓷藝巔峰。雍正雙龍尊之紋飾尤見精妙之處,繁麗卻井然有序,與唐代素雅貼花風格迥然有別,正體現清代裝飾語彙的再造與昇華。單色釉則有一例尤為特別,即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茶葉末釉弦紋雙龍耳瓶〉。該瓶一耳殘缺,瓶腹部從右至左以毛筆書寫「嘉慶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回園時哈拉口口撇下耳傷回明,二位大人著有庫收訖特記」字樣,顯示此雙龍瓶即可能陳設於圓明園等重要宮苑。即便受損,亦未棄置,而是長期保存於清宮,足見雍正雙龍尊在宮廷收藏體系所居重要地位與珍視程度。
龍影蜿蜒呈瑞氣,吉慶祥雲繞帝家。雙龍飲水平天下,盛世清音共繁華。
細觀本件清雍正〈青花番蓮花雙龍柄尊〉,雙龍身姿蜿蜒靈動,背部鬃毛分披兩側,在光影照耀下閃爍微光,彷彿蘊含無盡生機。龍目圓睜,目光銳利,威儀凜然,盡顯雄姿霸氣,充盈盛世風貌,正契合雍正皇帝審美取向與帝王權力象徵。雙龍對峙飲水之意象,既古老而優美,龍為水德之長,飲水寓涵「生生不息」;雙龍並立,則寓「協和天下」、「共護盛世」。此外,又取意「龍瓶(平)天下」,象徵「國泰民安」、「萬世昇平」。本尊不僅為宮廷審美與禮儀之器,更蘊含吉祥瑞兆與皇權深意,實為清代御窯藝術與文化精神的完美結合。此種尊式甚為罕見,無論青花或單色釉,每每現蹤拍場必引起各界追捧,如拍賣於香港佳士得2009年5月27日,編號1830,清乾隆〈青花花卉紋雙龍尊〉、香港佳士得2017年5月31日,編號2888,清雍正〈粉青釉貼花雙龍盤口尊〉,紛紛創下不俗佳績。本品在忠實承襲唐代器物造型與貼花裝飾之餘,結合高超繪畫與施釉技術,以青花濃色堆點技法營造黑斑及暈散效果。青色濃翠鮮豔,玻璃質感強烈,亦顯露雍正帝對前朝作品精髓的刻意模仿,並於成型技術、胎釉厚薄及紋飾描繪注重清雅秀逸,映現雍正帝的個人審美情趣,充分彰顯御窯製瓷工藝巔峰成就。
世家舊藏,珍罕流傳。
本尊傳承有序,原為上海梁文仕舊藏。1947年,梁氏將多年珍藏心血託付英商隆茂公司運往美國,交由旅居海外的女兒梁媛收藏,並寄家書及物品清冊以備查勘。此後由梁媛女士及其夫婿高爾先生共同珍藏數十載,並編列為其收藏編號DG/1970/158,今再度重現於世,實為難得。本件清雍正〈青花番蓮花雙龍柄尊〉,造型端莊,比例勻稱,紋飾華麗而秩序井然,工藝細節盡臻極致,既承盛唐遺韻,又融雍正御窯之清雅靜穆。其姿采卓然,彌足珍貴,堪稱傳世典範。
AN EXCEPTIONALLY FINE BLUE AND WHITE 'DOUBLE-DRAGON' AMPHORA
MARK AND PERIOD OF YONGZHENG
PROVENANCE:
Collection of Liang Wen-Shi pre-1947
Property from Mr. & Mrs. Gold's Collection, No. DG/197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