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1330
拍品名称:
三只青花釉里红花瓶叶子款
拍品描述:
三个花瓶分别是长颈瓶、观音瓶、蒜头瓶各一个,青花以氧化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二者结合烧制难度极大,需精准把控窑内气氛与温度。这种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是中国陶瓷史上工艺融合的典范。蒜头瓶口部似蒜头,造型独特且富有韵味;观音瓶线条优美流畅,比例协调。这些器型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工匠对造型美学的把握,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与制瓷技术水平。瓶身的青花缠枝莲等纹饰寓意丰富,缠枝莲象征吉祥富贵、生生不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承载着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青花的蓝与釉里红的红相互映衬,色调清新雅致又不失艳丽,符合中国传统 “中和” 的审美观念,展现了古代陶瓷艺术在色彩搭配与艺术表现上的高超造诣。长颈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修长的颈部,瓶身相对较为饱满或修长,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优美。这种造型不仅美观,在实用功能上,长颈的设计也便于控制液体的倾倒等操作,制作长颈瓶需要较高的制瓷工艺水平,尤其是在拉坯成型时,要保证颈部的修长与规整,同时与瓶身完美衔接,这对工匠的技艺是很大的考验。在装饰上,长颈瓶常采用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多种工艺,瓶身和颈部会绘制精美的纹饰,如花卉、人物、山水等,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观音瓶又称 “观音尊”,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经典瓶式,观音瓶的基本造型为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整体形态优美,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故以 “观音” 命名, 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线条和形态的追求,康熙时期多为单色釉,如郎窑红、豇豆红、天蓝釉、洒蓝釉等,色泽温润,质感细腻;到了雍正、乾隆时期,除单色釉外,还出现了青花、粉彩、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手法 。比如青花观音瓶,青花发色艳丽,图案丰富;粉彩观音瓶则色彩柔和,画面栩栩如生,观音瓶的名称源于观音菩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观音菩萨象征着慈悲、平安、吉祥。因此,观音瓶也被赋予了平安如意、消灾解难的美好寓意,常被人们用作陈设器摆放在家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蒜头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经典造型,瓷器蒜头瓶在隋唐时期开始出现,造型相对简洁。宋代,蒜头瓶在造型上更加规整优美,且多有装饰,比如磁州窑系的蒜头瓶会有刻花、划花等装饰手法。明清时期是蒜头瓶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官窑烧制的蒜头瓶,工艺精湛,品种丰富,有青花、五彩、粉彩、单色釉等多种装饰技法,蒜头瓶最突出的特征是瓶口类似大蒜头的形状,短颈,圆腹,圈足。瓶身比例协调,线条流畅,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美感。不同朝代的蒜头瓶在细节上有一定差异,如明代的蒜头瓶腹部较为扁圆,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蒜头瓶腹部则更为丰满,乾隆时期的造型更加规整精致,明清时期,蒜头瓶的釉色繁多。单色釉方面,有青花、祭红、郎窑红、霁蓝、黄釉、茄皮紫釉等;彩瓷方面,包括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例如,康熙时期的郎窑红蒜头瓶,釉色鲜艳夺目,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深沉艳丽,蒜头瓶造型独特,装饰精美,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