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0551
拍品名称:
乾隆通宝两枚
尺 寸:
直径 2.4cm
拍品描述:
乾隆通宝是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 年)铸造的方孔圆钱,作为清代流通时间最长、版别最丰富的货币之一,正面 “乾隆通宝” 四字为楷书直读,背穿孔左侧为满文 “宝”,右侧为铸造局名(如 “泉”“源”“浙” 等)。新疆红钱则在穿孔右侧加铸维吾尔文局名(如 “叶尔羌”)。乾隆初期面临 “钱贵银贱” 问题,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货币需求激增。为缓解流通压力,乾隆帝于 1736 年(乾隆元年)正式开铸通宝,每文重一钱二分,直径 2.3-2.8 厘米,材质以黄铜为主,称 “黄钱”。至 1740 年,因铜价上涨引发私熔,清廷在铸料中加入锡,改铸 “青钱” 以提高抗熔性。
边疆货币体系
1759 年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新疆设立叶尔羌、阿克苏等局,铸造 “新疆红钱”。此类钱币以红铜铸造,直径略大(约 2.6 厘米),重二钱,背文兼用满文与维吾尔文,成为清朝治理边疆的重要象征。红钱流通延续至宣统元年(1909 年),历时 150 年,对稳定新疆经济意义深远。
特殊历史印记
乾隆通宝的铸造打破 “新帝改元必更钱文” 的惯例。嘉庆、道光等朝仍按定制铸造部分乾隆通宝,如嘉庆年间阿克苏局每年铸二成乾隆通宝,以纪念乾隆的文治武功。这种 “跨代铸币” 现象在清代绝无仅有。乾隆通宝以其跨越三个世纪的流通史、千变万化的版别体系,成为研究清代经济、工艺与社会的重要标本。无论是作为历史见证的普通小平钱,还是价值连城的母钱雕母,每一枚乾隆通宝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密码
边疆货币体系
1759 年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新疆设立叶尔羌、阿克苏等局,铸造 “新疆红钱”。此类钱币以红铜铸造,直径略大(约 2.6 厘米),重二钱,背文兼用满文与维吾尔文,成为清朝治理边疆的重要象征。红钱流通延续至宣统元年(1909 年),历时 150 年,对稳定新疆经济意义深远。
特殊历史印记
乾隆通宝的铸造打破 “新帝改元必更钱文” 的惯例。嘉庆、道光等朝仍按定制铸造部分乾隆通宝,如嘉庆年间阿克苏局每年铸二成乾隆通宝,以纪念乾隆的文治武功。这种 “跨代铸币” 现象在清代绝无仅有。乾隆通宝以其跨越三个世纪的流通史、千变万化的版别体系,成为研究清代经济、工艺与社会的重要标本。无论是作为历史见证的普通小平钱,还是价值连城的母钱雕母,每一枚乾隆通宝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