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902
元 卵白釉暗刻五彩戗金碗
口径17.1cm;高8.6cm;足径5.8cm
作品估价:RMB 25,000,000-50,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0902
拍品名称:
元 卵白釉暗刻五彩戗金碗
年 代:
尺 寸:
口径17.1cm;高8.6cm;足径5.8cm
拍品描述:

来源:
北京翰海,2014年10月25日,Lot3385。(成交价:RMB 74,750,000)
参阅:
1.《上海博物馆藏品精华》,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编号102。
2.《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上海博物馆,页17。
3.《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伦敦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页82,图98。
4.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七。
5.《元代瓷器》,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页139,图40。
6.大英博物馆藏元代白釉暗刻模印碗(编号PDF.454,口径17厘米,高8.5厘米)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使中国成为自汉唐以来规模空前的统一国家,疆域辽阔横跨欧亚大陆,多民族多地域人民大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空前庞大,交通兴盛,贸易往来频繁。依赖元朝匠籍制度的产生,手工业生产在前朝的基础之上得到继承和发展。元代的陶瓷工艺就是这一时期的新成就,多少惊才绝艳的陶瓷制品横空出世,影响了后世千年的审美与技艺。其中五彩花戗金瓷更是诸多元代神奇技艺之中的奇珍。
根据《明清瓷器鉴定》的描述,瓷胎是为元皇宫烧造的枢府素胎; 施官窑枢府青釉(有称卵白釉) ; 用红、紫、黄、蓝、白、绿(或孔雀绿)色彩,采取堆粉立线的装饰工艺,以彩色琉璃为装饰材料,绘于胎釉之上,所绘纹饰立体感强,内加嵌金片;纹饰为皇家传统的云龙纹、杂宝、如意、缠枝花和佛教意义的莲瓣、八宝、梵文。器壁有印,划有当时风行的缠枝扁菊、牡丹暗纹;器型有盘、碗、玉壶春瓶、高足杯、香炉,在浮梁烧制而成。它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施彩古雅,彩和金片浑然一体,金碧辉煌,繁缛华丽。重要的一点是其工艺明显受西域“大食窑” (伊朗)陶、铜质珐琅嵌的影响而别具一格,并产生出较强的艺术效果。由此可以推断,这是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引进西域技艺而烧造的新品,或者是引进(俘获)的西域工匠所制作的。这是丝绸之路传承的又一例证。

此件大碗造型别致,口广而腹深,下承圈足,微撇,足有明显修胎痕迹,通体胎质坚硬,所用原料淘炼较为精细,含少量杂质。除足圈外,整体施卵白釉,色白而青,釉质莹润,釉下装饰细节繁缛且铺满大部分内壁,细节丰富多彩:碗外壁口沿处有扒花流水涡纹一周,内壁腹部模印唐草纹一周,唐草纹内模印元代流行的鱼藻纹。水藻飘动,游鱼四尾,两两相对,即鲭、鲢、鲤、鳜鱼,寓有“清白廉洁”之意。
区别于一般元代卵白釉瓷的,便是其在釉上装饰的五色料彩纹饰,此碗分别于碗心,内外口沿及外壁装饰有不同图案的彩绘图案,口沿之内以蓝、绿、红色描绘缠枝花叶纹,叶子体积大于花朵是其明显特征,花卉卷草纹做瓷器边饰十分常见,但以写实风格直接描绘花、叶、茎者十分罕见。花朵呈红色,花叶呈蓝绿交错状,线条繁而不乱,风格写实细腻。外壁口沿饰蓝色单弦纹一周,其下装饰松石色连续波浪状弦纹,其相接处上下凸尖交替出现,向下者均缀以花朵状垂饰,碗外壁主体纹饰为八组莲瓣纹及八宝,莲瓣纹分两层绘制,外层以蓝彩绘莲瓣纹,彼此相邻处纹饰合二为一,内层则绘红彩莲瓣纹,形成内外结构,八组莲瓣内绘元瓷杂宝纹,计:“轮”、“鱼”、“螺”、“花”、“犀角”、“银锭”、“双角”、“华盖”等八宝。全部八宝纹饰均以蓝彩勾边,其中“花”还以绿彩描绘花蕊。纹饰勾勒后,凡中空留白处,全部以金片填之,堪称元代彩瓷工艺之绝顶、绝世之珍稀。
此件大碗的杂宝纹可与诸多同时代青花器物对比印证,另者,碗心开光内以蓝秞彩书写梵文,为不动明王之“种子字”,在密教中,种子字表示佛、菩萨等诸尊所说真言之梵字。每尊佛或菩萨都有其特殊的证悟或所住的法门,每一佛部圣尊都有“种子字”。它是生起一位圣尊的“种子”,真言行者修习“本尊法”时,通常都先观空性,然后在空性中出现地基、莲座,再在莲座上观种子字生起,变为本尊,方得显现本尊的一切功德,又“种子字”能从一字生多字,所以为“种子”。它具有引领真言行者顿显功德、契入本性之功效,若无此字,无以令真言行者闻诸尊之功德而发心修行。

本件大碗的彩料并非元代当时一般矿物颜料类。元代彩瓷原料基本附着于釉质表面,少有凸起,而此碗的色彩,无论红、绿、蓝或孔雀绿色,皆以相应的彩色琉璃为彩,以特殊工艺绘画纹饰,不同纹饰以不同色彩表现,其内壁口沿处的红色花朵,甚至有多层堆叠情况出现,即红色釉料下还有一层绿色釉料,由于其纹饰均为釉质,所以全部纹饰都明显高于器物表面,有相当厚度,以手抚摸可以清晰摸出纹饰线条,在釉上以红、绿、蓝、孔雀绿等玻璃釉质烧结,对温度气氛的把控十分严苛,在元代制瓷技术中堪称绝技。
其次,其制作工艺较为特殊,因其所用装饰原料的属性,故而难以使用常规的方式实现描绘,查阅资料可知,我国传统上有种工艺方法可以实现此种纹饰的装饰效果,即“沥粉”工艺,其又可称“立粉”。这种工艺多用于建筑、壁画或绘画之中,用以描绘服饰、仪仗、兵器等,可以取得立体和光亮的效果。沥粉的方法,是用硝制过的猪膀胱套接一定口径的铜管,内装糊状胶铅粉,使用时压挤出粉线或粉点,在平面上形成隆起的立体效果。线的粗细可随所用铜管口径大小而变化。而后在隆起的表面上用金,计有泥金、贴金等等。据此可知,通过此种方法,治瓷工匠可以将用作装饰的釉料如裱花一样,连续均匀的描绘在瓷器表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装饰方式与沥粉帖金装饰还有有区别的,沥粉帖金装饰,其所用原料本身并无色彩,只是起到塑形的作用,而真正上色还需另一过程,而此件五色花戗金大碗,其釉彩本身便兼具塑形和上色装饰的双重属性,可谓立彩装饰,而我国传统技艺中的沥粉装饰方式,尚未发现有粉剂配置好色彩后直接当做颜料应用的例子,因此有观点认为元代五色花戗金瓷的装饰工艺直接源自我国传统沥粉工艺,是不准确的,只能说在元代五色花戗金瓷器的制作当中,有可能借鉴了沥粉工艺的方法,帮助实现了这种效果。
这件卵白釉五色花戗金大碗是一类极为珍稀的元代釉上彩瓷巅峰,虽然历经七百余年,其保存仍然大体完好。五色花戗金瓷在中国漫长的陶瓷艺术史中昙花一现,至今见诸著录有元人蒋祈所著《陶记》中也有关于元代“青花、红绿古彩、五色花、炝金”的记载。明人曹昭《格古要论》中有过提点,其文书于《格古要论》卷七,廿四页古饶器条:“古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有青色及五色花者……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曹昭所处年代,正值元末明初之际,各类蒙元器物尚能得见,其后的数百年中,诸多器物人们只闻其名,却始终未见其物,像五色花戗金瓷这样一种长时间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器物,也在历史长河中沉积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文物局驻外专家在海外寻得这一批“五色花戗金”瓷器,震惊之余倍感惊喜,火速联系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查看,确定了这批瓷器的重要性和珍稀性。在未发现这批“五色花戗金”瓷器之前,经查,国内外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收藏家均无收藏记录。据知,内蒙赤峰曾出土同类元瓷两件(由博物馆收藏),其中高足杯一件由上博新馆建成后借展(租借),陈列在陶瓷馆。
1994年8月28日, 耿宝昌 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文章《再谈元代五色戗金瓷》 ,对《明清瓷器鉴定》书中关于“元代五色戗金瓷”的发现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1995年故宫研究员冯先铭先生在北京旧货市场偶得“元景德镇釉上彩高足杯”一件,属同类器物。另外,在大英博物馆中,藏有釉下纹饰一致的元代白釉模印暗刻碗,纹饰、结构、尺寸与本品几近一致,或为未加彩的白釉胎本,可资比较。
1999年夏,上海博物馆回流了这批中的六件,除盘、高足碗、香炉外,其它均为残件。当年底,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博斥巨资购得并将残件修复,在2002年建馆五十周年之际对外分批公开展出。以上五类六件元五彩瓷器在1999年上博收购,结束了海外漂泊的历程,悉数入藏上海博物馆,但白璧微瑕,这些购藏瓷器或已碎裂,或有残缺,均无完器。之后,上博所藏大碗又在2006年6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一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展”中展出,在当时引起了业内外的轰动。2001年秋,本件元代卵白釉暗刻五彩戗金碗终于回到了祖国。之后,故宫及上海博物馆多名专家在京分别验看,一致认为本碗是迄今发现的五色花戗金器物中最完整并且色彩和纹饰保存最好的一件。
这种彩瓷在国内面世实属罕见。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正如上海博物馆专家与它重逢时所发的那番感叹:“此乃元朝贵族使用的物品,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空白”。故宫资深陶瓷专家的评价是:“这种五色花戗金五彩瓷在元代不仅已有生产,而且其工艺水平已相当高超,如同名贵的珐琅彩,可以说它就是最早的珐琅彩。它可和当时的新品铜质珐琅、瓷质珐花品种相媲美。它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史的五彩瓷烧成时间提前半个世纪。”自曹昭以后,历时七百余年,卵白釉五色花戗金瓷始终没有出现在世人的目光之中,而今有幸出世,实为撼世之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