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889
上一件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高27cm
作品估价:RMB 13,500,000-27,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889
拍品名称: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年 代:
元
尺 寸:
高27cm
出版著录:
出版:
1.《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五周年纪念》,1999年,页29,图38。
2.《翰海二十周年精品录·古董卷》,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26。
3.《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文物出版社,2020年,页58,图71。
拍品描述:
★
来源:
1. 北京翰海,1995年10月7日,Lot1054。(成交价:RMB 1,870,000)
2. 北京翰海,2005年12月12日,Lot2946。(成交价:RMB 7,260,000)
3. 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Lot5700。(成交价:RMB 12,650,000)
参阅:
1.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7,图6。
2. 上海博物馆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编号:CI00044308)
3. 《幽蓝神采》,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页74、75,编号7。
4. 《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日本小学馆,1981年,页225,图版123。
5. 纽约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Lot61。(成交价:USD 4,720,000)
6. 伦敦苏富比,2010年11月10日,Lot32。(封面,成交价:GBP 2,617,250)
7. 香港苏富比,2024年10月29日,Lot613。(成交价:HKD 27,600,000)
8.香港苏富比,2025年5月7日,Lot711。(成交价:HKD 25,995,000)
本器造于元代青花工艺之巅,此罐造形圆润丰美,青花细致亮丽,色调浓淡,层次丰富,器身缠枝牡丹纹,端雅相映,铭记元瓷工艺之最,隽永悠长。
此件罐直口,丰肩,鼓腹渐收,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沉。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近足部绘以一圈莲瓣纹。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饰;牡丹花形有四种,花瓣盛开,初开之分开多瓣者,团状的初开,和花背者。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 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可见一道道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当时,忽必烈所领导之元帝国版图,沿着丝路,横跨欧亚,前所未见。始创通用纸币、符牌,方便商人于广大国境内旅行与发展贸易,地理上东西方的珍贵货品流通频繁,包括丝绸、牲口,以及此处要述的重要陶瓷发色原料,钴蓝。钴曾一度与黄金一样珍稀昂贵,长久以来作为伊斯兰陶瓷的重要发色剂,而传入中国后,钴料的重要性更是发扬光大。虽然青花装饰的陶瓷,可上溯至唐代,使用河南开采的钴矿,然而元代时,从波斯传入质量精良的钴蓝,促使青花瓷绘一日千里,享誉中国。本品可证,青花发色艳丽光耀,色泽丰富,淡浓层次、运笔赋形,皆随心所欲,宛若水墨画一般。此时期青花瓷绘,多以大胆笔触与精致细节著称,本品主要纹饰亦彰显此特色。四方各缀以盛开华美的牡丹,彼此之间以缠枝花叶相连,连绵不绝,好似卷轴绘画,吸引目光循着纹饰环绕细赏。如此纹饰设计,反映景德镇瓷匠之无穷创意,并得益于元代朝廷对于工艺管理相对宽松,相类纹饰持续沿用至十五世纪中期。
翻阅公私收藏,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藏品编号:新00194690),其造型、纹饰与本品一致,出版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7,图6。上海博物馆亦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藏品编号:CI00044308),其口沿外部纹饰为海浪纹,区别于本拍品口沿的唐草纹,其他特征均为一致;出版于《幽蓝神采》,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页74、75,编号7。还有一例为日本私人收藏,出版于《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日本小学馆,1981年,页225,图版123。拍场也曾出现同类器物,每每出现必是焦点。有一例口部为海水纹元青花牡丹纹罐,三度出现于市场:伦敦苏富比1988年6月7日;编号211A,香港佳士得1993年10月25日,编号716;纽约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编号61,成交价为472万美元;2010年伦敦苏富比拍出一例,成交价261.725万英镑;2024年香港苏富比拍出一例,成交价2760万港币。可见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市场中,此元青花牡丹纹大罐都是世界级炙手可热的珍稀藏品。
来源:
1. 北京翰海,1995年10月7日,Lot1054。(成交价:RMB 1,870,000)
2. 北京翰海,2005年12月12日,Lot2946。(成交价:RMB 7,260,000)
3. 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Lot5700。(成交价:RMB 12,650,000)
参阅:
1.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7,图6。
2. 上海博物馆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编号:CI00044308)
3. 《幽蓝神采》,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页74、75,编号7。
4. 《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日本小学馆,1981年,页225,图版123。
5. 纽约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Lot61。(成交价:USD 4,720,000)
6. 伦敦苏富比,2010年11月10日,Lot32。(封面,成交价:GBP 2,617,250)
7. 香港苏富比,2024年10月29日,Lot613。(成交价:HKD 27,600,000)
8.香港苏富比,2025年5月7日,Lot711。(成交价:HKD 25,995,000)
本器造于元代青花工艺之巅,此罐造形圆润丰美,青花细致亮丽,色调浓淡,层次丰富,器身缠枝牡丹纹,端雅相映,铭记元瓷工艺之最,隽永悠长。
此件罐直口,丰肩,鼓腹渐收,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沉。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近足部绘以一圈莲瓣纹。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饰;牡丹花形有四种,花瓣盛开,初开之分开多瓣者,团状的初开,和花背者。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 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可见一道道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当时,忽必烈所领导之元帝国版图,沿着丝路,横跨欧亚,前所未见。始创通用纸币、符牌,方便商人于广大国境内旅行与发展贸易,地理上东西方的珍贵货品流通频繁,包括丝绸、牲口,以及此处要述的重要陶瓷发色原料,钴蓝。钴曾一度与黄金一样珍稀昂贵,长久以来作为伊斯兰陶瓷的重要发色剂,而传入中国后,钴料的重要性更是发扬光大。虽然青花装饰的陶瓷,可上溯至唐代,使用河南开采的钴矿,然而元代时,从波斯传入质量精良的钴蓝,促使青花瓷绘一日千里,享誉中国。本品可证,青花发色艳丽光耀,色泽丰富,淡浓层次、运笔赋形,皆随心所欲,宛若水墨画一般。此时期青花瓷绘,多以大胆笔触与精致细节著称,本品主要纹饰亦彰显此特色。四方各缀以盛开华美的牡丹,彼此之间以缠枝花叶相连,连绵不绝,好似卷轴绘画,吸引目光循着纹饰环绕细赏。如此纹饰设计,反映景德镇瓷匠之无穷创意,并得益于元代朝廷对于工艺管理相对宽松,相类纹饰持续沿用至十五世纪中期。
翻阅公私收藏,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藏品编号:新00194690),其造型、纹饰与本品一致,出版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7,图6。上海博物馆亦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藏品编号:CI00044308),其口沿外部纹饰为海浪纹,区别于本拍品口沿的唐草纹,其他特征均为一致;出版于《幽蓝神采》,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页74、75,编号7。还有一例为日本私人收藏,出版于《世界陶磁全集13·辽·金·元》,日本小学馆,1981年,页225,图版123。拍场也曾出现同类器物,每每出现必是焦点。有一例口部为海水纹元青花牡丹纹罐,三度出现于市场:伦敦苏富比1988年6月7日;编号211A,香港佳士得1993年10月25日,编号716;纽约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编号61,成交价为472万美元;2010年伦敦苏富比拍出一例,成交价261.725万英镑;2024年香港苏富比拍出一例,成交价2760万港币。可见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市场中,此元青花牡丹纹大罐都是世界级炙手可热的珍稀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