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888
下一件
元 青花岁寒三友图盖罐
高14.3cm
作品估价:RMB 1,200,000-3,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888
拍品名称:
元 青花岁寒三友图盖罐
年 代:
元
尺 寸:
高14.3cm
拍品描述:
出版:
1.《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图录》,1923年,伦敦,编号154。
2.《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
3.《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页165,图603。
4.《Oriental Blue & White》,Sir Harry Garner,1954年。
5.《陶瓷大系·第41卷·元の染付》,平凡社版,1974年,页124,编号87。
6.《元代瓷器》,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页16,图18D。
★
来源:
1.山中商会旧藏。
2.亨利戛纳爵士伉俪(Sir Harry and Lady Garner)旧藏。
3.小山富士夫旧藏。
展览:
1.“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1923年,伦敦,山中商会,编号154。
2.“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12月16日至1954年1月23日。
3.“ 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 年。
参阅:
1.《世界陶磁全集11·元明篇》,河出书房新社,1955年,图32。
2.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Lot1384。(成交价:HKD 21,400,000)
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密切,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彼处先进工艺亦为中原所吸取,其中瓷器一项尤为显著。在波斯陶器上广泛使用已逾三百年之久的钴蓝料传至景德镇,与本土烧瓷技术结合,遂成举世闻名的元青花瓷器,铸就世界陶瓷史上璀璨夺目之篇章。
此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收,下承浅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圆珠形钮,造型饱满,端庄秀雅,釉色莹润,胎质细密。通体以青花绘饰,腹部主题纹饰为岁寒三友图,苍松虬枝盘曲,傲骨铮铮,冬梅破蕊怒放,历寒雪而暗香愈浓,两侧翠竹横欹而出,清秀而又挺拔,寥寥数笔,将其各自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松、竹、梅于万木凋零之际不畏严寒,各守其节,高尚品质,被誉为“岁寒三友”,以彰显坚强不屈的文人精神。罐肩部与盖边沿绘卷草纹一周,盖面绘变形莲瓣纹,宝珠形钮绘莲瓣,仿若花苞出水,玉立亭亭,胫部亦绘变形莲瓣纹一周。其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青花发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为元代青花器之精品,保存至今,甚为难得。
本器来源显赫,其展览记录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 年 12 月 16 日至 1954 年 1 月 23 日曾展览于东方陶瓷学会“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伦敦,并著录于《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 年。又于 1954 年现身威尼斯“ Arte Cinese Chinese Art”展览,著录于《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其后出版于《陶瓷大系·第41卷·元の染付》,平凡社版,1974年,页124,编号87,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小山富士夫(1900-1979),出生于冈山县玉岛市,日本古陶瓷研究权威,可称得上为文武全才式的研究中国陶瓷的学者、专家、陶艺家。他曾经担任日本东洋陶瓷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古陶瓷及考古学研究家;曾组织编写《陶器辞典》、《陶瓷大系》、《世界陶瓷全集》;出版书类30余种,论文200余篇。有《青瓷史稿》(1943年)、《宋磁》(1943年)、《唐宋青瓷》(1957年)、《东洋古陶瓷》(1954-57年)、《中国名陶百选》(1960年)、《中国陶瓷》(出光美术馆1970年)、《中国陶瓷》(平凡社1970年)、《作陶十年》(1974年)、《故宫博物院》(1975年)、《中国台湾陶瓷之旅》(1976年)等。小山富士夫先生既注重窑址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又注重查阅历代文献史料记载,并结合陶瓷工艺学、美术史、文化史拓展研究领域。1947年他任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员;由于研究成果突出,他曾经获得日本政府勋三、瑞宝章等奖赏;1955年他赴欧、亚、美洲30多个国家进行古陶瓷史考察。小山富士夫先生对中国陶瓷文化与艺术怀有着深厚的感情。1966年2期中国的《文物》杂志,曾发表他〈中国:2000年之美〉的文章,文中对新中国时期的陶瓷研究给予了客观的积极的评价。
1.《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图录》,1923年,伦敦,编号154。
2.《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
3.《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页165,图603。
4.《Oriental Blue & White》,Sir Harry Garner,1954年。
5.《陶瓷大系·第41卷·元の染付》,平凡社版,1974年,页124,编号87。
6.《元代瓷器》,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页16,图18D。
★
来源:
1.山中商会旧藏。
2.亨利戛纳爵士伉俪(Sir Harry and Lady Garner)旧藏。
3.小山富士夫旧藏。
展览:
1.“中国古代雕塑、青铜器、陶瓷及明代瓷器展览”,1923年,伦敦,山中商会,编号154。
2.“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年12月16日至1954年1月23日。
3.“ 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 年。
参阅:
1.《世界陶磁全集11·元明篇》,河出书房新社,1955年,图32。
2.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Lot1384。(成交价:HKD 21,400,000)
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密切,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彼处先进工艺亦为中原所吸取,其中瓷器一项尤为显著。在波斯陶器上广泛使用已逾三百年之久的钴蓝料传至景德镇,与本土烧瓷技术结合,遂成举世闻名的元青花瓷器,铸就世界陶瓷史上璀璨夺目之篇章。
此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收,下承浅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圆珠形钮,造型饱满,端庄秀雅,釉色莹润,胎质细密。通体以青花绘饰,腹部主题纹饰为岁寒三友图,苍松虬枝盘曲,傲骨铮铮,冬梅破蕊怒放,历寒雪而暗香愈浓,两侧翠竹横欹而出,清秀而又挺拔,寥寥数笔,将其各自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松、竹、梅于万木凋零之际不畏严寒,各守其节,高尚品质,被誉为“岁寒三友”,以彰显坚强不屈的文人精神。罐肩部与盖边沿绘卷草纹一周,盖面绘变形莲瓣纹,宝珠形钮绘莲瓣,仿若花苞出水,玉立亭亭,胫部亦绘变形莲瓣纹一周。其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青花发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为元代青花器之精品,保存至今,甚为难得。
本器来源显赫,其展览记录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 年 12 月 16 日至 1954 年 1 月 23 日曾展览于东方陶瓷学会“ 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伦敦,并著录于《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 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3 年。又于 1954 年现身威尼斯“ Arte Cinese Chinese Art”展览,著录于《Arte Cinese Chinese Art》,威尼斯,1954。其后出版于《陶瓷大系·第41卷·元の染付》,平凡社版,1974年,页124,编号87,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小山富士夫(1900-1979),出生于冈山县玉岛市,日本古陶瓷研究权威,可称得上为文武全才式的研究中国陶瓷的学者、专家、陶艺家。他曾经担任日本东洋陶瓷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古陶瓷及考古学研究家;曾组织编写《陶器辞典》、《陶瓷大系》、《世界陶瓷全集》;出版书类30余种,论文200余篇。有《青瓷史稿》(1943年)、《宋磁》(1943年)、《唐宋青瓷》(1957年)、《东洋古陶瓷》(1954-57年)、《中国名陶百选》(1960年)、《中国陶瓷》(出光美术馆1970年)、《中国陶瓷》(平凡社1970年)、《作陶十年》(1974年)、《故宫博物院》(1975年)、《中国台湾陶瓷之旅》(1976年)等。小山富士夫先生既注重窑址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又注重查阅历代文献史料记载,并结合陶瓷工艺学、美术史、文化史拓展研究领域。1947年他任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员;由于研究成果突出,他曾经获得日本政府勋三、瑞宝章等奖赏;1955年他赴欧、亚、美洲30多个国家进行古陶瓷史考察。小山富士夫先生对中国陶瓷文化与艺术怀有着深厚的感情。1966年2期中国的《文物》杂志,曾发表他〈中国:2000年之美〉的文章,文中对新中国时期的陶瓷研究给予了客观的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