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830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霁蓝地描金粉彩花卉纹六瓣瓜棱形大瓶
高64.3cm
作品估价:RMB 3,300,000-6,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0830
拍品名称:
清乾隆 霁蓝地描金粉彩花卉纹六瓣瓜棱形大瓶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高64.3cm
拍品描述: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图129。
2.《清宫瓷器档案全集》第二十卷,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页295。
3.《谁收藏了圆明园》,金城出版社,2013年,页262、263。
4.北京翰海,2007年6月25日,Lot2577。(封面,成交价:RMB 24,080,000)
5.《吉美博物馆藏中国瓷器》,巴黎吉美博物馆,2015年,页255。
拍品品种与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品相同,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器形相同但纹饰略有差异者,是乾隆官窑瓷器中等级极高的宫廷陈设器,不可等闲视之。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二月十二日时任九江关监督海绍进贡“霁青描金瓜棱瓶成对”,或为拍品品种之滥觞。
大瓶撇口、颈部修长,腹部六瓣瓜棱形,下承圈足,线条流畅,挺拔俊逸。整器高逾六十厘米,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瓜棱形腹部分瓣均匀严整,圆润饱满,融雄浑与细腻于一炉,刚柔并济,体现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盛世制瓷之高超水准。
拍品颈部以霁蓝为地,金彩绘各式莲花环绕口衔吉磬的蝙蝠,寓“万福长庆”之意,是清代宫廷艺术中流行的吉祥纹样;腹部上下两端均饰霁蓝如意云头,内绘金彩莲花。霁蓝釉色均匀,浓郁凝腻,金彩灿烂若新,交相辉映,光彩夺目。腹部六瓣瓜棱内均绘粉彩折枝花卉,牡丹、芙蓉、梅花、菊花、石榴及莲花群芳争艳,风格写实,笔触细腻,枝干皴擦有度,花瓣晕染精心,所用彩料颜色鲜艳丰富,而格调清新,与霁蓝加金彩的富丽堂皇形成反差,装饰效果强烈。霁蓝与粉彩、金彩所需窑内条件迥异,故拍品需多次入窑方能成器,烧造工序虽繁复,但效果极佳,霁蓝发色纯正,粉彩明艳,各擅胜场,可见彼时御窑厂对窑温的控制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检索公私收藏,此品种仅见于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品,以及2007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Lot2577,二者原陈设于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幸罹难,分别流散于法国与美国,从此天各一方。拍品为目前所见第三只,堪称吉光片羽,值得珍视。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乾隆粉彩巨制的开篇之作——粉彩霁蓝釉描金花卉大瓶
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原陈供于圆明园,是为两件(一对)。圆明园浩劫之际流出。其中一件由Mr﹒Grandider带出中国,后捐赠法国吉美博物馆(Museum Guimet,French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现藏于该馆;本件同时散出,辗转流入美国芝加哥,为著名收藏家Mr.Bill Little的旧藏。
造型与年代(Appearanceand Date)
本件(乾隆粉彩霁蓝描金大瓶)拍品,外形和装饰技法,显现乾隆盛世的独一无二御窑制瓷工艺。整体外形:细长颈形、瓶口外撇、六瓣瓜棱形腹、肥短圈足,与宋代瓷器(青白瓷)基本雏形一致。明代晚期御窑厂陶工烧制的瓜棱形瓶,也对本件乾隆粉彩大瓶造型产生启发影响作用。而颈部以及圈足部位的霁蓝描金,源自十六世纪瓷器盛行风格。不过,描金主题的细节,例如缠枝莲纹和相间的吉祥图案,蝙蝠和如意云头等纹饰,属于清代而非明代装饰风格,此种华丽风格纹饰,成为十七世纪迄十九世纪瓷器、织品、以及珐琅用器的主流装饰纹样。乾隆粉彩大瓶颈部及圈足的霁蓝描金装饰,愈发突显瓶身腹部六瓣瓜棱上方粉彩色绘的难能可贵。每瓣瓜棱框格,绘有不同花卉,包括牡丹、芙蓉、梅花、菊花、红白石榴以及莲花,诉诸十八世纪宫廷花卉写实风格。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喜好在御制官窑瓷器烧造典雅花卉植物主题,尤其乾隆皇帝更加钟情于厚实油质的彩绘色料,下旨选取花卉图样,常将两种不同主题花卉,绘于同一构图。乾隆皇帝喜欢烧造大型瓷器,翰海本件(乾隆粉彩霁蓝描金瓶)拍品,虽然器身欠缺年款或印款,但吻合乾隆喜好大型瓷器的特征,无疑是件出自乾隆时期御窑厂烧制的名品瓷器。
御制瓷器名品的比较(Comparable Pieces)
唯一可与本件(乾隆粉彩霁蓝描金大瓶)比较的是,现藏北京故宫的瓷器名品(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大瓶),该件乾隆粉彩大瓶的颈部和圈足,同样霁蓝描金,腹部六瓣瓜棱;不过,六瓣瓜棱框格,只有三组花卉,牡丹、芙蓉和石榴及三组乾隆御制诗句(每组各有二枚篆书印款),诗画花卉图案相间。由于大部分乾隆时期的官窑精品瓷器,多数出自当时御窑两位专家,唐英(1756年逝)和他的得力助手老格(1768年退休),有可能北京故宫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大瓶),制作年代约在1744─1770年之间。除了造型和装饰技法足供参照外,本件(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主要的花卉纹样亦可与其它两件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乾隆官窑瓷器名品试作比较。本件的芙容花卉图案,可与北京故宫典藏的乾隆粉彩大瓶互相比较,两者的芙蓉纹样,稍有不同。同样本件的石榴花卉图案,亦可与台北故宫典藏另件尺寸较小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八方瓶)(高度34.8公分)比较,方瓶霁蓝地上加描金的装饰技法,并非乾隆官窑瓷器偶然的即兴作品。乾隆时代的本件大瓶霁蓝描金技法,可能系受珐琅器皿制作的启发。关于瓷器上使用霁蓝描金制作的档案数据,零星的个例散见于1753,1757和1775年的官方文献,却都未曾具体指出其色料绘作实际状况。1775年文献项目,记载有五件一组祭祀供器,用于宫中佛龛,符合施用霁黑色地髹金描绘的宗教祭祀传统习俗。本件(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北京故宫(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大瓶)及台北故宫(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诗句八方瓶),都是用于宗教祭祀用途的。三件华丽花卉的乾隆官窑色绘官谄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将不同花卉图案统一于单一构图;此种华丽的绘画风格,迄十八世纪的乾隆晚期,竟成绝响,不复出现。本件(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何以未加“大清乾隆年制”年款,也许可以解释成,吹毛吹疵的乾隆皇帝,经常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一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粉彩大瓶的霁蓝描金技法处理,胜过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两件粉彩的霁蓝描金表现,主体花卉相较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粉彩色绘方式,表现出更自由的风格,透露出本件粉彩大瓶拍品,显系乾隆早期制窑厂具有创新意义的官窑作品。
群芳花绘风格与乾隆皇帝(Flowersand Qianlong)
本件(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六瓣瓜棱框格,共计六组花卉,比北京故宫相同尺寸乾隆粉彩大瓶,多出三组花卉图样;花卉选择与图案设计,使之饶富特色,能够见到乾隆烧造官窑瓷器图样的特殊旨意。或谓此种花卉图样可能是季节的反应一冬天(梅花)、春天(牡丹)、石榴、莲花、芙蓉(夏天),以及秋天(菊花)。不过本件粉彩大瓶,径以三种花卉表示季节,又不将它们毗邻空间集中表达,是否花卉的选择,反映出特定的象征意义呢?梅花经常代表的是纯洁、高寿,菊花代表寿命,石榴寓意多子,莲花指称婚姻和谐,牡丹指功名财富,芙蓉指荣华富贵。对乾隆皇帝而言,几组花卉是否也代表这些象征呢?像乾隆皇帝这样御宇天下,拥有无数财富的天子,是否他还需要再借着烧造官窑名瓷,以之寓意表达他所亟求婚姻和谐、和荣华富贵呢?乾隆皇帝究竟什么原因选择本件粉彩大瓶拍品的花卉图样无从得知;但是我们能够猜测这些花卉图样代表的绝非简单的植物嗜好,或一般的象征意义。乾隆皇帝对花卉树木的喜好,终其一生,始终如一,尤以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年间,最为明显,从他谕旨制作的艺术品或诗文集,可见对植物花卉的喜好程度。两位当时花卉名家邹一桂(1686─1774)和钱维城(1720─1772)的绘画糅合两种花卉,主从分明,层次有序,受到乾隆皇帝多次渥遇。与之相关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主体花卉两旁都有附属群芳,主从分明。乾隆曾借着歌咏花卉表达伤感,他心爱的宠妃一慧贤皇贵妃1745年去逝,乾隆皇帝目睹养心殿盛开杏花,回忆繁华景貌,赋诗记述失落,盛叹牡丹,繁景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