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828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雍正 青花夔凤束莲纹双螭耳海棠式大尊
高69cm
作品估价:RMB 1,500,000-3,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0828
拍品名称:
清雍正 青花夔凤束莲纹双螭耳海棠式大尊
年 代:
清雍正
尺 寸:
高69cm
出版著录:
出版:《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2007年,编号93。
拍品描述:
来源:
1.伦敦佳士得,1975年6月9日, Lot88。
2.香港苏富比,2003年4月27日, Lot219。
3.香港怀海堂珍藏。
展览:“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编号93。
参阅:
1.《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页25。
2.《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中国陶瓷》,图970。
3.中国嘉德,2006年6月3日, Lot1810。(成交价:RMB 3,850,000)
4.香港苏富比,2015年4月7日, Lot 3607。(成交价:HKD 9,680,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此尊通体呈海棠形,口沿外撇,长颈折肩,双侧贴塑螭螭凤耳,弧腹斜下收,下承圈足微外撇。通体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按口沿、肩颈部、腹部和足部分层装饰,口沿饰回纹和悬垂状莲纹,肩颈部饰粗壮向上、长短相间的变体蕉叶形纹,长蕉叶内分别填绘成对螭凤,卷绕之身体按蕉叶纹形状延伸,空白处饰一朵莲花;较短蕉叶内饰莲纹并以淡色青花涂地。颈肩转折处饰缠枝莲纹和如意云纹各一周。胫足部绘变体莲瓣纹、缠枝灵芝纹和回纹一周。
腹部利用海棠形器身,巧妙地将器身和纹饰分成四个主要部分,一支大朵莲花居中,两支小朵莲花对称向上延展,两只螭凤腹部相对身体卷曲向外,为避免纹饰散乱,以环状物捆扎;器身凹陷处,绘两只螭凤和一朵莲花,以枝蔓与主体纹饰勾连且起到区隔作用。整个画面有主有次,既对称严整又灵动自然。枝蔓和花叶绘制采用涡卷曲线,风格繁缛、富丽堂皇,极具装饰艺术趣味和明显的巴洛克艺术风格。香港苏富比2015年曾释出一件清乾隆白地粉彩双凤穿花纹蝴蝶耳尊,成交价968万港币。其上以粉彩描绘双凤穿行于西番莲纹中,其卷叶纹带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与番莲纹、蝙蝠、两侧塑贴蝴蝶耳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浓郁的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雍正乾隆两朝御瓷青花追摹永宣青花意蕴,工匠以笔点绘,刻意模仿苏麻离青钴料高铁之特性,形成独特风格,本品即为一例。
雍正御窑瓷器制作工艺较康熙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不仅创烧了多个新品种,而且在大型器烧造方面也取得极大成就,既做到了器型高大规整,又比例收放适度,毫无臃肿呆笨之感,此类海棠式大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青花品种外,尚有仿汝、仿官、仿哥等颜色釉品种。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清乾隆青釉海棠形双龙耳瓶与本品在器型方面就极为相近(见《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中国陶瓷》图 970)。另外,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释出一只“清乾隆青花海棠形缠枝莲托八宝纹双螭耳瓶”,高达59厘米,与本品在器型、纹饰风格如出一辙,成交价为385万人民币。上海博物馆藏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海棠式瓶,从器型到纹饰特征皆与本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见《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页25)。与之相较,本品不仅饰有栩栩如生的双螭凤耳,使得器物更加庄严凝重,而且纹饰设计匠心独运,风格严整富丽,应为宫中重要场所之陈设器。
明清御窑瓷器落本朝款识开始于明永乐时期,宣德时期开始形成规范,后一直延续至清宣统时期止,然而在御窑厂长达五百多年烧造过程中,也有很多御窑瓷器不落款的情况,一是因为刻意模仿前朝的作品无需落款,如南京博物院藏清雍正仿明永乐的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二是皇帝明确授意不落款,在清宫档案中就有雍正帝曾御批“不须落款,送50个来”的记载;也有乾隆皇帝授意某种器物不落款的记载。三是大件瓷器,比如类似本品的大瓶,因落款时需要翻转器物,容易出现意外损坏的风险,故部分大件瓷器选择不烧款。本品无款的情况应该属于第二或第三种情况。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有夔龙和夔凤两种变形,商、周青铜器、白陶及玉器装饰大量采用,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如故宫藏宣德青花夔纹罐。夔凤纹是以传说中的凤凰为蓝本幻构的神鸟,以雉鸡、孔雀等为雏形,几何图案化了的夔凤,一般有细长的臣字眼,头上有冠,鹰嘴,有变形化的双翼及身躯和长长的尾翼,偶见一腿、爪,由于是幻化的,所以无定型。
此瓶纹饰题材如莲花、夔凤、夔龙、灵芝、如意云等皆为中国传统纹样,但画面布局和纹样风格却呈现出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以其夸张、动感和豪华的特点著称。这一风格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和均衡,强调情感的表现和运动的转变,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豪华感。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绘画、服装和各类工艺品上,巴洛克风格强调线性的流动变化,注重光影效果的呈现,线条多呈现为C型或者S型等。整体上多采用一些自然元素,如用贝壳代表财富,用茛苕叶代表鲜活旺盛的生命力与智慧。本品上下多达9层装饰,繁缛华丽,颈部的变形蕉叶纹、腹部的藤蔓的造型特点明显借鉴了巴洛克艺术惯常采用的地中海地区的植物纹样,强调对称与动感,曲线充满张力。
明末清初西风东渐,大量欧洲传教士来华,康熙时期,高士奇《蓬山密记》中记载康熙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至畅春园观剧,见“高台宏丽,四周皆楼,设玻璃窗,上指示壁间西洋画,令观”,说明于康熙年间,西方装饰画已然风靡宫廷。
雍正元年,派遣班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等六人于西洋传教士“郎石(世)宁处学画。”,时兼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的年希尧在与西方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交流中,萌生将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付梓成书的想法,并最终完成透视学专著《视学》,与此同时也将西方绘画技法及纹样风格融入到御窑装饰设计之中。雍正六年以后,负责御窑厂具体烧造事宜的唐英,仿古创新,融贯中西,将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融入到御窑瓷器纹样设计当中,成就卓然。
因雍正帝本人对瓷器特殊的喜好,并直接干预瓷器的烧造,雍正一朝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御瓷烧造不仅数量惊人,质量更是精益求精,其制瓷技艺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达到了鼎盛阶段。本器体型高大,全器口沿、颈部、腹部、足部皆呈海棠形,成形难度极大,烧造过程中出现倒歪变形的风险极高,然本器却器型规整,高大挺拔,各部位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自然,实属难得。青花纹饰匠心独运,繁缛华丽,布局严谨,画工精湛,呈现出高贵华丽的风格,应为雍正晚期或乾隆早期御窑厂仿古创新、中西融汇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