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0753
拍品名称:
明 洪唐窑耳付茶入
年 代:
明
尺 寸:
高8.1cm
拍品描述:
来源:
1.神户川崎男爵家藏。
2.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鹏云斋千宗室旧藏。
3.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旧藏。参阅:
1.《古今茶道全书叙》,1694年,茶一,页七。
2.《茶の汤大全》,江剌家空斋编,1899年,页105。
此件洪塘窑耳付茶入造型雅致,撇口,鼓腹,线割平底。肩部对称设双桥耳,通体施酱褐釉,釉色均匀,釉面莹亮润泽,呈酱朱之色,日本人称之为“饴釉”。传世茶入由于被历代茶人手持立于掌心,底部触摸顺滑,胎体细腻且坚薄,怡然可爱。
“唐物”指中国传来古渡日本之物,“茶入”即日本茶人储藏粉末状茶叶之器用,唐物茶入在600年的日本茶道中受到了历代将军、大名与茶人的青睐,大部分使用的是来自中国福建省地区制作的小罐子,配上牙盖后使用。在茶道的初期,将军与茶人们的茶多为浓茶。唐物茶入,至今在茶道仪式上依然是为浓茶准备的。薄茶,则多用茶枣。使用唐物的茶席仪轨,则更为隆重,更为正式。唐物茶入,一般用在浓茶席,有着略微不同的手法和规矩。
本器传承有序,明治到大正时期由神户川崎男爵家藏,其后由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鹏云斋递藏,之后乃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珍藏。且此组茶入配以漆器茶入盘,茶入盘呈方形,作漫浅式,盘腹浅,胎轻盘薄,内嵌织锦,以金线勾勒缠枝花卉纹,外部光素无纹,内敛幽谧,具宋元美学之特点,为茶道仪轨中承放茶入之用,与此茶入相配,相得益彰。此茶入配有仕敷(裹包)四件,十分讲究,藏家可随时节和场合的不同予以更换,以及附有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鹏云斋千宗室为茶入特别定制的时雨茶勺和原供布,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1.神户川崎男爵家藏。
2.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鹏云斋千宗室旧藏。
3.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旧藏。参阅:
1.《古今茶道全书叙》,1694年,茶一,页七。
2.《茶の汤大全》,江剌家空斋编,1899年,页105。
此件洪塘窑耳付茶入造型雅致,撇口,鼓腹,线割平底。肩部对称设双桥耳,通体施酱褐釉,釉色均匀,釉面莹亮润泽,呈酱朱之色,日本人称之为“饴釉”。传世茶入由于被历代茶人手持立于掌心,底部触摸顺滑,胎体细腻且坚薄,怡然可爱。
“唐物”指中国传来古渡日本之物,“茶入”即日本茶人储藏粉末状茶叶之器用,唐物茶入在600年的日本茶道中受到了历代将军、大名与茶人的青睐,大部分使用的是来自中国福建省地区制作的小罐子,配上牙盖后使用。在茶道的初期,将军与茶人们的茶多为浓茶。唐物茶入,至今在茶道仪式上依然是为浓茶准备的。薄茶,则多用茶枣。使用唐物的茶席仪轨,则更为隆重,更为正式。唐物茶入,一般用在浓茶席,有着略微不同的手法和规矩。
本器传承有序,明治到大正时期由神户川崎男爵家藏,其后由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鹏云斋递藏,之后乃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珍藏。且此组茶入配以漆器茶入盘,茶入盘呈方形,作漫浅式,盘腹浅,胎轻盘薄,内嵌织锦,以金线勾勒缠枝花卉纹,外部光素无纹,内敛幽谧,具宋元美学之特点,为茶道仪轨中承放茶入之用,与此茶入相配,相得益彰。此茶入配有仕敷(裹包)四件,十分讲究,藏家可随时节和场合的不同予以更换,以及附有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鹏云斋千宗室为茶入特别定制的时雨茶勺和原供布,重视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