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709
上一件
下一件
明成化 仿宋官釉笠式卧足盏
口径11.5cm
作品估价:RMB 4,500,000-9,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0709
拍品名称:
明成化 仿宋官釉笠式卧足盏
年 代:
明成化
尺 寸:
口径11.5cm
题 识: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拍品描述:

来源:
1.北京隐逸皇戚家族旧藏。
2.中国嘉德1997年大礼拜拍卖会。
参阅:
1.《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 明代官窑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143,图3-67。
2.《成窑遗玺—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徐氏艺术馆,1993年,页174。
3.《宋官窑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图115、117。
4.《官窑瓷器》,故宫出版社,2016年,页128,图46。
5.《明代成化御窑瓷器》(下),故宫出版社,2016年,页536-547,图233。

本品为成化御窑追慕宋代官釉器,世界流通领域范围内仅见此例,可谓凤毛麟角,稀世之珍。此器造型端庄,盏形敞口,呈斗笠状,卧足,碗心凸起,造型小中见稳,迎手握感极佳,为成化官窑仿官釉之器,十分罕见。暗合宋人《坦斋笔衡》:“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之评述。
查阅海内外馆藏,仅见上海博物馆收藏相似一例,与本件拍品尺寸、造型、款识较为相近,著录于《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窑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143,图3-67;另有景德镇出土例,著录于《成窑遗玺—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页174。清宫旧藏明代仿官釉笠式碗亦属明代仿宋官釉相同器型作品,均可资参考。本器模仿之原型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碗、宋代龙泉窑翠青碗(著录于《宋官窑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图115、117)。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造型古朴,以天青釉为主,开有变幻莫测的纹片,以自然天成的开片釉装饰瓷器。有凝重质朴的美感。拍品器身施釉肥润,呈靑褐色开片的仿宋官釉色调,口沿釉薄处略显紫金色,修足圆润,以及铁褐色的足脊,颇具紫口铁足的特征,表现出成窑对铁骨大观之宋釉的尚古追求,足内青花双圈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中提及到:成化仿哥釉的特点,是釉水肥润,平整光亮,开片纹较规整,器口多施酱黄釉或酱褐釉,用以模仿紫口铁足的效果,釉面有粉青,月白,米黄等色。《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中有类同的仿哥有小碗。……可见一例上海博物馆藏一对成化窑仿哥笠盏之一(原系清宫旧藏)。成化时期,仿哥窑作品,无论在器型上,还是艺术风格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和明初、明宣德时期的仿哥截然不同的阶段。台北故宫藏 成化窑仿哥八方靶杯 分别展览于1935年“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博览会”,1984年和2003台北故宫成化窑大展,本件小杯,随后在台北故宫两次办的成化瓷器1984年、2003年的大展中也都有展出。
从这些作品,虽然器型不同,但普遍有共性:
一、釉色呈粉青色,而与明初、宣德的灰青、灰白的淡色调,明显不同,釉面明显肥润,光泽度特别强,有成化时期特有的油腻的质感;
二、在开片上,有明显的“金丝铁线“;
三、器物的口沿、底足,都涂了紫金水或者赭色的护胎汁,以模仿宋官哥的“紫口铁足”;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明代中期对宋代汝窑、官窑、哥窑核心特征的认知与辨析精度,较明初实现显著深化。此论断在成化时期仿哥釉瓷器上体现得尤为鲜明——其不仅具备强烈的时代标识性,更在艺术风格上构建起独特范式。
从工艺特征看,成化仿哥釉以粉青釉色为基调,刻意强化 “紫口铁足” 的视觉效果,同时融合宋代哥窑经典的 “金丝铁线” 纹片,形成 “官窑釉色与哥窑纹片” 的创新性结合。这一工艺选择,既折射出成化帝对宋代官窑、哥窑美学体系的深度理解,更标志着明代仿宋瓷从 “形制模仿” 向 “美学重构” 的关键转变。横向对比可见,明初及宣德时期的仿官釉瓷器,虽在整体气质上更贴近宋器的古雅内敛,但成化仿官釉在造型设计、釉色调控与纹片布局上已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创新意识。
除传世品外,景德镇珠山成化时期瓷片堆积层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该时期仿官釉瓷器的认知维度。出土器物除与传世品形制相符的八方靶杯、笠式小盏外,更有敛口三足水盂、兽耳长颈瓶及大盘等器型。这批实物资料不仅填补了成化仿官釉器型品类的研究空白,更以实证颠覆了传统 “成化无大器” 的学术认知,为重新评估成化时期制瓷工艺的综合实力与生产规模提供了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