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356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雍正 仿成窑斗彩五珍宝卧足杯
口径7.2cm
作品估价:RMB 350,000-7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356
拍品名称:
清雍正 仿成窑斗彩五珍宝卧足杯
年 代:
清雍正
尺 寸:
口径7.2cm
题 识: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拍品描述:
来源:
秦峰男珍藏,日本。
参阅:
1.《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香港徐氏艺术馆,1993年,页276、277,图C94。
2.《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3年,页160、161,图157至160。
3.《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96,图74。
4.《故宫成化瓷器精选》,台北故宫博物院,2017年,页224,图157。
5.中国嘉德,2018年6月18日,Lot2602。(成交价:RMB 897,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本品敞口,斜腹下敛,卧足,修胎轻薄均匀,通体施透明釉,釉面白润泛青,足部露胎,胎质洁白,器内光素无纹,外壁以斗彩装饰莲托宝花、宝山、宝螺、瑞果、烛台五种供物,并称“五珍宝”图,乃成化朝首创的瓷器纹样。
公元1723年,雍正承继大统,莅位13年。他通过使用绘画、制瓷等手段,努力将自身标榜为一位澹泊儒雅的帝王,以天下文人之表率的形象君临天下。雍正常谕旨怡亲王烧制新样,怡亲王深谙雍正治瓷用心,精勤窑务,力求将清雅秀逸的艺术风格鲜明、准确的融入每一件官窑瓷器的烧制,雍正帝本人也从画稿、碹木样、书款、炼制彩料,到督窑官人选、窑工钱粮等一一躬亲。每一处精心勾描与设色,无不受皇帝力求表率天下的动力所驱策,传世雍瓷中,我们看到无论珐琅彩、墨彩、粉彩,还是青花、单色釉,其造型和色彩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拙,趋于隽秀内敛。清丽的线条中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其纹饰典雅,绘画笔触精妙纤柔,构图简洁疏朗,不染一丝烟火气。雍瓷在中国制瓷史上,以趋于完美的表现,传神地表达了一位帝王的情怀和审美。
雍正一朝,瓷器精益求精,质优量寡,斗彩尤甚,时至如今,一器难求。雍正时五彩、粉彩、斗彩界限划分并不严格,被通称为“五彩”。《南窑笔记》记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为“斗彩”之定义。观其制作,先以青花在素胎上画好图案的轮廓,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烧成后,在图案空白处填以各种彩料,再次入窑低温烘烤而成。釉上、釉下层次感强烈,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各种资料来看,明清两代关于“斗彩”与“五彩”的称谓没有区别,凡青花与釉上各种色彩合绘的器物统称五彩。斗彩与青花五彩品种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颇为相似,不同在于,青花五彩器中青花用于绘饰部分图案或图案的某些局部,而斗彩器中青花则用来在釉下描绘、勾勒图案的轮廓。
同类型成化朝器物可见台北故宫藏有一只成化斗彩五珍宝杯,参见《成化瓷器特展图录》,页160、161,图157-160,拍品形制、尺寸均与其较为相近,可资参考。
秦峰男珍藏,日本。
参阅:
1.《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香港徐氏艺术馆,1993年,页276、277,图C94。
2.《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3年,页160、161,图157至160。
3.《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96,图74。
4.《故宫成化瓷器精选》,台北故宫博物院,2017年,页224,图157。
5.中国嘉德,2018年6月18日,Lot2602。(成交价:RMB 897,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本品敞口,斜腹下敛,卧足,修胎轻薄均匀,通体施透明釉,釉面白润泛青,足部露胎,胎质洁白,器内光素无纹,外壁以斗彩装饰莲托宝花、宝山、宝螺、瑞果、烛台五种供物,并称“五珍宝”图,乃成化朝首创的瓷器纹样。
公元1723年,雍正承继大统,莅位13年。他通过使用绘画、制瓷等手段,努力将自身标榜为一位澹泊儒雅的帝王,以天下文人之表率的形象君临天下。雍正常谕旨怡亲王烧制新样,怡亲王深谙雍正治瓷用心,精勤窑务,力求将清雅秀逸的艺术风格鲜明、准确的融入每一件官窑瓷器的烧制,雍正帝本人也从画稿、碹木样、书款、炼制彩料,到督窑官人选、窑工钱粮等一一躬亲。每一处精心勾描与设色,无不受皇帝力求表率天下的动力所驱策,传世雍瓷中,我们看到无论珐琅彩、墨彩、粉彩,还是青花、单色釉,其造型和色彩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拙,趋于隽秀内敛。清丽的线条中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其纹饰典雅,绘画笔触精妙纤柔,构图简洁疏朗,不染一丝烟火气。雍瓷在中国制瓷史上,以趋于完美的表现,传神地表达了一位帝王的情怀和审美。
雍正一朝,瓷器精益求精,质优量寡,斗彩尤甚,时至如今,一器难求。雍正时五彩、粉彩、斗彩界限划分并不严格,被通称为“五彩”。《南窑笔记》记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为“斗彩”之定义。观其制作,先以青花在素胎上画好图案的轮廓,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烧成后,在图案空白处填以各种彩料,再次入窑低温烘烤而成。釉上、釉下层次感强烈,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各种资料来看,明清两代关于“斗彩”与“五彩”的称谓没有区别,凡青花与釉上各种色彩合绘的器物统称五彩。斗彩与青花五彩品种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颇为相似,不同在于,青花五彩器中青花用于绘饰部分图案或图案的某些局部,而斗彩器中青花则用来在釉下描绘、勾勒图案的轮廓。
同类型成化朝器物可见台北故宫藏有一只成化斗彩五珍宝杯,参见《成化瓷器特展图录》,页160、161,图157-160,拍品形制、尺寸均与其较为相近,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