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448
上一件
下一件
西魏 黄华石四面佛
高15.3cm;长13.1cm;宽7.3cm
作品估价:JPY 1,200,000-3,6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9.8%
图录号:
1448
拍品名称:
西魏 黄华石四面佛
年 代:
西魏
尺 寸:
高15.3cm;长13.1cm;宽7.3cm
拍品描述:
附水野清一题盒
此像前后近方,左右竖长,三面开龛,四面刻像。正面为一佛二胁侍像,主尊结跏趺坐,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身着垂领式袈裟,裙裾覆盖台座。如来头顶肉髻,面幅修长,面部稍有磨损,五官隐约可见。左右胁侍合掌而立,面容安详;背面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释迦多宝相邻而坐,多宝高举右手,释迦轻垂左臂,面无愠色,相谈甚欢。二佛皆着交领式袈裟,袈裟末端缠于左腕,上身遍布线刻衣纹,下身衣褶紧密写实,极富层次;右侧刻有一尊菩萨像,立于箓形浅龛之中,左掌垂下,右掌微抬,身着天衣,披覆双肩,于腹前交叉,垂至膝处,再折至身后。左侧浮雕有一尊立佛,佛首及身后刻有多重圆光相,身披袈裟,微举右臂,呈施无畏印。
这件四面佛形制端严、意涵深邃,或曾为供奉于寺院或私人斋舍,兼具宗教属性与艺术价值。是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之后,西魏石刻的代表性之作。
题盒人介绍:水野清一,1905年生于日本神户。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就学于滨田耕作门下,1928年毕业。毕业后,作为东亚考古学会的留学生,自1940年4月起赴北京留学。1961年回国,并于当年1月起在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任研究员、东方文化研究所助教授。以中国雕塑艺术研究为主题,继续接受滨田耕作的指导。同时,与同僚长广敏雄等人一道,参与了长达十年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发掘调查。194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后,他出任该所教授。将战前调查的中国石窟寺院研究加以整理,1952年出版了合作研究成果《云冈石窟》。196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水野清一是黄花石造像研究的先行者,他在1950年刊行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黄花石”一词,此后这一命名逐渐被日本学界广泛采纳沿用。黄花石是指主要产出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带有黄绿色纹理的蛇纹石灰岩,使用该石材雕琢而成的造像常见于北魏至隋代的陕西及其周边地区。
此像前后近方,左右竖长,三面开龛,四面刻像。正面为一佛二胁侍像,主尊结跏趺坐,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身着垂领式袈裟,裙裾覆盖台座。如来头顶肉髻,面幅修长,面部稍有磨损,五官隐约可见。左右胁侍合掌而立,面容安详;背面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释迦多宝相邻而坐,多宝高举右手,释迦轻垂左臂,面无愠色,相谈甚欢。二佛皆着交领式袈裟,袈裟末端缠于左腕,上身遍布线刻衣纹,下身衣褶紧密写实,极富层次;右侧刻有一尊菩萨像,立于箓形浅龛之中,左掌垂下,右掌微抬,身着天衣,披覆双肩,于腹前交叉,垂至膝处,再折至身后。左侧浮雕有一尊立佛,佛首及身后刻有多重圆光相,身披袈裟,微举右臂,呈施无畏印。
这件四面佛形制端严、意涵深邃,或曾为供奉于寺院或私人斋舍,兼具宗教属性与艺术价值。是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之后,西魏石刻的代表性之作。
题盒人介绍:水野清一,1905年生于日本神户。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就学于滨田耕作门下,1928年毕业。毕业后,作为东亚考古学会的留学生,自1940年4月起赴北京留学。1961年回国,并于当年1月起在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任研究员、东方文化研究所助教授。以中国雕塑艺术研究为主题,继续接受滨田耕作的指导。同时,与同僚长广敏雄等人一道,参与了长达十年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发掘调查。194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后,他出任该所教授。将战前调查的中国石窟寺院研究加以整理,1952年出版了合作研究成果《云冈石窟》。196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水野清一是黄花石造像研究的先行者,他在1950年刊行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黄花石”一词,此后这一命名逐渐被日本学界广泛采纳沿用。黄花石是指主要产出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带有黄绿色纹理的蛇纹石灰岩,使用该石材雕琢而成的造像常见于北魏至隋代的陕西及其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