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738
下一件
銅鎏金嵌綠松石獸首錨狀帶鈎
6.3×0.8×9.2 cm.
作品估价:HKD 20,000-3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免责声明》
图录号:
1738
拍品名称:
銅鎏金嵌綠松石獸首錨狀帶鈎
尺 寸:
6.3×0.8×9.2 cm.
拍品描述:
青銅異形帶鈎,禽首式鈎首,鳥喙扁平,綠松石點綴雙目,頗為靈動。鈎頸光素纖細,與鈎身形成長梯形,綫條剛直,鈎身鑲嵌塊面狀綠鬆,歷經歲月,色澤清雅,底部斜插箭或錨狀鈎尾,松石裝飾箭矢,神獸攀附於鈎尾,獸首側倚箭身,四足環抱,長尾盤繞於鈎身,神獸形近鯪鯉,栩栩如生。神獸之生動綫條與鈎身及鈎尾直綫形成對比,剛柔並濟,是古人非凡的想象力與超高鑄造技藝的完美結合。
戰國屈原《楚辭·天問》中載:鯪魚何所。漢王逸注:一云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廣東新語》有云:鯪鯉,似鯉有四足,能陸能水,其鱗堅利如鐵,黑色,絕有氣力,能穿山而行,一名穿山甲。
衣冠映帶钩深致远—重要私人珍藏戰漢帶鈎
帶鈎,是古代貴族與文人武士所系腰帶之掛鈎,古稱「犀比」。多以青銅鑄成,亦有黃金、白銀、鐵、玉等材質。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之良渚文化,至春秋戰國而臻於繁盛,秦漢時期尤為流行。帶鈎之於古人,相當於今之皮帶扣,主要用於鈎系束腰。然其功能遠不止實用,更成為身份與地位之象徵,王公貴族、社會名流所用帶鈎尤顯精美,兼具極高工藝與藝術價值。考古發現中,帶鈎多位於主人腰間,被視為代表主人的信物,甚至成為溝通今世與來世的唯一憑藉。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述,魯國聞「無知」死,遂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鈎」。帶鈎在此不僅為衣飾之具,更成為權力爭奪與歷史轉折之見證:小白雖中箭於帶鈎,仍得返國即位,終成一代霸主齊桓公。此一細節,足見帶鈎作為王侯佩飾,在歷史舞台上所承載之象徵意義。
自良渚玉帶鈎萌芽,至戰國秦漢,帶鈎形制演進多樣:有水禽形、耜形、曲棒形、琵琶形、長牌形、全獸形等,豐富多變,寓意深遠。東周金工工藝精進,鑄造、鎏金銀、錯金銀、雕刻鑲嵌等技術紛紛施展,帶鈎遂成冶鑄、雕琢、嵌飾之大成器物,代表戰國金工藝術之高峰。尤以錯金銀工藝為時代標誌:金銀之光潤點亮銅質之沉穩,使器物由樸實而瑰麗,由實用而昇華至審美。紋飾亦由獸面、鳥紋,漸變為人物與幾何,映照華夏藝術觀念之流轉。
帶鈎之於東周秦漢,不僅是一枚衣飾銅鈎,更是文化與權力、審美與技藝之交會點。它既承載衣冠制度之嚴整,亦折射工藝美學之飛躍,並見證華夏文明於交流、變遷與再生中的活力與風采。
今秋嘉德呈現重要藏家珍藏近三十件戰國至秦漢帶鈎,涵蓋三晉、楚、滇等地域風格,材質繁富,工藝精湛。由此不僅可窺見先秦至兩漢服飾制度與金工藝術之精華,亦為探索古代工藝美學與文化交流提供鮮活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