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4
上一件
下一件
兒島善三郎 靜物(三寶柑)
45.5×53 cm. 17 7/8×20 7/8 in.
作品估价:HKD 150,000-2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免责声明》
图录号:
14
拍品名称:
兒島善三郎 靜物(三寶柑)
作 者:
兒島善三郎
年 代:
一九五八年作
尺 寸:
45.5×53 cm. 17 7/8×20 7/8 in.
形 制:
油彩 畫布
拍品描述:
款識
Zenz. Kojima(右下)
靜物 兒島善三郎 六十五才作(畫背)
出版
2012年,《兒島善三郎秀作撰/油彩畫總覽》,遊友出版株式會社,東京,第105頁
展覽
1958年9月,「櫻花會西洋畫展」,大丸畫廊,東京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註:畫背貼有東京兒嶋畫廊標籤
附:藝術家家屬親簽之兒島善三郎作品鑒定書
不滅的生命光華
兒島善三郎筆下的永恆
「在萬物不斷變化的物質世界中凝視『宇宙意志』,在變化中發現和指引永恆的一面,這不正是藝術家的真正使命嗎?一如我在創作中探求著『不滅之美』!」
——兒島善三郎
作為1920年代留洋歸國的日本畫家,兒島善三郎對日本現代藝術的革新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如他所追求的「不滅之美」,其繪畫無論是風景、靜物還是裸女,皆湧動著非凡的生蘊,綻放著生命的不滅光華。
1893年出生於福岡的他,為了一圓畫家夢,在20歲時放棄安穩的學醫生活,隻身前往東京學畫,並於1922年獲日本著名的「二科展頭獎」。隨後在1925至1928年間旅居法國,遍遊歐洲各大博物館,令他得以對古典藝術的繪畫技巧研究得細緻透徹,亦汲取到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繪畫的創作精髓。這些經歷為他日後自我風格的形成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而當於1928年歸國時,他不僅將西式的繪畫風格帶回本土,並把傳統日本藝術的裝飾性表現和浮世繪美學風尚融入創作。運用西畫中的色彩表現力和東方的筆墨,醞釀著一種不同以往的油畫呈現,生成一種既不受制於傳統又不違背經典的「日本油畫」。 在1930年,他參與創辦了「獨立美術協會」,致力開創屬於日本人的,又能被世界認可的現代油畫,不遺餘力地去發掘日本油畫的潛能。是次上拍的《西伊豆風景》(拍品編號16)、《薔薇》(拍品編號15)、《靜物(三寶柑)》(拍品編號14)為完成於1930至1950年代藝術家創作鼎盛期之三大主題創作,自風景、花卉、靜物各擅勝場的描繪,展現其畢生獨到美學的不滅與永恆!
自然與靈魂的蓬勃生息
《西伊豆風景》裡的世外之地
「畫中所描繪的是,清澈見底的海水泛著青藍光輝、奇巖聳立的風景明媚之地—靜岡西伊豆的風景。兒島善三郎曾言:『如果能重生一次,我也想再投身繪畫』,可見他是將一生奉獻給繪畫的孤高存在。有別於西洋傳統油畫的技法,作品採如水墨畫般的手法—以淡薄透明的顏色層層堆疊,在表現海邊漁村吹拂的風與陽光的同時,又讓觀者感受到一種輕柔『運氣』般的氛圍。這種『氣』之流動,結合中國文人畫技法中的『南畫』理念,以及西洋寫實技法,在東西文化交融中,確立了獨具日本氣質的兒島繪畫風格。」
——日本府中市美術館策展人志賀秀孝
1936年,移居東京郊外武藏野國分寺的兒島,開始傾情探求風景主題創作,以「把握永恆生命」的藝術展現。完成於1943年的《西伊豆風景》,即屬1936-1951年國分寺時期之代表作。彼時兒島已然立志要創造出「被世界認同的日本人的油畫」,期間他多次到箱根、札幌、伊豆等地遊覽,積累大量素材,並竭力尋找獨特的景觀視角,去呈現他眼中的自然觀和生命力。
如在《西伊豆風景》中,他便獨到運用「二次色」的處理方式,即把色彩集中在青、藍二色的相近色中,以苔蘚綠與葉綠色鋪就群山、碧綠拉出曲折的海灣,再以靛藍色勾勒山形,映襯著藏青色的天空,與淺藍的海水。令畫面整體和諧舒展、悠然柔美,令人心生嚮往。至於用筆上,他將東方式書道筆墨的簡潔,與印象派短筆觸的生動靈活加以結合,在海面上,一筆筆地帶出水波蕩漾的姿態,並在海水的前、中、後景形成「三地三色三層」的不同光色樣貌,十分動人。而在背景的山峽和建築群上,則展現兒島經典的「〇×△」幾何式風格,房屋以四邊形結構搭配三角狀的屋頂,呼應起伏連綿的山巔與山谷,當中生長的松柏與灌木則以圓球狀的團團筆觸,靈動地穿插其間。而下方延伸的五彩房屋和停泊在岸邊的一葉方舟,亦道出了這片世外之地的人文氣息。
儘管1943年的太平洋正處於戰火之中,同輩的日本藝術家紛紛投身「戰爭畫」創作,兒島卻反其道而行,將短暫生命的一份永恆注入純藝術之中。磅礴壯闊的山海和承載著人們悲歡喜樂的漁港小村,在他抒情的筆下融為一體,鑄就了我們眼前這一片靜謐的桃源,在那苦難和空虛的時代,創造了精神的富足與靈魂的生息,恰如志賀秀孝所言:造就了一幅「靜中有遠意、能安撫觀者心靈的安寧之景」。
瓷光花魂的共舞
《薔薇》盛放的熾焰芬芳
1951年兒島將畫室搬到了東京的荻窪,次年因其舊疾結核病復發,在治療和修養期間,他便將創作重心由室外風景轉移到畫室中的花卉與靜物,並由此開展荻窪時期的全新抱負—調和西畫之立體和東洋繪畫的平面性,找出「不安定狀態中搖擺的美」。完成於1957年的《薔薇》和次年的《靜物(三寶柑)》皆為該時期的創作經典,在色彩與構思上具有鮮明的野獸派傾向與大和美學裝飾性的表徵,極富張力。
《薔薇》出自兒島畢生花卉系列中最為出眾、且數量最多的「薔薇」主題,透過高飽和的對比色,展現野獸派般的視覺衝擊,以薔薇之怒放,呈現充滿氣魄的生命與高雅的趣味。一尊充滿東方韻味的青花瓷瓶中,盛放著如熾焰般的紅黃二色薔薇,將侘寂之瓷與熱烈之花冷暖交疊,熔冶出東西美學的共生。薔薇花瓣以獨特的圓圈和三角幾何勾勒,細觀之,花姿各有千秋。如最下側的紅花以四層同心圓描繪,呈現出奇妙的漩渦感,亦令人想起草間彌生圓點的視幻;而上方的黃花則狀如一枚迴旋鏢,由外放的三角萼片托起中央的柔軟弧線,花蕊以圓圈套三角再套圓,突顯層層動勢;而最頂端的紅花則昂首而立,呈勃勃上升之姿,花瓣如摺紙般交錯翻捲,富有薔薇獨特的參差之美。而薔薇之葉亦片片飽滿舒展,由外層包裹烘托住花束,並垂落至瓷瓶上,延伸出上下呼應的空間。更巧妙的是,背景中的灰藍牆面和亮橘桌案以鮮明的對比色,再度反襯了主體瓶花上暖下冷的色形結構。同時,左右水平線的高低,亦如塞尚靜物畫中刻意營造的視角交錯感,呈現出一種隱含的縱深感,繼而深化中心的瓶花。此正暗合兒島所追求的「不安定的美」,以色彩的激情和打破寫實空間的動靜之變,共舞著生命的濃烈芬芳!
花果滿盈的豐收喜悅
《靜物(三寶柑)》的感官盛宴
「畫中描繪的黃色果實被稱為『三寶柑』,是一種柑橘類水果。它散發清香、果肉和種子豐富,自古具『子孫繁榮』之喻,為祭祀時祝願子孫昌盛的吉祥果。在陽光照耀下變得通紅的五顆蘋果,安靜地排列在果籃中。這些水果不是簡單作為『靜物』存在,而是在兒島的遊學體悟中逐漸成形的對象。他在裸體素描中認真學習西式人體表現,探索立體感與肉感的表達,此作可看作其誠實而努力的成果之一。即便是小小的果實,他也以『全身全靈』之姿,試圖注入生命的氣息。靠在一起的蘋果與三寶柑,彷彿從籃中跳躍而出,構圖若塞尚的經典構圖,但又多了一種『明亮的動感』。由紅到黃、從中心向外『啪』地擴散的爆發感,使畫面充滿獨特的愉悅與躍動感。明亮的背景花紋也若在為這些果實的『逃脫劇』送上祝福般的歡騰氣氛。」
——志賀秀孝
完成於1958年的《靜物(三寶柑)》生動地展現了野獸派的熾熱色彩、裝飾美學的新風以及交織著自然與生命的真切話語。畫作中,藤條編織的果籃承托起五顆飽滿的蘋果與一顆渾圓的三寶柑,共構成一個五角星的穩定結構。赤紅色的蘋果果皮反襯著柑橘的橙色高光,令人想起琳派(Rinpa)繪畫中那金箔閃爍的光芒,背景的牆紙則驟然迸現唐花蔓草的紋飾,卻更有著兒島畫作中紅花綠葉的繽紛和靈動。隨著光線向前流淌,四顆以弧形排開、置於桌案上的柑橘正向觀眾喜悅地訴說著豐收的美好。它們排布勻稱、和美,有的還帶著採摘時未取下的新鮮葉片,眾星拱月般烘托著籃中的水果,呈現出裡外空間的一致圓潤感,展現兒島精心設計的巧思。五蘋一柑於籃,四柑散落,十顆果實寓意著「十全十美」。牆紙花葉翻湧,帶著蓬勃的生機,竹籃、木桌經緯分明,亦來源於自然的饋贈,畫中的一切皆訴說著自然生命或張揚或沉穩的獨特性格,而兒島則將一切美好收束其中,以充滿詩意的方式詠嘆著生命的熱烈與豐饒。一如他筆下的熾焰薔薇、他眼中的伊豆桃源,穿梭在油彩的色形維度中,交替在東西美學的時代裡,並終將超越時限,化為生命的真正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