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68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雍正 仿鈞釉蚰耳爐
13 cm (7 1/4 in) wide
作品估价:HKD 1,500,000-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图录号:
1668
拍品名称:
清雍正 仿鈞釉蚰耳爐
年 代:
清雍正
尺 寸:
13 cm (7 1/4 in) wide
拍品描述:
「雍正年製」四字二行篆書款
來源:
日本茶道家族釋出
以爐熏香,源遠流長。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言:「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宋時藝文繁盛,點茶、插花、掛畫、焚香為宋人「四藝」,文人用爐興起,香爐自此成為文人不可或缺之雅玩。
明代士紳生活富足,江南文士對室內陳設,特別是文房陳設有著獨到的見解與追求。香爐是常設於几案之文房雅器。文震亨《長物志》中有云:「於日坐几上,置倭台几方大者一,上置爐一,香盒大者一……齋中不可用二爐,不可置於挨畫桌上,及瓶盒對列。夏月宜用瓷爐,冬月用銅爐。」小瓷爐於夏月置香,可抒古代文人閒居雅興。嫋嫋青煙,蘊清靜無為之道與一花一世界之禪意。
於雍正帝而言,香爐無疑是日常生活的佳友良伴。雍正帝曾在暮春時節寫下「爐煙嫋嫋拂簾櫳」,或在深夜寫下「書卷香爐得自怡。」一縷爐煙,是平日生活中的閒適悠然,亦能伴其修佛參禪。雍正帝本人與佛教淵源頗深,深具造詣,甚至可以說是清朝皇帝中對佛教最有研究的一位。他曾下旨設立藏經館刊刻《大藏經》,並廣修佛寺。訪西山大覺寺時,胤禛還曾寫下「梵鐘遙度御爐煙」。
此爐即為雍正御窯所製。造型取蚰耳爐式,唇口微侈,頸部略收,肩部對稱設雙耳,扁圓腹,脛部內斂,足部微撇,造型線條圓潤,嬌小可人,纖巧盈秀。爐壁內外滿施仿鈞釉,紅紫漫散,近足處隱現米色,拙樸蒼潤,含蓄雍雅;外底施芝麻醬釉,底心釉下暗刻「雍正年製」四字雙行篆書款。
「蚰耳爐」或稱「蚰蜒耳爐」、「鰍耳爐」,形制可參考《宣德彝器圖譜》中錄「蚰龍耳彝爐」(附圖1)。明代《博物要覽》贊其曰:「百乳彝……蚰耳爐,已上六種,皆屬上品」。清代承繼了這份對蚰耳爐的珍視和喜愛,在康雍時期的《格致鏡原》、乾隆時期的《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蚰耳爐均被列為上品。清宮舊藏不乏銅蚰耳爐,其中至少有兩件與雍正帝有關:一件署「朗吟閣」款(故00177097)(附圖2),另一件署「大清雍正年製」款(故00177014)。朗吟閣為胤禛為雍親王時,在圓明園常住的居所。這兩件銅爐當分別製作於胤禛即位前後,足見雍正皇帝對蚰耳爐的偏愛。
清宮舊藏一明代銅蚰龍耳圈足爐,口徑14厘米,底部雙龍拱衛「內壇郊社」四字款,或曾為祭祀所用,現藏故宮博物院(故177014)。本器口徑僅8.5厘米,尺寸較常見蚰耳爐小,當非祭祀用器,而屬文房。雍正帝深具學養,重視文房用器的製作,使得御用文房精品迭出,展現出極高的審美品味。此爐盈手可握,既可陳於書桌,又可手中把玩,實乃賞玩佳器。
本器所施釉色乃仿宋元鈞窯而來。後者深得雍正帝所喜,也是御窯廠協理官唐英著力仿燒的窯口之一。雍正七年,為仿宋代鈞窯之效,唐英派幕友吳堯圃前往河南,調查鈞窯釉料的配製方法。本器所施仿鈞釉應當也是這次考察的成果。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所寫的《陶成紀事碑記》中,列舉仿鈞釉達九種之多,有梅桂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新紫、米色、天藍、窯變,應當包含今日所說仿鈞釉、窯變釉、爐鈞釉等幾類,可見御窯廠對此用功之深。藝匠心血疊加自然天成,出窯色釉各異,變幻莫測,絕無兩件雷同,件件別具一格。
本器所施仿鈞釉,也見於天球瓶、花盆、盆托、缽盂、菊瓣壺等不同造型,以陳設器為多,皆古意盎然。仿鈞釉隨器型不同,燒成顏色效果各異。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清雍正仿鈞釉蓮花式花盆(故瓷11371)(附圖3),釉色與本器較為相仿,深濃儒雅,盡顯文房陳設之清雅古韻。仿鈞釉燒製於雍正七年至十三年間。彼時的雍正帝已年逾知命,可謂閱盡千帆。此件小爐色沉形簡,含蓄拙樸,或許最能切合胤禛此時的心態與人生際遇。
身為一國之君,雍正帝日理萬機、宵衣旰食,仍不時評點瓷器製作,對造型、釉色都有極嚴苛的要求。對於其珍愛有加的蚰耳爐,雍正帝不厭其煩地屢下諭旨,對造型、尺寸與釉色逐一提出詳盡的要求。雍正七年閏七月,命「將鰍耳……爐木樣鏇做幾件」,並要按照「均窯雙管瓜棱瓶」的釉色上釉。雍正帝對此次做得的木樣不甚滿意,修改至第三稿,方交給年希堯照樣燒成瓷器。
雍正八年二月,又命燒製鰍耳爐,並詳細指示,「鰍耳爐做時,做半圓耳……此木樣二件發給年希堯,均窯釉燒造些。不獨照此一樣,尺寸或大些,或小些亦可。」當年十月,年希堯燒製成「仿鈞窯磁爐大小十二件」,終於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此爐燒造得甚好,傳與年希堯,照此樣再多燒造幾件」。由是觀之,存世之仿鈞蚰耳爐便是在這樣一次次修改中,才得以完美契合雍正帝的審美標準。
對照存世器,前述清宮檔案或主要指爐鈞釉蚰耳爐。爐鈞釉爐雙耳間寬度見約12厘米、17厘米、21厘米等不同尺寸,恰可與雍正八年檔案「尺寸或大些,或小些」對應。大者如仇焱之、張宗憲先生等舊藏一例(附圖4),兩耳間長20.8厘米,曾上拍於香港蘇富比1981年5月19日,拍品編號502,後於蘇富比紐約2023年3月21日再次易手(拍品編號13),成交價美元114.3萬。
此爐當屬雍正蚰耳爐最小一類,耳間寬度僅12.3厘米。與之尺寸相近者極少,一爐鈞釉例見中國嘉德,2004年5月17日,拍品編號2122,兩耳間長11.7厘米,後於中國嘉德2021年11月28日再次上拍,拍品編號3295。
相近尺寸者,偶見其他造型或釉色裝飾例。大英博物館藏一清雍正青釉三足爐(附圖5),口徑8.8厘米,與本器相當,為大維德基金會舊藏(PDF. 530)。竹月堂藏兩件沖耳三足小爐,口徑分別為7.4厘米、7.7厘米,分別飾粉青釉(附圖6)與珊瑚紅釉(附圖8),底部以青花書「雍正年製」四字款,見《御案存珍——竹月堂、明成館、自得堂藏清初三代御窯單色釉文房瓷器展覽》,香港,2022 年,圖版 70-71。另可參考仇焱之及小聽颿樓舊藏一珊瑚紅釉沖耳三足爐(附圖7),尺寸8.4釐米,曾於香港蘇富比1981年5月19日上拍,拍品編號525,後於2024年10月16日在香港蘇富比再次上拍(拍品編號803),拍得港元504萬。
雍正帝深具學養,重視文房用器的製作,仿鈞窯蚰耳爐便是其細加考究、屢次下旨修改的器類之一,充分展現出他對此的珍視與喜愛,以及對精細秀雅的審美偏好與極致追求。協理官唐英等御窯廠藝匠對仿鈞釉燒造尋訪研發、孜孜以求,終有雍正帝「此爐燒造得甚好」之語。本器當燒製於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間,造型極其秀巧,盈手可握,當為御用文房雅器,既可陳設書齋,亦可把玩於手。與之相似者極少,世之罕有。
來源:
日本茶道家族釋出
以爐熏香,源遠流長。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言:「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宋時藝文繁盛,點茶、插花、掛畫、焚香為宋人「四藝」,文人用爐興起,香爐自此成為文人不可或缺之雅玩。
明代士紳生活富足,江南文士對室內陳設,特別是文房陳設有著獨到的見解與追求。香爐是常設於几案之文房雅器。文震亨《長物志》中有云:「於日坐几上,置倭台几方大者一,上置爐一,香盒大者一……齋中不可用二爐,不可置於挨畫桌上,及瓶盒對列。夏月宜用瓷爐,冬月用銅爐。」小瓷爐於夏月置香,可抒古代文人閒居雅興。嫋嫋青煙,蘊清靜無為之道與一花一世界之禪意。
於雍正帝而言,香爐無疑是日常生活的佳友良伴。雍正帝曾在暮春時節寫下「爐煙嫋嫋拂簾櫳」,或在深夜寫下「書卷香爐得自怡。」一縷爐煙,是平日生活中的閒適悠然,亦能伴其修佛參禪。雍正帝本人與佛教淵源頗深,深具造詣,甚至可以說是清朝皇帝中對佛教最有研究的一位。他曾下旨設立藏經館刊刻《大藏經》,並廣修佛寺。訪西山大覺寺時,胤禛還曾寫下「梵鐘遙度御爐煙」。
此爐即為雍正御窯所製。造型取蚰耳爐式,唇口微侈,頸部略收,肩部對稱設雙耳,扁圓腹,脛部內斂,足部微撇,造型線條圓潤,嬌小可人,纖巧盈秀。爐壁內外滿施仿鈞釉,紅紫漫散,近足處隱現米色,拙樸蒼潤,含蓄雍雅;外底施芝麻醬釉,底心釉下暗刻「雍正年製」四字雙行篆書款。
「蚰耳爐」或稱「蚰蜒耳爐」、「鰍耳爐」,形制可參考《宣德彝器圖譜》中錄「蚰龍耳彝爐」(附圖1)。明代《博物要覽》贊其曰:「百乳彝……蚰耳爐,已上六種,皆屬上品」。清代承繼了這份對蚰耳爐的珍視和喜愛,在康雍時期的《格致鏡原》、乾隆時期的《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蚰耳爐均被列為上品。清宮舊藏不乏銅蚰耳爐,其中至少有兩件與雍正帝有關:一件署「朗吟閣」款(故00177097)(附圖2),另一件署「大清雍正年製」款(故00177014)。朗吟閣為胤禛為雍親王時,在圓明園常住的居所。這兩件銅爐當分別製作於胤禛即位前後,足見雍正皇帝對蚰耳爐的偏愛。
清宮舊藏一明代銅蚰龍耳圈足爐,口徑14厘米,底部雙龍拱衛「內壇郊社」四字款,或曾為祭祀所用,現藏故宮博物院(故177014)。本器口徑僅8.5厘米,尺寸較常見蚰耳爐小,當非祭祀用器,而屬文房。雍正帝深具學養,重視文房用器的製作,使得御用文房精品迭出,展現出極高的審美品味。此爐盈手可握,既可陳於書桌,又可手中把玩,實乃賞玩佳器。
本器所施釉色乃仿宋元鈞窯而來。後者深得雍正帝所喜,也是御窯廠協理官唐英著力仿燒的窯口之一。雍正七年,為仿宋代鈞窯之效,唐英派幕友吳堯圃前往河南,調查鈞窯釉料的配製方法。本器所施仿鈞釉應當也是這次考察的成果。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所寫的《陶成紀事碑記》中,列舉仿鈞釉達九種之多,有梅桂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新紫、米色、天藍、窯變,應當包含今日所說仿鈞釉、窯變釉、爐鈞釉等幾類,可見御窯廠對此用功之深。藝匠心血疊加自然天成,出窯色釉各異,變幻莫測,絕無兩件雷同,件件別具一格。
本器所施仿鈞釉,也見於天球瓶、花盆、盆托、缽盂、菊瓣壺等不同造型,以陳設器為多,皆古意盎然。仿鈞釉隨器型不同,燒成顏色效果各異。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清雍正仿鈞釉蓮花式花盆(故瓷11371)(附圖3),釉色與本器較為相仿,深濃儒雅,盡顯文房陳設之清雅古韻。仿鈞釉燒製於雍正七年至十三年間。彼時的雍正帝已年逾知命,可謂閱盡千帆。此件小爐色沉形簡,含蓄拙樸,或許最能切合胤禛此時的心態與人生際遇。
身為一國之君,雍正帝日理萬機、宵衣旰食,仍不時評點瓷器製作,對造型、釉色都有極嚴苛的要求。對於其珍愛有加的蚰耳爐,雍正帝不厭其煩地屢下諭旨,對造型、尺寸與釉色逐一提出詳盡的要求。雍正七年閏七月,命「將鰍耳……爐木樣鏇做幾件」,並要按照「均窯雙管瓜棱瓶」的釉色上釉。雍正帝對此次做得的木樣不甚滿意,修改至第三稿,方交給年希堯照樣燒成瓷器。
雍正八年二月,又命燒製鰍耳爐,並詳細指示,「鰍耳爐做時,做半圓耳……此木樣二件發給年希堯,均窯釉燒造些。不獨照此一樣,尺寸或大些,或小些亦可。」當年十月,年希堯燒製成「仿鈞窯磁爐大小十二件」,終於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此爐燒造得甚好,傳與年希堯,照此樣再多燒造幾件」。由是觀之,存世之仿鈞蚰耳爐便是在這樣一次次修改中,才得以完美契合雍正帝的審美標準。
對照存世器,前述清宮檔案或主要指爐鈞釉蚰耳爐。爐鈞釉爐雙耳間寬度見約12厘米、17厘米、21厘米等不同尺寸,恰可與雍正八年檔案「尺寸或大些,或小些」對應。大者如仇焱之、張宗憲先生等舊藏一例(附圖4),兩耳間長20.8厘米,曾上拍於香港蘇富比1981年5月19日,拍品編號502,後於蘇富比紐約2023年3月21日再次易手(拍品編號13),成交價美元114.3萬。
此爐當屬雍正蚰耳爐最小一類,耳間寬度僅12.3厘米。與之尺寸相近者極少,一爐鈞釉例見中國嘉德,2004年5月17日,拍品編號2122,兩耳間長11.7厘米,後於中國嘉德2021年11月28日再次上拍,拍品編號3295。
相近尺寸者,偶見其他造型或釉色裝飾例。大英博物館藏一清雍正青釉三足爐(附圖5),口徑8.8厘米,與本器相當,為大維德基金會舊藏(PDF. 530)。竹月堂藏兩件沖耳三足小爐,口徑分別為7.4厘米、7.7厘米,分別飾粉青釉(附圖6)與珊瑚紅釉(附圖8),底部以青花書「雍正年製」四字款,見《御案存珍——竹月堂、明成館、自得堂藏清初三代御窯單色釉文房瓷器展覽》,香港,2022 年,圖版 70-71。另可參考仇焱之及小聽颿樓舊藏一珊瑚紅釉沖耳三足爐(附圖7),尺寸8.4釐米,曾於香港蘇富比1981年5月19日上拍,拍品編號525,後於2024年10月16日在香港蘇富比再次上拍(拍品編號803),拍得港元504萬。
雍正帝深具學養,重視文房用器的製作,仿鈞窯蚰耳爐便是其細加考究、屢次下旨修改的器類之一,充分展現出他對此的珍視與喜愛,以及對精細秀雅的審美偏好與極致追求。協理官唐英等御窯廠藝匠對仿鈞釉燒造尋訪研發、孜孜以求,終有雍正帝「此爐燒造得甚好」之語。本器當燒製於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間,造型極其秀巧,盈手可握,當為御用文房雅器,既可陳設書齋,亦可把玩於手。與之相似者極少,世之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