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15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青花龍紋玉壺春瓶
29.6cm high
作品估价:HKD 2,000,000-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图录号:
1615
拍品名称:
清乾隆 青花龍紋玉壺春瓶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29.6cm high
拍品描述: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0年5月15日,拍品編號151
張宗憲舊藏,香港
香港佳士得,2000年10月31日,拍品編號829
藝德堂,香港
展覽:
《雲海閣重要中國古代陶瓷·張宗憲珍藏展》,倫敦佳士得,1993年,編號85
唐代才子司空圖在《詩品•典雅》中留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的名句,玉壺春瓶之名或得於此。此類瓶造型雖得名於唐時詩韻,其器型卻定型於北宋。初為一種實用酒器,而後逐漸演變為陳設觀賞用器。因其典雅的造型和優美的線條,深得歷代帝王之喜愛,遂成為宮廷御用瓷器中極具代表性的經典瓶式之一。
拍品造型端莊飽滿,線條雋秀柔美,撇口束頸,溜肩,垂圓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微微外侈。外壁頸部繪蕉葉紋,其下間隔小如意雲紋飾帶,腹部上方飾如意雲頭紋,中間通體裝飾雙龍穿花紋,威龍矯健,龍首高昂,回首怒目,五爪鋒利如鉤,於纏枝蓮紋間穿梭遊走。龍身髭髯鬚髮飄逸靈動,利齒、鱗甲刻畫細緻入微,於方寸之間,可見氣勢淩厲恢宏。近足處飾變形蓮瓣紋,圈足外壁以卷草紋為飾,恰如為器物承托的精緻底座,別富意趣。
騰龍的威嚴矯健與纏枝蓮的柔美神聖相輔相成,既彰顯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又暗含了生生不息的祥瑞寓意,是為清代官窯青花裝飾的經典範式,展現著莊重富貴的皇家氣派。
此件玉壺春瓶堪稱獨特,查閱公開資料,尚未見乾隆時期玉壺春瓶裝飾青花穿蓮龍紋者,存世極為稀少,或為孤品。
最為相近者可見廣東省博物館藏清乾隆青花釉裏紅龍紋玉壺春瓶(附圖1),圖載《廣東省博物館藏陶瓷選》,圖183。另外乾隆時期繪製龍紋之玉壺春瓶亦十分少見,參考國家博物館藏釉裏紅雲龍紋玉壺春瓶(附圖2),圖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圖84;及芝加哥藝術學院藏釉裏紅雲龍紋玉壺春瓶,館藏編號:1900.1425(附圖3)。兩件藏品器型及款識皆與本品相似,然主題紋飾略有不同。香港佳士得2009年5月27日釋出一件乾隆釉裏紅雙龍戲珠紋玉壺春瓶(附圖4),紋飾畫法及整體氣韻等與本品相似,當時成交價為港幣11,300,000,皆為同朝代之御窯玉壺春佳器。還可參考一雍正朝例,曾為德國商賈收藏,後售於香港蘇富比2023年4月8日春季拍賣會中,拍品編號3615(附圖5),成交價為港幣60,340,000,瓶式極為相近,以胭脂紅琺瑯彩繪逐珠雲龍紋,龍紋畫法亦可見異曲同工之妙,可見時代傳承之美。
乾隆一朝之工藝品美善至臻,無論是材質、工法皆無懈可擊,且重視創新,促使清代藝術與工藝蓬勃發展,可與宋、明齊名。高宗慕古,尤喜明初青花瓷。
本品即為效法永宣御窯之作,擷其精華,組合化裁,既保留經典元素,又另見新意。
1984年景德鎮珠山發現一件明永樂青花五龍玉壺春瓶(附圖6),圖載錄於《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圖62,該玉壺春上飾五條五爪龍,一大四小,遊走於祥雲之間,造型相對清秀,應為本品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拍品瓶身比例按照清式風格略作調整,口沿較寬,瓶足部寬厚,瓶腹更顯豐圓,展現出乾隆造瓷循古而欲創新之舉。紋飾佈局繁密有致,龍紋清晰精湛,沒有因纏枝花卉的繁雜而模糊,在發揚明代永宣青花的特徵的基礎上,更見細膩規整之態,處處彰顯著乾隆御窯爐火純青的燒造技術,可見乾隆帝製瓷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系御窯廠奉乾隆帝旨意摹明代「宣青」的佳作。
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二日九江関監督舒善《貢檔進單》中錄「(奴才)舒善跪進:……(交御蘭芬)倣宣窯青龍玉壺春成對……」(附圖7),或為乾隆朝此類龍紋玉壺春之九江關進貢記錄。
玉壺春瓶於宋代定型並大量燒製,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均有製作。釉色品種涵蓋了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等不同類型。同時玉壺春瓶除了用於酒器之外,在宋代也有當做花插的記載。例如宋代曹組《臨江仙》中有寫「青瑣窗深紅獸暖,燈前共倒金尊,數枝梅浸玉壺春」。寥寥數語,勾勒出梅枝斜插玉壺春瓶的雅致,為這一器型的文人化屬性增添了鮮活注腳。
時至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對玉壺春瓶更是喜愛有加,曾多次下旨燒製不同品種的玉壺春瓶以供皇室賞玩。市場上流通者多見單色釉者,或裝飾竹石芭蕉紋,而龍紋玉壺春極少,彌足珍貴。
穿花龍紋又稱「串花龍紋」、「花間龍紋」,其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當時的越窯青瓷已見龍與蔓草相配的紋飾,但與後世相比還不夠成熟規範。直至元代,元青花的成熟為複雜紋飾提供了技術基礎,龍紋與花卉的結合開始流行。明初始穿花龍紋運用逐漸增多,參考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龍穿花扁瓶(附圖8),龍身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形態和細節處理更接近常見的雲龍紋。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有一件明成化青花龍穿蓮盤(附圖9),館藏編號:PDF,B.680,為官窯御瓷,盤心及盤壁皆繪五爪龍穿梭於纏枝蓮中,肅穆威嚴,紋飾清晰,時代特徵明顯。正德時穿花龍紋開始盛行,風格寫意奔放,線條流暢,龍身細長,雙目並行排列,稱為「眼睛龍」,但已無永、宣龍紋雄壯氣昂之勢。
康熙時龍紋更加威嚴,此時的穿花龍紋在龍的神態和氣勢上頗具特點,龍身的描繪更為細緻,與花卉的搭配愈加和諧,整體畫面感極強。雍正時期龍紋相比前朝顯得肥壯富態,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例清雍正景德鎮窯青花穿花龍紋瓶(附圖10),紋飾表現上更加注重龍與花卉之間的空間佈局和層次感。乾隆一朝國力鼎盛,龍紋裝飾更加複雜多樣。此時的穿花龍紋,龍張牙舞爪,身體捲曲,作騰飛遊動狀,剛勁有力,穿插自如,整個畫面熱烈奔放。可參照兩岸藏品各一例,一為上海博物館藏清乾隆青花釉裏紅纏枝花龍紋瓶(附圖11);另一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描紅纏枝番蓮龍紋天球瓶(附圖12),館藏編號:故瓷006111,於不同陳設器之上皆繪以穿花龍紋,可見此類紋飾在宮廷中所盛行,而乾隆時期多見以紅色繪龍紋,藍色繪蓮花,以單一青花描繪者極少,可見拍品之珍稀程度。
本品可為乾隆時期玉壺春瓶中之翹楚之作,然與之同朝代青花穿花龍紋飾樣者尤未可見,寥若晨星,彌足珍貴,也因此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將瓷器堅潤的胎釉、優美的器型與傳統的裝飾圖案集於一身,難得精品,殊堪寶藏。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0年5月15日,拍品編號151
張宗憲舊藏,香港
香港佳士得,2000年10月31日,拍品編號829
藝德堂,香港
展覽:
《雲海閣重要中國古代陶瓷·張宗憲珍藏展》,倫敦佳士得,1993年,編號85
唐代才子司空圖在《詩品•典雅》中留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的名句,玉壺春瓶之名或得於此。此類瓶造型雖得名於唐時詩韻,其器型卻定型於北宋。初為一種實用酒器,而後逐漸演變為陳設觀賞用器。因其典雅的造型和優美的線條,深得歷代帝王之喜愛,遂成為宮廷御用瓷器中極具代表性的經典瓶式之一。
拍品造型端莊飽滿,線條雋秀柔美,撇口束頸,溜肩,垂圓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微微外侈。外壁頸部繪蕉葉紋,其下間隔小如意雲紋飾帶,腹部上方飾如意雲頭紋,中間通體裝飾雙龍穿花紋,威龍矯健,龍首高昂,回首怒目,五爪鋒利如鉤,於纏枝蓮紋間穿梭遊走。龍身髭髯鬚髮飄逸靈動,利齒、鱗甲刻畫細緻入微,於方寸之間,可見氣勢淩厲恢宏。近足處飾變形蓮瓣紋,圈足外壁以卷草紋為飾,恰如為器物承托的精緻底座,別富意趣。
騰龍的威嚴矯健與纏枝蓮的柔美神聖相輔相成,既彰顯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又暗含了生生不息的祥瑞寓意,是為清代官窯青花裝飾的經典範式,展現著莊重富貴的皇家氣派。
此件玉壺春瓶堪稱獨特,查閱公開資料,尚未見乾隆時期玉壺春瓶裝飾青花穿蓮龍紋者,存世極為稀少,或為孤品。
最為相近者可見廣東省博物館藏清乾隆青花釉裏紅龍紋玉壺春瓶(附圖1),圖載《廣東省博物館藏陶瓷選》,圖183。另外乾隆時期繪製龍紋之玉壺春瓶亦十分少見,參考國家博物館藏釉裏紅雲龍紋玉壺春瓶(附圖2),圖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圖84;及芝加哥藝術學院藏釉裏紅雲龍紋玉壺春瓶,館藏編號:1900.1425(附圖3)。兩件藏品器型及款識皆與本品相似,然主題紋飾略有不同。香港佳士得2009年5月27日釋出一件乾隆釉裏紅雙龍戲珠紋玉壺春瓶(附圖4),紋飾畫法及整體氣韻等與本品相似,當時成交價為港幣11,300,000,皆為同朝代之御窯玉壺春佳器。還可參考一雍正朝例,曾為德國商賈收藏,後售於香港蘇富比2023年4月8日春季拍賣會中,拍品編號3615(附圖5),成交價為港幣60,340,000,瓶式極為相近,以胭脂紅琺瑯彩繪逐珠雲龍紋,龍紋畫法亦可見異曲同工之妙,可見時代傳承之美。
乾隆一朝之工藝品美善至臻,無論是材質、工法皆無懈可擊,且重視創新,促使清代藝術與工藝蓬勃發展,可與宋、明齊名。高宗慕古,尤喜明初青花瓷。
本品即為效法永宣御窯之作,擷其精華,組合化裁,既保留經典元素,又另見新意。
1984年景德鎮珠山發現一件明永樂青花五龍玉壺春瓶(附圖6),圖載錄於《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圖62,該玉壺春上飾五條五爪龍,一大四小,遊走於祥雲之間,造型相對清秀,應為本品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拍品瓶身比例按照清式風格略作調整,口沿較寬,瓶足部寬厚,瓶腹更顯豐圓,展現出乾隆造瓷循古而欲創新之舉。紋飾佈局繁密有致,龍紋清晰精湛,沒有因纏枝花卉的繁雜而模糊,在發揚明代永宣青花的特徵的基礎上,更見細膩規整之態,處處彰顯著乾隆御窯爐火純青的燒造技術,可見乾隆帝製瓷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系御窯廠奉乾隆帝旨意摹明代「宣青」的佳作。
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初二日九江関監督舒善《貢檔進單》中錄「(奴才)舒善跪進:……(交御蘭芬)倣宣窯青龍玉壺春成對……」(附圖7),或為乾隆朝此類龍紋玉壺春之九江關進貢記錄。
玉壺春瓶於宋代定型並大量燒製,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均有製作。釉色品種涵蓋了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等不同類型。同時玉壺春瓶除了用於酒器之外,在宋代也有當做花插的記載。例如宋代曹組《臨江仙》中有寫「青瑣窗深紅獸暖,燈前共倒金尊,數枝梅浸玉壺春」。寥寥數語,勾勒出梅枝斜插玉壺春瓶的雅致,為這一器型的文人化屬性增添了鮮活注腳。
時至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對玉壺春瓶更是喜愛有加,曾多次下旨燒製不同品種的玉壺春瓶以供皇室賞玩。市場上流通者多見單色釉者,或裝飾竹石芭蕉紋,而龍紋玉壺春極少,彌足珍貴。
穿花龍紋又稱「串花龍紋」、「花間龍紋」,其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當時的越窯青瓷已見龍與蔓草相配的紋飾,但與後世相比還不夠成熟規範。直至元代,元青花的成熟為複雜紋飾提供了技術基礎,龍紋與花卉的結合開始流行。明初始穿花龍紋運用逐漸增多,參考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龍穿花扁瓶(附圖8),龍身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形態和細節處理更接近常見的雲龍紋。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有一件明成化青花龍穿蓮盤(附圖9),館藏編號:PDF,B.680,為官窯御瓷,盤心及盤壁皆繪五爪龍穿梭於纏枝蓮中,肅穆威嚴,紋飾清晰,時代特徵明顯。正德時穿花龍紋開始盛行,風格寫意奔放,線條流暢,龍身細長,雙目並行排列,稱為「眼睛龍」,但已無永、宣龍紋雄壯氣昂之勢。
康熙時龍紋更加威嚴,此時的穿花龍紋在龍的神態和氣勢上頗具特點,龍身的描繪更為細緻,與花卉的搭配愈加和諧,整體畫面感極強。雍正時期龍紋相比前朝顯得肥壯富態,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例清雍正景德鎮窯青花穿花龍紋瓶(附圖10),紋飾表現上更加注重龍與花卉之間的空間佈局和層次感。乾隆一朝國力鼎盛,龍紋裝飾更加複雜多樣。此時的穿花龍紋,龍張牙舞爪,身體捲曲,作騰飛遊動狀,剛勁有力,穿插自如,整個畫面熱烈奔放。可參照兩岸藏品各一例,一為上海博物館藏清乾隆青花釉裏紅纏枝花龍紋瓶(附圖11);另一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描紅纏枝番蓮龍紋天球瓶(附圖12),館藏編號:故瓷006111,於不同陳設器之上皆繪以穿花龍紋,可見此類紋飾在宮廷中所盛行,而乾隆時期多見以紅色繪龍紋,藍色繪蓮花,以單一青花描繪者極少,可見拍品之珍稀程度。
本品可為乾隆時期玉壺春瓶中之翹楚之作,然與之同朝代青花穿花龍紋飾樣者尤未可見,寥若晨星,彌足珍貴,也因此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將瓷器堅潤的胎釉、優美的器型與傳統的裝飾圖案集於一身,難得精品,殊堪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