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13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釉裏紅纏枝西番蓮紋蓋罐
With cover, 19.2cm high
作品估价:HKD 200,000-3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图录号:
1613
拍品名称:
清乾隆 釉裏紅纏枝西番蓮紋蓋罐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With cover, 19.2cm high
拍品描述: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6年4月30日– 5月1日,拍品編號459
藝德堂,香港
此蓋罐取燈籠式造型,溜肩長圓腹,腹底內斂,下承圈足,足沿微微外撇,整體比例精妙,成型規整至極,敦實可愛,盡顯官窯製器的嚴謹匠心。器身腹部飾以纏枝西番蓮紋,花葉纏繞間盡顯生機,口沿與足底各一圈變形蓮瓣紋,上下呼應。蓋頂一朵西番蓮居中綻放,花瓣層疊舒展,雍容大氣。全器佈局清雅,層次分明,雖見枝蔓纏繞而毫無淩亂繁縟之感,婉轉流轉間盡顯輕盈之美,頗具西方洛可可風格。
縱觀有清一代御瓷紋飾,纏枝西番蓮紋之運用較為廣泛,然本品刻意將花朵放大,突出主題,蔓草蜿蜒轉折於其間,此般靈動者實為罕見。釉裏紅發色純正典雅,筆觸清晰可辨,色彩濃淡過渡自然相宜,完美展現了乾隆時期官窯製瓷技藝的登峰造極。釉裏紅紋飾與溫潤瑩白的釉面相映襯,更見本品麗質非凡,華貴之至,更兼帶蓋完整保存至今,實屬珍罕之品。雖洋溢西洋韻味,本件拍品紋樣仍承襲傳統吉祥寓意。蔓草與西番蓮為飾,皆暗含萬壽福慶之意,中西美學在此巧妙融合。
此件小蓋罐應仿明初宣德青花纏枝蓮紋小罐而製,參考故宮博物院藏品(附圖1),館藏編號:故00143427。陶匠不僅遵循明規,更創思出新,在明代器形的基礎上延展變化。有別於明朝雛本,本品造型曲線更為圓潤流暢,下腹的飽滿度使整器重心下移,更顯穩重大氣,既無輕薄飄溢之態,又具安穩妥帖之感,極具乾隆風韻。
本品即是唐英《陶成紀事碑》所言「釉裏紅器皿,有通用紅釉繪畫者」,運用線描釉裏紅裝飾全器是乾隆御瓷獨具特色之處,此類器皿品質精良,存世寥寥無幾,翻閱公私收藏,未有同類器可考,或為孤品。參考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2016年10月秋拍,拍品編號3691,清乾隆釉裏紅萬福連綿罐(附圖2),器形圓鼓飽滿,形似燈籠,外壁飾蝙蝠、蓮花、萱草,寓意萬福連綿,當時成交價為港幣100萬。
如此顏色純正之釉裏紅,在乾隆盛世亦不多見,堪稱乾隆一朝釉裏紅御瓷最高水準之代表。
而乾隆朝釉裏紅器物之成就,也是乾隆皇帝的勤勉關注的結果。眾所周知,釉裏紅向為明清時期的名貴品種,以燒造難度大而著稱。雖於元代創燒,但直到永宣時期釉裏紅才呈色鮮亮,且產品極少,後竟一度中斷,至清初才得以恢復。乾隆皇帝對釉裏紅情有獨鐘,多次諭旨御窯廠燒造釉裏紅器皿,且尤為留心釉裏紅的發色效果。如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一日九江關監督全德的一份奏摺裏記「竊(奴才)在京時十月二十五日,太監胡世傑交出釉裏紅馬掛瓶一件,畫樣一張,傳旨:著交全德看明磁瓶釉色,照紙樣花紋燒造幾件送來,務要花紋清眞。並令其將古磁樣式好者揀選幾種,亦燒造釉裏紅顏色,俱寫乾隆年欵送來呈覽,欽此。欽遵(奴才)看明釉色,衹領紙樣,恭捧到關,即遵旨揀選古磁、畫樣內好者數種,一併發交窯厰協造葆廣等敬謹燒造,並諭俱造釉裏紅顏色務要花紋清眞,釉水肥潤,顏色鮮明。俟造得時(奴才)揀選送京恭呈御覽」(附圖3)。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釉裏紅燒造極為重視,不僅定樣式、明標準,更嚴督御窯廠落實,這正是乾隆朝釉裏紅達至工藝巔峰的關鍵。參考一例,其釉裏紅發色與拍品相近,售於紐約蘇富比2023年3月,拍品編號517,清乾隆釉裏紅福祿紋琮式瓶(附圖4),當時成交價為美金254,000。
西番蓮又名西洋蓮、西洋菊,原是西歐紋飾,有吉祥富貴之寓意。花色淡雅當為花中佳品。後由元代傳入我國至清代盛行,在繪畫、瓷器上均有出現,明清時期尤盛。明代俞汝楫於泰昌元年(1620)官修《禮部志稿》卷十八亦載,洪武十六年定西番蓮為御用;成化二年(1466)令官民人等,不許僭用服色、花樣。則西番蓮紋於明代具有宮廷專用之屬性,並一再由宮廷頒佈禁止民間使用之規定。清高宗對西番蓮更是喜愛有加,在皇家御用的基礎上,更是賦予其佛教寶花的宗教意義。據避暑山莊研究員劉玉文先生雲,西番蓮在山莊內廣為栽培,花色多達數十種,夏季綻放,色彩繽紛,十分豔麗。乾隆皇帝不僅觀花作賦,還刻石記之,足見其珍愛程度。在西方紋樣中,西番蓮紋有著和中國牡丹一樣的特殊地位,又比牡丹花紋更委婉多姿,生出更多變化,成為「洋為中用」花紋中之典範。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6年4月30日– 5月1日,拍品編號459
藝德堂,香港
此蓋罐取燈籠式造型,溜肩長圓腹,腹底內斂,下承圈足,足沿微微外撇,整體比例精妙,成型規整至極,敦實可愛,盡顯官窯製器的嚴謹匠心。器身腹部飾以纏枝西番蓮紋,花葉纏繞間盡顯生機,口沿與足底各一圈變形蓮瓣紋,上下呼應。蓋頂一朵西番蓮居中綻放,花瓣層疊舒展,雍容大氣。全器佈局清雅,層次分明,雖見枝蔓纏繞而毫無淩亂繁縟之感,婉轉流轉間盡顯輕盈之美,頗具西方洛可可風格。
縱觀有清一代御瓷紋飾,纏枝西番蓮紋之運用較為廣泛,然本品刻意將花朵放大,突出主題,蔓草蜿蜒轉折於其間,此般靈動者實為罕見。釉裏紅發色純正典雅,筆觸清晰可辨,色彩濃淡過渡自然相宜,完美展現了乾隆時期官窯製瓷技藝的登峰造極。釉裏紅紋飾與溫潤瑩白的釉面相映襯,更見本品麗質非凡,華貴之至,更兼帶蓋完整保存至今,實屬珍罕之品。雖洋溢西洋韻味,本件拍品紋樣仍承襲傳統吉祥寓意。蔓草與西番蓮為飾,皆暗含萬壽福慶之意,中西美學在此巧妙融合。
此件小蓋罐應仿明初宣德青花纏枝蓮紋小罐而製,參考故宮博物院藏品(附圖1),館藏編號:故00143427。陶匠不僅遵循明規,更創思出新,在明代器形的基礎上延展變化。有別於明朝雛本,本品造型曲線更為圓潤流暢,下腹的飽滿度使整器重心下移,更顯穩重大氣,既無輕薄飄溢之態,又具安穩妥帖之感,極具乾隆風韻。
本品即是唐英《陶成紀事碑》所言「釉裏紅器皿,有通用紅釉繪畫者」,運用線描釉裏紅裝飾全器是乾隆御瓷獨具特色之處,此類器皿品質精良,存世寥寥無幾,翻閱公私收藏,未有同類器可考,或為孤品。參考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2016年10月秋拍,拍品編號3691,清乾隆釉裏紅萬福連綿罐(附圖2),器形圓鼓飽滿,形似燈籠,外壁飾蝙蝠、蓮花、萱草,寓意萬福連綿,當時成交價為港幣100萬。
如此顏色純正之釉裏紅,在乾隆盛世亦不多見,堪稱乾隆一朝釉裏紅御瓷最高水準之代表。
而乾隆朝釉裏紅器物之成就,也是乾隆皇帝的勤勉關注的結果。眾所周知,釉裏紅向為明清時期的名貴品種,以燒造難度大而著稱。雖於元代創燒,但直到永宣時期釉裏紅才呈色鮮亮,且產品極少,後竟一度中斷,至清初才得以恢復。乾隆皇帝對釉裏紅情有獨鐘,多次諭旨御窯廠燒造釉裏紅器皿,且尤為留心釉裏紅的發色效果。如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一日九江關監督全德的一份奏摺裏記「竊(奴才)在京時十月二十五日,太監胡世傑交出釉裏紅馬掛瓶一件,畫樣一張,傳旨:著交全德看明磁瓶釉色,照紙樣花紋燒造幾件送來,務要花紋清眞。並令其將古磁樣式好者揀選幾種,亦燒造釉裏紅顏色,俱寫乾隆年欵送來呈覽,欽此。欽遵(奴才)看明釉色,衹領紙樣,恭捧到關,即遵旨揀選古磁、畫樣內好者數種,一併發交窯厰協造葆廣等敬謹燒造,並諭俱造釉裏紅顏色務要花紋清眞,釉水肥潤,顏色鮮明。俟造得時(奴才)揀選送京恭呈御覽」(附圖3)。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釉裏紅燒造極為重視,不僅定樣式、明標準,更嚴督御窯廠落實,這正是乾隆朝釉裏紅達至工藝巔峰的關鍵。參考一例,其釉裏紅發色與拍品相近,售於紐約蘇富比2023年3月,拍品編號517,清乾隆釉裏紅福祿紋琮式瓶(附圖4),當時成交價為美金254,000。
西番蓮又名西洋蓮、西洋菊,原是西歐紋飾,有吉祥富貴之寓意。花色淡雅當為花中佳品。後由元代傳入我國至清代盛行,在繪畫、瓷器上均有出現,明清時期尤盛。明代俞汝楫於泰昌元年(1620)官修《禮部志稿》卷十八亦載,洪武十六年定西番蓮為御用;成化二年(1466)令官民人等,不許僭用服色、花樣。則西番蓮紋於明代具有宮廷專用之屬性,並一再由宮廷頒佈禁止民間使用之規定。清高宗對西番蓮更是喜愛有加,在皇家御用的基礎上,更是賦予其佛教寶花的宗教意義。據避暑山莊研究員劉玉文先生雲,西番蓮在山莊內廣為栽培,花色多達數十種,夏季綻放,色彩繽紛,十分豔麗。乾隆皇帝不僅觀花作賦,還刻石記之,足見其珍愛程度。在西方紋樣中,西番蓮紋有著和中國牡丹一樣的特殊地位,又比牡丹花紋更委婉多姿,生出更多變化,成為「洋為中用」花紋中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