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05
上一件
下一件
清雍正 洋彩珊瑚紅地花卉紋碗
15cm diam.
作品估价:HKD 4,000,000-6,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0%
《免责声明》
图录号:
1605
拍品名称:
清雍正 洋彩珊瑚紅地花卉紋碗
年 代:
清雍正
尺 寸:
15cm diam.
拍品描述:
「雍正御製」四字二行楷書款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89年9月26日,拍品編號600
香港佳士得,2001年4月29日,拍品編號551
藝德堂,香港
此碗雋秀端正,優雅尊貴,內壁施白釉,溫潤細膩。外壁通體以珊瑚紅為地,色澤勻淨濃妍,上以諸色彩料繪就秋葵、牡丹、洋菊、剪秋蘿、龍膽花等各式花卉圖,花朵風姿綽約,妍美嫵媚之態下一展無遺。畫匠以綠、墨彩二色勾勒花枝葉脈,斑斕絢麗,其中墨綠一色極為凝厚鮮亮,翠韻悠然,為後世所不及。
本品紋飾繪畫技巧高超,構圖巧妙,藉以彩料之濃淡的變化來表現花瓣的陰陽向背,其中藍、紫、黃等色花朵皆採用彩料與玻璃白調和使用的工藝。洋菊、龍膽花等花蕊、花心點繪出粒粒細斑,精細入微,側視隱隱隆起,極富立體感。
底以青花雙方框內書「雍正御製」四字雙行楷書款,為內府標準的宋槧體,筆道硬朗,端莊周正,緊貼胎骨。此式花卉紋碗於康熙時首創,至雍正朝色調更為卓越,當為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御製」洋彩品種,傳世不多,頗為難得。
瓷胎洋彩器中,以「洋花」裝飾最為流行,洋花中又以洋菊和洋蓮最為普遍。清宮西洋風的流行與皇帝的興趣愛好有密切聯繫,康熙皇帝潛心西方格物之學,注重務實,積極吸取外國先進文明。至於雍正皇帝喜好頗豐,自己亦偶爾作西洋裝扮出現於行樂圖之中,故雍正朝的洋彩器一小部分亦延續了洋花紋樣。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清乾隆時期宮廷畫家錢維城所作《秋花九種圖軸》(附圖1),館藏編號:故00005978。此畫深得高宗歡心,不僅在畫卷上蓋上多方印璽,還在畫卷上對每一種花卉都分別題詩一首,詩文載入《御製詩文全集》。畫卷兼工帶寫,用色鮮而不俗,富麗堂皇中透著高貴典雅的氣息。其構圖及部分花卉種類、畫法等與拍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統花卉紋碗常以纏枝、團花等形態出現,此碗以折枝花的形式依次排開,摒棄了傳統構圖,只擷取自然花草最具美感的部分。花頭與枝幹轉折柔和,使花與花之間有著起承轉合的呼應關係,自由的上仰倒垂,臨風輕拂,極盡自然生態之神韻。卻又著力追求文人畫的恬淡雅致,華麗中洗去脂粉,更顯宮廷之高貴姿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務敘略碑記》,文中對洋彩作了解釋:「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也就是說洋彩瓷,指仿西洋繪畫技法、使用琺瑯彩料燒造的一種瓷器,與瓷胎畫琺瑯同屬琺瑯彩瓷。據檔案記載,雍正六年(1728年)秋八月,唐英受命開赴景德鎮御廠,其時,總理陶務為督理淮安關、板閘關年希堯。唐英十月抵景德鎮廠署,年希堯遙領御窯廠總理,但一切燒造事宜,俱系唐英一人經營。在造辦處與御窯廠兩者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在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年希堯製作並上交進第一批供琺瑯作製作瓷胎畫琺瑯用的「有釉水磁」。這批瓷器的上交,一反往日「內有釉外無釉瓷」,充分說明造辦處琺瑯作已經克服了無法在釉面繪製琺瑯彩的難關,充分掌握了畫琺瑯製作要領,自此開始製作格調高雅、精美絕倫的雍正御用琺瑯彩器了。從此,雍正宮廷彩瓷一改此前雄麗蒼勁之風格,特別在吸納西洋技藝並融入自主風格之後,彩料細膩柔和,氣息婉約清新,以致名品迭出,驚豔古今,煥發彩瓷魅力之新姿彩,下啟乾隆之世華麗彩瓷之先聲。根據廖寶秀在《典雅富麗—台北故宮藏瓷》中研究:瓷胎洋彩與瓷胎畫琺瑯器絕大多數陳設並收藏於乾清宮和養心殿,其他宮殿除圓明園外極少陳設,更顯此碗品級之高絕。
近年來,隨著宮廷檔案的披露、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後,對此類署青花款之紅地花卉圖碗的認知逐漸明確。台北故宮藏有一對雍正洋彩紅地四季花卉紋鍾(附圖2),館藏編號分別為故瓷008663及故瓷008664,此對小碗底釉、花卉佈局,紋飾畫法等與拍品相類。根據其乾隆時期所製木盒上的品名與道光朝《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案》的記載,均稱其為「磁胎畫琺瑯五彩西番花鍾」。同館所藏另一對相似者,在檔案中稱為「琺瑯西番花紅地茶盌」。雍正皇帝喜愛紅地琺瑯彩器,院藏十七件雍正早期「色地畫琺瑯」皆為「紅地」,此為雍正個人品味,終雍正一朝,紅地琺瑯彩的製作持續不斷,而乾隆朝除瓷胎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器外,基本上極少有瓷胎紅地畫琺瑯器。由此,本品及本品同類器於清宮內的燒造及創燒過程便可於《活計檔》內按圖索驥。
雍正五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三月初五日,太監張玉柱交來:……紅地藍花琺瑯碗十六件,紅地黃花琺瑯碗八件,傳㫖:著配匣盛裝,……其餘琺瑯碗俱均分賞給,欽此。」(附圖3)
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錄:「三月初一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郎中海望,員外郎傅參奉怡親王諭:著將賞鄂爾斯五處物件酌量擬定,預備配做杉木白氈裡油錄油鍍銀飾件箱盛裝,棉花塞墊用紙包裹,遵此。」(「於三月十五日,郎中海望、員外郎傅參仝擬完得……賞鄂爾斯……紅地黃花磁小茶碗六件、……紅地藍花磁小茶碗六件……呈怡親王看,奉王諭:准照所擬定物件,做紅榜紙棉墊塞墊穩裝箱,俟有人來領時以便發給,遵此。」)
雍正十年正月立《賞用底簿》:「十五日,……賞拉逹克汗德鐘那木紮爾一箱內盛:……紅地五彩磁碗二件……;賞般羅奈:……第二箱內盛:……紅地五彩磁琺瑯碗四件。」(附圖4)
雍正十三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筆帖式達素來說內大臣海望、理藩院四郎班第等仝擬得賞巴爾布三漢:內庭討取玻璃器皿六對、各色磁器十五對、造辦處做成琺瑯器皿三對,具奏。奉旨:照所擬賞給,欽此。(本日,內庭交出賞巴爾布葉楞漢:……紅地黃花法琅磁碗一對……賞巴爾布科爾:內庭交出……紅地黃花法琅磁碗一對……賞巴爾布延蔔漢:內庭交出……紅地黃花法琅磁碗一對……於二月二十八日,將以上之物配做得杉木箱三個盛裝,外用黑氈包裹交理藩院筆帖式胡必太領去訖」。)
以上即為拍品同類御製紅地彩瓷在雍正宮廷的收藏和使用狀況記錄。且多數情況下,雍正內廷均將此類御製彩瓷視為琺瑯彩瓷收藏、記錄。
此碗底款署「雍正御製」,極富於內涵,較之「年製」款者,更為罕見珍貴。「御製」顯示此器物之造、燒過程,皆與皇帝本人意志密不可分。北京紫禁城御作所繪瓷器,其「御製」款通常為釉上藍料或紅料款,因從景德鎮御窯廠預燒的白瓷胎器均已施透明釉。至於以釉下青花書寫之「御製」銘款,應為景德鎮燒製。耿寶昌先生在其著作《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頁249,亦提到了雍正瓷胎畫琺瑯者中「雍正年製」款識,用青花或藍料書寫,圍有方框,寫「雍正御製」者甚少。
此類紅地洋彩花卉紋碗,做工纖巧細膩,設色濃豔絢麗。然其外壁花卉紋飾並非千篇一律,與拍品造型、紋飾相契者,遍覽公私藏家所蓄,可資參照者凡三例:其一為法國吉美博物館藏雍正珊瑚紅地琺瑯彩花卉紋碗(附圖5),館藏編號:G913,圖載於《La Cé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頁212;其一存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為雍正紅地洋彩花卉紋碗(附圖6),館藏編號:CMA.1980.73;
另有一例藏於香港藝術館,館藏編號:C1985.0008。
此類型碗尚有另一種外壁花卉紋樣,作撇口碗式。其中洋菊與銀蓮花花朵碩大,尤為奪目,牡丹則偃臥於近足之處。此類碗盞皆嚴格遵循康熙舊制傳承而來,存世數量較拍品為多。可參考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藏雍正礬紅地洋彩花卉紋碗(附圖7),館藏編號:C.15-1991;及伍斯特藝術博物館藏雍正洋彩花卉紋碗一對,館藏編號分別為:1975.663.1與1975.663.2。若論康熙朝同類作品,可參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洋彩瓷紅地四季花卉碗一對(附圖8),館藏編號:故瓷011367及故瓷011368,圖載於《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頁56-57,圖021。
紐約蘇富比2025年3月售出一件雍正洋彩胭脂紅地九秋同慶紋小杯(附圖9),拍品編號104,尺寸略小,外壁以胭脂紅釉為地,紋飾畫工及釉彩等方面未及本品精細,當時成交價為人民幣7,470,274。還可參考一對,原屬玫茵堂舊藏,為康熙時期珊瑚紅底洋彩九秋同慶圖碗,底落「康熙御製」青花四字款,形制、紋樣等與本品相類,當時成交價為港幣1410萬,可見傳承。
雍正一朝藝術創作成就有別於康乾兩朝,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不僅如此,其宮廷御用瓷製作之精美,使後世有「明看成化、清觀雍正」之讚譽。雍正皇帝以獨到之美學眼光,畢生追求精緻典雅、宮廷氣質,而延續自康熙朝日漸成熟的琺瑯工藝,亦於雍正朝臻於完美,其煌煌全盛之境界,相容並蓄之精神,在此件珊瑚紅地洋彩花卉紋碗上可謂體現淋漓盡致,也最能彰顯三代帝王所追求之「文治功業」、「大國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