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0800
拍品名称:
双狮耳簋式炉
年 代:
大明宣德
尺 寸:
高7、直径15cm、重2.3斤
拍品描述:
大明宣德双狮耳簋式炉是宣德炉中的经典器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背景:宣德炉诞生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 年),明宣宗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制。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宣德三年(1428 年),宫廷命工部参照《宣和博古图》等古籍,并采选内府所藏宋代窑器款式,设计铸造了一批铜炉,双狮耳簋式炉可能是其中之一。这些炉具最初用于宫廷祭祀和陈设,后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书房必备之物。
造型特征:炉身呈簋式,仿自商周青铜器造型,通常为唇口外撇,短束颈,鼓腹下垂,出高圈足,足壁较直,近足底稍起台、微外撇。颈、腹两侧塑狮首耳,狮子造型威猛,高额大鼻,宽眉细目,大口露齿,獠牙锋利,双耳后扬,毛发细密盘曲,呈螺髻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庄重而不失灵动
制作工艺:采用失蜡法精工制作,工序复杂。首先由宫廷匠师制作蜡模,精细雕刻细节,然后在蜡模外裹覆特制泥料形成铸范,加热脱蜡后,将精心配比的合金铜液注入范腔,最后经过数十道修整工序完成。其铜料配方独特,除优质红铜外,还加入金、银、锡等多种贵金属,经过反复冶炼提纯,使得铜质异常细腻,呈现出独特的色泽和质感。
文化内涵:狮子是瑞兽,有辟邪、纳吉、彰显权贵之意。据《宣德彝器图谱》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人员之器形,取其威猛之意。同时,文殊菩萨骑狮,此炉也适宜供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收藏价值:宣德炉的铸造数量原本就极为有限,历经数百年沧桑,存世真品更是凤毛麟角。明清两代多有仿制,但无论在材质、工艺还是神韵上,都难以企及真品水准。这种稀缺性使得宣德双狮耳簋式炉成为历代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
历史背景:宣德炉诞生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 年),明宣宗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制。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宣德三年(1428 年),宫廷命工部参照《宣和博古图》等古籍,并采选内府所藏宋代窑器款式,设计铸造了一批铜炉,双狮耳簋式炉可能是其中之一。这些炉具最初用于宫廷祭祀和陈设,后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书房必备之物。
造型特征:炉身呈簋式,仿自商周青铜器造型,通常为唇口外撇,短束颈,鼓腹下垂,出高圈足,足壁较直,近足底稍起台、微外撇。颈、腹两侧塑狮首耳,狮子造型威猛,高额大鼻,宽眉细目,大口露齿,獠牙锋利,双耳后扬,毛发细密盘曲,呈螺髻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庄重而不失灵动
制作工艺:采用失蜡法精工制作,工序复杂。首先由宫廷匠师制作蜡模,精细雕刻细节,然后在蜡模外裹覆特制泥料形成铸范,加热脱蜡后,将精心配比的合金铜液注入范腔,最后经过数十道修整工序完成。其铜料配方独特,除优质红铜外,还加入金、银、锡等多种贵金属,经过反复冶炼提纯,使得铜质异常细腻,呈现出独特的色泽和质感。
文化内涵:狮子是瑞兽,有辟邪、纳吉、彰显权贵之意。据《宣德彝器图谱》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人员之器形,取其威猛之意。同时,文殊菩萨骑狮,此炉也适宜供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收藏价值:宣德炉的铸造数量原本就极为有限,历经数百年沧桑,存世真品更是凤毛麟角。明清两代多有仿制,但无论在材质、工艺还是神韵上,都难以企及真品水准。这种稀缺性使得宣德双狮耳簋式炉成为历代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