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014
上一件
下一件
A Cizhou black-glazed ribbed jar, Jin dynasty 金 磁州窰黑釉堆線紋雙繫罐
作品估价:HKD 400,000 - 6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7%
图录号:
5014
拍品名称:
A Cizhou black-glazed ribbed jar, Jin dynasty 金 磁州窰黑釉堆線紋雙繫罐
拍品描述:
of globular form, the sides covered with evenly-spaced raised vertical ribs and set with a pair of small strap loop handles on the shoulder, covered overall in a black glaze thinning to pale brown at the raised ribs and stopping well short of the foot, exposing the buff coloured body, Japanese wood box
h. 20 cm
出处
Watanabe & Co., Ltd, Tokyo.
來源
渡邊三方堂,東京
展覽
《Porcelaine. Chefs-d'œuvre de la collection Ise》,吉美博物館,巴黎,2017年,編號17
《イセコレクション 世界を魅了した中国陶磁》,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2017年,編號23
此件黑釉罐所飾棱線紋飾,乃施釉前以泥漿精心堆繪於胎體之上,經窰燒後,釉料自凸起棱線處自然流散,形成瑩亮黑地襯托素白線條的鮮明對比效果。稍大一例見於雅諾什·塞凱賴什伉儷舊藏,曾展出於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Hare’s Fur, Tortoiseshell and Partridge Feathers」(兔毫、玳瑁與鷓鴣斑)特展,見展覽圖錄,華盛頓,1995年,編號61,展錄中特別指出此類棱線裝飾始見於唐代陶瓷,仿自同期漆器與銀器工藝,至十二世紀發展成獨立裝飾門類。另有可比實例:新奧爾良藝術博物館「Heaven and Earth Seen Within」(天地有形)展覽,新奧爾良,2000年,編號30;弗雷德里克·邁耶舊藏一例,1974年6月24日經倫敦佳士得拍出,拍品51號;東京出光美術館藏器,見《中國磁州窰:其魅力與品味》,東京,2005年,編號30;以及杜格爾德·馬爾科姆上尉舊藏,現為大英博物館藏品,見Jan Wirgin,《Sung Ceramic Designs》(宋瓷紋樣),斯德哥爾摩,1970年,圖版53k。類似瓷片於山東、河北、河南多處窰址均有出土,可參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一例載於《河南古代瓷窰》,台北,2002年,圖版255。
此罐尤可貴者,在於其棱線保存之完整清晰一釉面垂流恰到好處,既保持黑釉的潤澤光感,又使白色泥漿線條如銀絲浮凸。此種「白線黑地」效果,需精準掌控泥漿稠度、釉料流動性及窰溫,實為陶工技藝與窰火天成的完美結合。傳世同類器中,多數或釉面流淌過度掩沒紋樣,或燒成後白線氧化泛黃,如本件般黑白對比鮮明者實屬鳳毛麟角。
h. 20 cm
出处
Watanabe & Co., Ltd, Tokyo.
來源
渡邊三方堂,東京
展覽
《Porcelaine. Chefs-d'œuvre de la collection Ise》,吉美博物館,巴黎,2017年,編號17
《イセコレクション 世界を魅了した中国陶磁》,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2017年,編號23
此件黑釉罐所飾棱線紋飾,乃施釉前以泥漿精心堆繪於胎體之上,經窰燒後,釉料自凸起棱線處自然流散,形成瑩亮黑地襯托素白線條的鮮明對比效果。稍大一例見於雅諾什·塞凱賴什伉儷舊藏,曾展出於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Hare’s Fur, Tortoiseshell and Partridge Feathers」(兔毫、玳瑁與鷓鴣斑)特展,見展覽圖錄,華盛頓,1995年,編號61,展錄中特別指出此類棱線裝飾始見於唐代陶瓷,仿自同期漆器與銀器工藝,至十二世紀發展成獨立裝飾門類。另有可比實例:新奧爾良藝術博物館「Heaven and Earth Seen Within」(天地有形)展覽,新奧爾良,2000年,編號30;弗雷德里克·邁耶舊藏一例,1974年6月24日經倫敦佳士得拍出,拍品51號;東京出光美術館藏器,見《中國磁州窰:其魅力與品味》,東京,2005年,編號30;以及杜格爾德·馬爾科姆上尉舊藏,現為大英博物館藏品,見Jan Wirgin,《Sung Ceramic Designs》(宋瓷紋樣),斯德哥爾摩,1970年,圖版53k。類似瓷片於山東、河北、河南多處窰址均有出土,可參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一例載於《河南古代瓷窰》,台北,2002年,圖版255。
此罐尤可貴者,在於其棱線保存之完整清晰一釉面垂流恰到好處,既保持黑釉的潤澤光感,又使白色泥漿線條如銀絲浮凸。此種「白線黑地」效果,需精準掌控泥漿稠度、釉料流動性及窰溫,實為陶工技藝與窰火天成的完美結合。傳世同類器中,多數或釉面流淌過度掩沒紋樣,或燒成後白線氧化泛黃,如本件般黑白對比鮮明者實屬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