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008
上一件
下一件
An exceptional and very rare Cizhou sgraffiato 'peony' vase, meiping,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磁州窰白地剔黑彩牡丹紋梅瓶
作品估价:HKD 7,000,000 - 14,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27%
《免责声明》
图录号:
5008
拍品名称:
An exceptional and very rare Cizhou sgraffiato 'peony' vase, meiping,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 磁州窰白地剔黑彩牡丹紋梅瓶
拍品描述:
elegantly potted with a tapered ovoid body rising to round shoulders, surmounted by a short neck with galleried rim, freely carvedthrough the layer of dark brown slip to the ivory-white layer beneath with three large peony blooms borne on a meandering scroll with trefoil leaves, all between a collar and a skirt of narrow overlapping lappets, applied overall with a transparent glaze, the knife-cut footring and base unglazed, Japanese double wood box
30.9 cm
出处
Collection of Dikran Khan Kélékian (1868-1951).
Sotheby's New York, 17th September 1998, cover and lot 202.
Mayuyama & Co., Ltd, Tokyo.
來源
Dikran Khan Kélékian(1868-1951年)收藏
紐約蘇富比1998年9月17日,封面及編號202
繭山龍泉堂,東京
展覽
裝飾藝術博物館,羅浮宮,巴黎,1914
John Getz,《The Kélékian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tteries》,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芝加哥,1917年,編號11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俄亥俄州,1931-1948年
《宋磁 神品とよばれたやきもの》,東武美術館,東京,1999年,編號91
《特別展:白と黒の競演 中国・磁州窯系陶器の世界》,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2002年,編號52
《中国陶磁 美を鑑るこころ》、泉屋博古館分館,東京,2006年,編號24
《中国陶磁名品展―イセコレクションの至宝》,石川縣立美術館,石川,2012年,編號32
《開館三十五周年・新名称施行記念特別企画展 日本・中国・韓国 陶磁の名品、ここに集う》,愛知縣陶瓷美術館,愛知,2013年,編號40
《Porcelaine. Chefs-d'œuvre de la Collection Ise》,吉美博物館,巴黎,2017年,編號21
《イセコレクション―世界を魅了した中国陶磁》,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2017年,編號26
出版
Henri Rivière,《La Céramique dans l'art d'Extrême-Orient》,卷II,巴黎,1923年,圖版57
《中国陶磁―イセコレクション》,東京,2012年,封底及頁30至33
《芸術新潮》,2012年5月別冊,編號4
《なごみ》,淡交社,東京,2018年5月,頁10
Christian Boehm,〈A Tea Master's Vision: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Ise Collection〉,《亞洲藝術》,2018年7/8月,圖13
此梅瓶以靈動流暢的刀法雕琢出迎風搖曳的牡丹紋飾,是十一至十二世紀初河北磁州窰裝飾器中稀有的傑作。不同於磁州窰遺址常見的單色剔刻或彩繪品種,此瓶採用了極為費工的「雙層化妝土剔劃」工藝,先施白色化妝土為底,再覆黑色化妝土,而後精准剔刻黑色表層以顯露下層潔白胎土,最後罩透明釉燒成。這種需要極高技藝的工藝要求匠人下刀深度恰到好處:既要完全穿透黑釉層展現白底,又不能傷及胎骨。最終呈現的黑白雙色牡丹紋樣,在瑩白襯底上形成強烈視覺對比,其盤旋纏繞的構圖令人目眩神迷。此種工藝代表磁州窰系中最負盛名的觀台窰第二期後段(約1060-1120年)頂級製品特徵,此時窰工在實用器外開始專攻陳設瓷,併發展出此類雙層剔花牡丹紋樣。可對比觀台窰遺址出土標本(多數出於北宋地層),見考古發掘報告《觀台磁州窰址》,北京,1997年,彩圖21:2。

儘管世界各大頂級收藏中可見類似紋飾的梅瓶,但每件作品在刀法韻律、花朵比例及枝葉捲曲度等方面的微妙差異,恰恰彰顯了其作為獨立藝術品的獨特價值。試比照: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例(館藏編號25.65),刊于Jan Wirgin著《Sung Ceramic Designs》,斯德哥爾摩,1970年,圖版49b;伍斯特藝術博物館奧斯古德遺贈品(館藏編號1958.2),收錄于蓑豐《Freedom of Clay and Brush through Seven Centuries in Northern China》,印弟安納波里斯藝術博物館,1980年,圖版39;另可參校京都國立博物館(館藏編號GK159)圖97、大和文華館,圖98、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德壽宮藏例(館藏編號Deoksu 2687)圖99,以及大英博物館賽奇威克夫人舊藏(館藏編號1968,0422.25)圖100等四例。
另可參照數例珍罕可比器物:紐約蘇富比1987年12月9日,編號243;臨宇山人舊藏一例見《世界陶磁全集‧宋》卷12,東京,1977年,圖版233,後售於紐約佳士得2018年3月22日,編號516;紐約蘇富比2000年9月20日拍出之刀法更為率意者,編號95,現藏波士頓美術館(館藏編號2001.1);以及克里斯多夫(Emmanuel Christofides,1928-2020年)舊藏之白釉留花特殊工藝例,售於倫敦邦瀚斯2025年5月15日,封面拍品,編號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