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15
上一件
下一件
三国魏 晋·李苞潘宗伯等题名摩崖(赵之谦、王襄递藏)
179×51cm
作品估价:RMB 40,000-42,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0015
拍品名称:
三国魏 晋·李苞潘宗伯等题名摩崖(赵之谦、王襄递藏)
尺 寸:
179×51cm
拍品描述:
【钤印】
南里老民(白)、撝叔壬戌以后所见(白)、秦权斋审定记(白)、纶阁兄弟有金石之好(白)、砚山审定(白)、灵寿华馆读碑记(白)、王纶阁(白)、簠室所藏墨本(白)、簠室寿客(朱)
【题签】
王襄:魏李苞晋潘宗伯等题名。景元四年;泰始六年。石在陕西褒城。符斋题。
【题端】
王襄:魏李苞晋潘宗伯等题名。丙戌冬十一月,盙室学人王襄记,时年七十有一。(钤“王襄私印”朱印)
【题跋】
1.王襄:古之摩崖碑题名造像记,余爱好最笃,为其笔意恣肆,有迥不犹人之妙,纯以性灵胜。至於碑誌书,每谨守绳墨,生趣减矣。此题名字合隶草,法而一之,与汉罪人葬誌相类。晋魏去汉未远,宜其近古也。纶阁。(钤“盙室学人”朱印)
2.王襄:吴愙斋督学陕甘时,曾亲至石门,饬工拓潘宗伯题名,遍访未获,仅得李苞三行而已。潘题一段,石有裂纹,或即由此失誌,今后难再得新拓。此本之可珍惜,无待言矣。丙戌十一月七日王襄再题。(钤“王襄”白印)
3.王襄:此摩崖题名在陕西褒城,一为魏景元时李苞通阁道所(刻),一为晋泰始时潘宗伯、韩仲元造桥阁所刻。景元四年至泰始六年相距八年,经时未久,故两字神均瑰伟,若出一手,可见当时书法。或谓石刻佚失,或谓在山之绝顶,无人氊墨,然拓稀见,则识者所知。
4.王襄:此本为赵撝叔旧藏,近归於某君,有印记曰“硕山审定”。近由某君散出,余捐重值收诸杭肆,爰付装并记。庚午春日,王襄书於龙湫山麓爰琴读梅斋。(钤“王襄”朱印)
5.王襄:李苞通阁道“所”下夺“刻”字,补书於此,誌吾率忽。王襄又书。(钤“纶阁”朱印)
清中期拓本

1张

【人物】
1.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后字撝叔,号冷君、无闷、悲盦等,室名二金蝶堂,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精於书画篆刻、金石考据学。书宗北碑,画学徐渭、陈淳等写意画风,印章取法“印外求印”,各方面造诣突出,为一代宗师。
2.王襄(1876—1965),字纶阁,号符斋,改号簠室。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殷墟文字专家,长期从事古文字研究。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委等职。

【提要】
此两段摩崖题名因魏晋时期修治褒斜栈道而镌刻,原在陕西褒城石门南崖崖壁。《荡口将军李苞开通阁道题记》刻於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十二月,《潘宗伯等造桥阁题记》刻於西晋太始六年(270)五月,两题记相邻而刻,时间相距仅六年半,字体极近似,如出一手,几成一体。此刻虽早经清中期金石学家著录,然嘉道以来拓本鲜见,或谓为人凿去,或谓改道崖高不能再拓,或谓崩入水中,故而一直被视为难获之品。清末以后或又改道,或是已周知石刻确切位置,传拓始渐多。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水库,与石门其他摩崖一并切割,今陈列於汉中市博物馆。
此赵之谦、王襄递藏清中期整纸本,有王襄题签、题端、题识多则。庚午年(1930)题识中谓此本“近由某君散出,捐重值收诸杭肆”,又云“然拓稀见,则识者所知”。前人对此刻早本之重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