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14
拍品名称:
丰子恺 贺天健 书法山水
尺 寸:
30*43cm 27*43cm
形 制:
纸本 立轴
拍品描述: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FONG TSE KA),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1-3] [5-7]丰子恺绘画师从李叔同、国文求教夏丏尊 [1]。民国六年(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并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东石社。民国八年(1919年)与画会同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民国十年(1921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学习油画。民国十一年(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子恺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在漫画、书法、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后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等共达160部以上。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5],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其中漫画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贺天健(1891年11月8日~1977年4月2日),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等,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画家、书法家。 9岁学习画山水,初学清初吴历,并受石涛、石谿、梅清、渐江等人影响,进而取法五代、两宋及元代诸大家。又研究画史,探究唐人山水勾斫之法。中年游历泰岳及闽浙名山,泛游太湖、尚父湖等地,将传统笔墨与生活感受融汇于一。40岁后崭露头角。45岁后,在上海以卖画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在艺术上重视师法自然,曾深入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处写生,构思新图。1959年夏,为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创作巨幅作品《河清可俟图》,同年8月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此展展品后被送到丹麦展出,备受好评,贺天健也被丹麦唐纳艺术研究院授予院士称号。幼年喜欢绘画,早年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善用水墨,设色讲究层次,多用复色,尤长于青绿山水,并演变而自成一格,风格豪放跌宕,富有时代气息。其书法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出版有《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著《学山水画过程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