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48
下一件
圆霖法师(1916~2008) 观音大士
69×34cm
作品估价:RMB 30,000-5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48
拍品名称:
圆霖法师(1916~2008) 观音大士
作 者:
圆霖法师(1916~2008)
尺 寸:
69×34cm
材 质:
设色纸本
形 制:
立轴
拍品描述:
款识 佛历二五三六年秋末于狮子岭兜率寺,山僧。
钤印 山人(白) 画印(白)
出版 《山僧圆霖书画精品集》P124,四川美术出版社,2024版。
著录 《禅画宗师——圆霖法师诞辰110周年书画典藏纪念集》P27,南视觉美术馆,2025年。
金陵佛话

南京城,千载风烟里氤氲着不散的佛香。
自六朝金粉托起「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庄严胜景,这座城池便与梵呗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梁武帝萧衍在台城深处被尊为「皇帝菩萨」,当牛头宗于此生根弘化,佛光早已照彻了金陵的骨血与灵魂,使其成为中土佛教流转中一处深沈的精神渊薮。
金陵佛事,千年不绝。
南京作为中国佛教文化重镇、汉传佛教核心发源地之一,其「佛都」地位对全国佛教艺术、思想传播及文旅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栖霞寺为三论宗祖庭,牛首山是牛头宗发祥地,清凉寺乃法眼宗祖庭。历史上「天花乱坠」「一苇渡江」等典故皆源于此,南京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源头。
一山一城,各照十方。圆霖法师与星云大师经历迥异,皆在南京深植佛缘,以不同方式照亮人间。
圆霖以山为境,在狮子岭的云雾竹影中,以笔墨作佛事,将修行化入日常;星云以城为鉴,从南京的血泪记忆出发,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两岸和平与人类慈悲的终生求索。 南京于他们,是修行起点,更是悲心愿力的生根之处——一者隐于山林绘观音,一者行于世界呼和平,共证「人间佛教」的真谛。
佛造像与南京的渊源,交织着千年佛都的庄严与匠心。作为六朝古剎林立之地,南京的佛教艺术以鎏金造像为璀璨代表,既承载历史厚度,亦展现工艺巅峰。
圆霖法师、星云大师的书画作品及鎏金佛造像,则从艺术、市场、收藏三重维度展现了南京佛教文化的独特价值。
毫端有般若、书画见菩提的圆霖法师乃禅画艺术的千年高峰,其作品被誉「继宋代梁楷后千年禅画又一巅峰」,达到「形相尽打却,心神具宛然」的境界。圆霖法师运笔如云水,墨色氤氲间,罗汉低眉似闻岩壑松风,观音垂目如含八万四千悲悯。其画境不求形肖,但以枯笔淡赭写尽「真空妙有」之禅机——一株寒梅、半角山石,皆是法身遍在的证言。观者驻足,恍见千年古德于画中跏趺,引渡众生穿透色相迷障,直抵心源净域。
以书弘法的星云大师,其书法以行云流水之态传递「人间佛教」理念,强调佛法与生活的融合。笔锋起落间,将「佛在人间」的深意化入烟火尘寰。字字如舟,载渡迷情;行行似铎,唤醒沈梦。此般墨宝,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沟通凡圣、活化佛法的精神津梁。作为国际佛教领袖,其字非书,实为「人间佛教」精神之流淌:其墨宝之文化价值非钱物可量。
金身妙相,造像里的永恒觉悟;鎏金佛造像,乃信仰与匠心之双重涅盘。及至明清,佛造像之法相渐趋丰润,低垂的眼睑含藏三千大千世界,微扬的唇角噙着究竟圆满的慈悲。每一道璎珞的錾痕,每一缕衣褶的流转,皆是工匠以肉身之虔敬,摹写彼岸之庄严。此等造像,实为凝固的禅定。当鎏金在岁月中沈淀出温润的幽光,静默的佛陀彷佛仍在呼吸——祂不言语,却以周身的寂照之力,将喧嚣尘世凝定为一方净土。观者仰首,如对青天明月,顿觉六根澄澈,万虑俱消,证上等菩提。
受金陵佛文化影响的文人雅士高僧大德及以佛事为题材之作品如恒河沙数,再撷其珍者悉数敬呈。
张大千所绘两帧《无量寿佛》,一为成立于南京的正中书局于民国45年出版《张大千画集》所辑,一为2023年《荣宝斋》第225期著录。「居士大千」通过浓淡墨的配合和简洁的笔触传达出深远的意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更传递出「见无量寿者即寿者相,非相是相,寿乃无量」的宏愿。
近代著名佛学大师欧阳渐,在南京完成了从儒生到佛学宗师的蜕变。他以南京为基地,整合文献、培育人才、创新理论,推动佛教研究。一代大师梁启超、章太炎等名流参与发起,梁漱溟、熊十力等学者皆从其学,使近代唯识学重光于世。此集所辑《范仲淹词句》,不但书写风格刚劲有力,别具特色;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在无常与有限间珍惜当下,活出精彩人生。是书法精品,更是佛学大师之劝世良言。
此次收录于《金陵佛话》的有民国35年与齐白石在南京阴阳营「文化会堂」举办联合画展的著名书画家溥儒、书画篆刻大家钱君匋合着的《观音 心经印文》;被誉为唐寅以后第一人的著名画家陈少梅所绘《无量寿佛》二帧;海派代表画家王一亭、冯超然;以及马豫、释莲溪、林壁禅师、仁恭禅师、竹禅法师、隐元禅师、现明法师、圆湛法师、释印光、黄宗仰等高僧大德所绘所书。
藏珍韫玉,艺术与价值的双生菩提,更是六朝古都的不散佛缘。
真正的收藏,是与历史的对话,与永恒的结缘。佛教艺术珍品是沟通凡圣、拔济幽苦的庄严媒介,亦是信仰在人间烟火中的生动显影。因承载着深沈的灵性力量与文化密码,其价值如老树盘根,历久弥坚。
今日,当目光拂过一座座鎏金佛造像,圆润雍容,低眉垂目之间,尽是人间慈悲。历史缓缓苏醒,自北朝造像的身躯劲挺、衣褶锐利,彷佛带着北方草原吹来的雄浑气息;至宝冠雕琢精细、纹饰繁复精美、质地坚实致密、鎏金工艺精湛的明清鎏金佛像,不仅彰显工匠技艺高超的嬗变,更是佛法东渐后无声融合、落地生根的绝妙写照。时间悄然沈淀于金身之上,最终熔铸成中国心灵里那尊悲智圆融、俯察众生的佛陀。
再观佛画,则见佛心在笔墨间的另一种显化。圆霖法师笔下的观音、达摩与罗汉,墨色淋漓间透出高古简逸之气。其线条似不经意流淌,却如老僧入定,拙朴内藏禅机,一花一叶皆成法身示现。凝视画中罗汉,似能听闻古德于幽深洞窟中跏趺入定,静观岁月流逝,而心已归于寂然永恒。
书法一脉,更是直指心源。
星云大师因目疾所困,以心眼代法眼。所书《陋室铭》,字字如云水无羁。笔势沈厚如盘石镇纸,墨韵浑朴中暗藏金刚之力;全篇疏密如偈语顿挫,墨迹轻灵,似苔点漫生。这般虚实相生的章法,非技法可囿,实为禅者观照世界的「心眼」映射。《陋室铭》本为儒家安贫乐道之咏,大师却以佛心重构其境。大师尝言:「不要看我的字,请看我的心」。陋室非居所,实为心灵修持的道场。大师墨痕如云水行脚,借书之躯壳,注佛光之精魂。尺素文心与禅心互照,非止书斋雅玩,实乃渡世宝筏——此即「艺可通道,墨可通禅」的千古明证。
弘一法师所书七言联《持众戒到彼岸 成就无畏为世雄》,非止翰墨之工,实乃弘一毕生精魄所凝,藴藉深湛之艺术灵光与宗教至境。笔锋如古德持锡,沈穆而笃定,墨痕似青莲出水,纤尘不染。温润中见金刚之力,如慈母护子,亦如明灯烛暗;若僧伽共守清规,法度森然;笔意超脱,直指菩提觉岸,昭示觉者以无上智悲摄化群伦。冲淡稚拙之「弘一体」,铅华洗尽,唯存至诚。其艺术之妙,简极而韵远;其宗教之旨,将戒律精严、渡世宏愿、无畏菩提心,凝于尺素,化为渡人宝筏、照暗之慧炬。此非寻常书迹,实乃法师以笔墨为佛事,以楮纸作道场,令观者沐手瞻仰之际,如闻晨钟暮鼓,心生敬畏,顿起向道之思,其艺术宗教价值,双峰并峙,辉映千古。
圆霖禅画:笔简意远,其作如古玉生辉,以心印心。作品近年来逐为藏家欢喜,未来随禅学复兴,其「以艺载道」的纯粹性将愈显珍贵。
星云、弘一墨宝:融信仰、人格、时代精神于一体,一字一菩提,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凡拍场所现,必引藏家倾心护持。
鎏金造像:金相玉质,法度庄严。屡创拍卖奇观,常以逾亿元而证其不朽。中小型造像亦因宗教艺术的双重基因,更成为资产配置中的「文化硬通货」。
佛陀拈花,众生微笑;一灯点燃,千灯相续。
金陵的佛缘,恰似长明之灯,在时空的暗夜中传递着觉悟的微光。册页间流淌的,是金陵千年不灭的佛话,亦是永恒不息的心灵回响——墨香如莲香,妙相照大千。作为人类文明精神基因库的佛教艺术,这些作品承载的不仅是信仰,更是先民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对至善至美的永恒追索。一尊古佛,几幅宝像,皆是跨越时空的文明信使,传递着人类对解脱与超越的共同渴望。
这一册所汇佛物之珍,凝固于造像金身的虔诚,蕴藏于书画墨痕的禅悟,早已超越了岁月与物质本身。如大报恩寺琉璃塔昔日的光影,默默传递着千载金陵对佛陀深恩的铭记。
在人类精神的星河中,佛教艺术犹如一朵不凋的金色优昙,以般若为蕊,慈悲为瓣,于无声处绽放着照亮灵魂的智慧之光。当佛陀拈花的微笑凝固于丹青,当菩提觉悟的庄严熔铸于金铜,超越语言的灵性对话,便在文明的肌理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佛艺之藏,非为浮财,实系慧命。当藏家轻抚造像百年温润的包浆,展卷静对书画中流淌的禅机,那一刻,物质与精神已无分别——金铜是凝固的觉悟,墨痕是行走的菩提。这些穿越烽烟、度尽劫波的文明舍利,终将以无声的梵呗告诉我们:
最高的价值,在照见众生本具的佛性;最深的收藏,是守护人类向善求美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