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019
上一件
下一件
张伯英 题签·棱伽山民 张伯英 藏跋 《汉·祀三公山碑》拓本
71.5×197cm
作品估价:RMB 250,000-45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5019
拍品名称:
张伯英 题签·棱伽山民 张伯英 藏跋 《汉·祀三公山碑》拓本
尺 寸:
71.5×197cm
题 识:
钤 印:彦冲、梁壑、顾芸台印、顾曾寿、虞卿、铁石山房
题 签:汉三公山碑。小来禽馆所得善本,庚午(1930)三月重装于北平。
题 识:
1.祀三公山碑。此碑由篆入隶,尚有西京遗意,裴岑纪功、大开通之类也。棱伽山民记。钤印:偶然
2.此与开通褒斜道石刻皆体兼篆隶,汉人奇迹,旧拓尤觉元气浑沦。予得自匋斋,重付装池,嗜古者见之,惊为希有,若新墨本无足观矣。忆予弱冠时,馆徐州道署。所居石仓书屋以石墨巨幅张之四壁。一日邓熙之先生偕诸友相过,客指《国山碑》曰:「是安有字者?」予曰:「试静观之,审谛愈久,字亦愈多,即极漫处亦若云中鳞爪,变化不可方物。」熙翁抚掌曰:「非癖金石者不能道此语,岂惟《国山》。」凡巨碑皆不应割截,字字于错综处见精神,全碑之精神亦轩豁呈露,如亲见作者据石洒翰,踌蹰满志之时。宗可道兄与予有同嗜,因以此碑归之。庚午(1930)夏四月,云龙山民张伯英记。钤印:彭城张老、小来禽馆、居李公桥之东3.右汉元初祀三公山碑,字体在篆隶之间。所谓减篆之萦折,为隶之劲直,由篆入隶之渐也。欧、赵具未见洪氏所载光和四年《三公山》,别是一碑,非此石也。前清乾隆甲午,三通馆辑《金石略》,各省征访古刻,元氏宰陇西,王令君获此于城外埜坡,金石家乃知有此碑。如翁氏《两汉金石记》、赵晋斋《竹崦盦题跋》、沈西雝《常山贞石志》、黄小松《小蓬莱阁》、王氏《金石萃编》皆有著录并释文。元石漫漶,苟得最初拓本,静心求之,时或可补诸公之阙。余家旧藏一本,系小松手自精拓,珎重题记者。细为审谛,如第三行「希罕」下诸家皆作「□奠」,实则「□」明是「雒」字,「奠」明是「莫」字,假「雒莫」为「落寞」也。「蝗旱鬲并」诸家讹作「我」,小松独作「并」,引后汉安帝时仆射陈忠上书「隔并屡臻」为证,今按《陈忠传》注,「隔并」谓水旱不节也,「隔」「鬲」古互通叚,经典相承,多作「隔」字。小松所引外,《顺帝纪》云,政失厥和,阴阳隔并;《郎顗传》云,岁无隔并,太平可待;《刘瑜传》云,天地之性,阴阳正纪,隔绝其道,则水旱为并,此觧「隔并」字义,尤为明确。惟小松……桐濠弟张延厚。钤印:延厚日利长寿、张伯未五十后作
出版著录:
出 版:
1.《金石书画》第二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第18~19页。
2.《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萃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年,第48页。
著 录:
1.《张伯英碑帖论稿·墨迹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2.《嘉德二十年精品录·古籍善本卷》,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301页。
拍品描述:
清乾隆拓本
1盒1轴 纸本
提 要:《祀三公山碑》全称《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乾隆三十九年(1774)发现于河北元氏县。刻石年月残,无撰书人姓名,翁方纲考订为东汉元初四年(117)立,现位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南麓。碑文为篆书,十行,行十四至二十三字不等,由于行距相等而字距不等,字体大小穿插,产生了变化中的整齐之美;再加上碑文的漫漶与剥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采。此拓为棱伽山民顾大昌、张伯英旧藏并题跋,张伯英庚午年(1930)题跋称此拓得自端方。此本为乾隆间拓本,「熹」字完好不连石花。鉴定以「熹」字未损者为善本,然同类拓本亦存年代早晚之分,可从「熹」字下方石花大小辨别。此拍品当属「熹字未损本」中的早期拓本,经比对,其年代应早于国家图书馆藏柯昌泗本与香港中文大学北山利氏捐赠本。
藏家简介:
1.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少溥,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室名小来禽馆、远山楼,江苏铜山人。清光绪举人。历任北京政府陆军部秘书、将军府秘书、***秘书厅帮办、临时执政府秘书长等。擅书法,精金石碑帖之学。
2. 顾大昌(1815~约1884),原名镒,字子长,号芸台、鞟翁、棱伽山民,室名有万卷楼、惟德堂、铁石山房等,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师从刘彦冲学画,性喜老庄之学,好吟咏,精于书画古籍碑帖鉴赏。作有《李德裕见客图》等。
1盒1轴 纸本
提 要:《祀三公山碑》全称《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乾隆三十九年(1774)发现于河北元氏县。刻石年月残,无撰书人姓名,翁方纲考订为东汉元初四年(117)立,现位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南麓。碑文为篆书,十行,行十四至二十三字不等,由于行距相等而字距不等,字体大小穿插,产生了变化中的整齐之美;再加上碑文的漫漶与剥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采。此拓为棱伽山民顾大昌、张伯英旧藏并题跋,张伯英庚午年(1930)题跋称此拓得自端方。此本为乾隆间拓本,「熹」字完好不连石花。鉴定以「熹」字未损者为善本,然同类拓本亦存年代早晚之分,可从「熹」字下方石花大小辨别。此拍品当属「熹字未损本」中的早期拓本,经比对,其年代应早于国家图书馆藏柯昌泗本与香港中文大学北山利氏捐赠本。
藏家简介:
1.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少溥,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室名小来禽馆、远山楼,江苏铜山人。清光绪举人。历任北京政府陆军部秘书、将军府秘书、***秘书厅帮办、临时执政府秘书长等。擅书法,精金石碑帖之学。
2. 顾大昌(1815~约1884),原名镒,字子长,号芸台、鞟翁、棱伽山民,室名有万卷楼、惟德堂、铁石山房等,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师从刘彦冲学画,性喜老庄之学,好吟咏,精于书画古籍碑帖鉴赏。作有《李德裕见客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