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504
拍品名称:
江户 明治时代 竹雕访友图诗文香筒
拍品描述:
H36.9cm
来源:宋氏雅集收藏
台北宇珍2012年4月22日编号130
诗文:超拔层云至何姿 古来作物得争奇 骑经僊子如能到 亦合留题壮观碑 菘翁
印:君茂
款识:独幽居待友来 丙辰之春日于浪华京居 禅学道人珍贤□
香筒以天然竹茎剖制二片合成,呈长扁形筒身,筒身纤细修长,以檀木作边框,上留圆孔,与顶盖严密相合,为储盛线香之器。筒身一面浅浮雕深山访友为题,远景古树枝繁叶茂,穿岩而出;中景桥上二雅士对坐,逸兴悠然;前景亭台错落,台上雅士翘首以待,似迎远方友人,衬托出文人闲适高雅之生活意趣。留白处题:「独幽居待友来,丙辰之春日于浪华京居,禅学道人珍贤□」。其中「浪华」为日本大阪之古称,可知此诗乃禅学道人旅居大阪时所作,流露文士静观自适、以香待友高逸情怀。另面阴刻行书诗文,意境高远,既颂扬景物壮丽,又透出超然脱俗之仙韵,令人遐思无穷。全器布局精巧,构思缜密,恰如其分地表现景物层次,诗文与画面相得益彰,既富实用价值,亦具极高艺术观赏性,堪称文人雅器之精品。
日本香文化起源于佛教传入的飞鸟时代(592-710年)。至奈良时代(710-794年),随着佛教兴盛,香被用于供奉佛祖和净化仪式,并成为宫廷仪式的重要部分。至室町时代(1336-1573年),香文化达到巅峰,并发展出「香道」,结合艺术、哲学与禅意,更与茶道、花道并列为日本三大传统艺术。
江户末年至明治初年,适逢中国清三代盛世,随清廷对藏传佛教推崇,行香更加深入日常,尤以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及香案、香几成为典型文房雅设。而此时期日本汉文化兴盛,线香香道普遍盛行于朝廷贵族、封建领主及名流雅士间。因追求文人审美趣味而产生的「唐物」竹器也直接影响线香道具,如储盛线香的香筒、焚香用具的香瓶、盒香等皆越趋精致讲究。本品正是此风潮下的产物,制作考究,以竹为材,巧妙融入诗、书、画三绝,尽显文人雅趣,堪称赏玩与实用兼具之艺苑珍品。
A CARVED BAMBOO 'POEM' INCENSE-HOLDER
EDO/MEIJI PERIOD
PROVENANCE:
Property from The Song Collection
Yu Jen Taipei, 22 April 2012, lot 130
来源:宋氏雅集收藏
台北宇珍2012年4月22日编号130
诗文:超拔层云至何姿 古来作物得争奇 骑经僊子如能到 亦合留题壮观碑 菘翁
印:君茂
款识:独幽居待友来 丙辰之春日于浪华京居 禅学道人珍贤□
香筒以天然竹茎剖制二片合成,呈长扁形筒身,筒身纤细修长,以檀木作边框,上留圆孔,与顶盖严密相合,为储盛线香之器。筒身一面浅浮雕深山访友为题,远景古树枝繁叶茂,穿岩而出;中景桥上二雅士对坐,逸兴悠然;前景亭台错落,台上雅士翘首以待,似迎远方友人,衬托出文人闲适高雅之生活意趣。留白处题:「独幽居待友来,丙辰之春日于浪华京居,禅学道人珍贤□」。其中「浪华」为日本大阪之古称,可知此诗乃禅学道人旅居大阪时所作,流露文士静观自适、以香待友高逸情怀。另面阴刻行书诗文,意境高远,既颂扬景物壮丽,又透出超然脱俗之仙韵,令人遐思无穷。全器布局精巧,构思缜密,恰如其分地表现景物层次,诗文与画面相得益彰,既富实用价值,亦具极高艺术观赏性,堪称文人雅器之精品。
日本香文化起源于佛教传入的飞鸟时代(592-710年)。至奈良时代(710-794年),随着佛教兴盛,香被用于供奉佛祖和净化仪式,并成为宫廷仪式的重要部分。至室町时代(1336-1573年),香文化达到巅峰,并发展出「香道」,结合艺术、哲学与禅意,更与茶道、花道并列为日本三大传统艺术。
江户末年至明治初年,适逢中国清三代盛世,随清廷对藏传佛教推崇,行香更加深入日常,尤以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及香案、香几成为典型文房雅设。而此时期日本汉文化兴盛,线香香道普遍盛行于朝廷贵族、封建领主及名流雅士间。因追求文人审美趣味而产生的「唐物」竹器也直接影响线香道具,如储盛线香的香筒、焚香用具的香瓶、盒香等皆越趋精致讲究。本品正是此风潮下的产物,制作考究,以竹为材,巧妙融入诗、书、画三绝,尽显文人雅趣,堪称赏玩与实用兼具之艺苑珍品。
A CARVED BAMBOO 'POEM' INCENSE-HOLDER
EDO/MEIJI PERIOD
PROVENANCE:
Property from The Song Collection
Yu Jen Taipei, 22 April 2012, lot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