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6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白玉兽面纹螭龙耳盖瓶
作品估价:TWD 5,2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316
拍品名称:
清乾隆 白玉兽面纹螭龙耳盖瓶
拍品描述:
H27.5cm
来源: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展览:「清代玉雕美国巡回展」,美国加州宝尔博物馆,1997年9月7日至1998年3月1日
「清代玉雕美国巡回展」,德州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1998年4月3 日至1998年9月7日
出版:《清代玉雕之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172,图版105
盖瓶以整料白玉雕琢而成,质地坚实细密,色泽温雅,如脂若冰,沉蕴盎然。整器形制硕大,内膛掏空,分盖与瓶身,椭圆形子母口合唇组成,口外缘皆阴刻三线山形纹一周。盖面、瓶颈及腹部皆以压地隐起技法浮雕各式云雷纹。盖呈覆碗式,顶饰如意纹宝珠钮,其下满饰如意卷云纹。瓶平口,束颈、溜肩,扁圆腹,腹下渐收,下承椭圆形圈足。颈前后两面均饰斜角雷纹形兽面,两侧搭配三角雷纹;颈、肩两侧饰扁平片状云纹式螭龙耳;杏形腹壁以云雷纹起三层螭龙为主题纹饰,上饰相向双螭龙,龙身向左右伸展,纹饰古朴,变化有致。瓶腹中、下再以云气纹、卷云如意纹、勾云纹、波形雷纹及勾连雷纹分饰变形兽面纹,加强装饰效果,更添兽面之狞奇风韵,予人神秘庄严感。整器取法商周青铜器形制,然在造型及纹饰略作变化,融入新意与巧思,展现乾隆时期仿古崇尚之精神,充分体现精湛琢玉工艺。
乾隆时期以追求「返朴还淳」、讲究「形制古雅」为乐趣。此种仿古崇尚于琢玉工艺中极为盛行,宫廷中更用珍贵玉料大量仿造古代青铜礼器。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文件》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高宗特采「示稿内府玉人」之法,将内府收藏古器物绘制成图录《西清古鉴》交付玉工,作为新制玉器造型与纹饰之蓝本。列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玉双身蟠龙纹壶〉,及本件清乾隆〈白玉兽面纹螭龙耳盖瓶〉为例,造型皆充盈浓郁青铜器元素,双耳改为扁平片状之变形兽耳。其复刻原型可参阅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春秋早期〈芮公壶〉,及《钦定四库全书-西清古鉴》,周〈太公壶一〉。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玉材形状与大小之限制,造型及纹饰有所增减与变化,虽拟仿古代风格,然又巧妙融入新意,呈现出古意与新趣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展现乾隆时期玉雕艺术之非凡成就。
兽面纹,亦称饕餮纹,为中国传统装饰纹饰之一,盛行于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形态狰狞凶猛,是突显动物面部的抽象化图像。此类纹饰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玉器,无角、躯干和尾。战国末年《吕氏春秋》提及:「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据此,北宋时古器物图录遂将青铜器上凸出动物面部的纹饰,称之为「饕餮」。如宋代吕大临《考古图》记癸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自此流行饕餮纹一词。从本瓶纹饰的观点审视,拟仿自上古青铜彝器,烘托皇家气度与庄重威严之势,尽显宫廷工艺仿古美学。
此类大型仿古玉瓶佳作在市场上深受藏家青睐,相似之例可参见拍卖于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编号2135,清乾隆〈白玉洪福齐天双耳盖瓶〉,虽盖钮设计有所不同,然整体造型、纹饰皆与本品极为相似,或为同一样稿之作。其雕工皆精妙绝伦,充分展现乾隆时期玉雕工艺巅峰水平,不仅蕴含皇家格局,更承载千年玉文化的深厚底蕴。且本品曾出版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清代玉雕之美》,并至美国加州宝尔博物馆、德州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巡回展,传承有序,来源清晰,诚为难得皇家美器,精绝卓然。
AN EXCEPTIONAL AND ARCHAIC WHITE JADE 'BEAST-MASK' VASE AND COVER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private Asian collection
An important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
EXHIBITED
Jade: Ch'ing Dynasty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he Bowers Museum of Cultural Art, 7 September 1977-1 March 1998
Jade: Ch'ing Dynasty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he 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3 April 1998-7 September 1998
LITERATURE
Jade: Ch'ing Dynasty Treas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1997, p. 172, pl. 105
来源: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展览:「清代玉雕美国巡回展」,美国加州宝尔博物馆,1997年9月7日至1998年3月1日
「清代玉雕美国巡回展」,德州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1998年4月3 日至1998年9月7日
出版:《清代玉雕之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172,图版105
盖瓶以整料白玉雕琢而成,质地坚实细密,色泽温雅,如脂若冰,沉蕴盎然。整器形制硕大,内膛掏空,分盖与瓶身,椭圆形子母口合唇组成,口外缘皆阴刻三线山形纹一周。盖面、瓶颈及腹部皆以压地隐起技法浮雕各式云雷纹。盖呈覆碗式,顶饰如意纹宝珠钮,其下满饰如意卷云纹。瓶平口,束颈、溜肩,扁圆腹,腹下渐收,下承椭圆形圈足。颈前后两面均饰斜角雷纹形兽面,两侧搭配三角雷纹;颈、肩两侧饰扁平片状云纹式螭龙耳;杏形腹壁以云雷纹起三层螭龙为主题纹饰,上饰相向双螭龙,龙身向左右伸展,纹饰古朴,变化有致。瓶腹中、下再以云气纹、卷云如意纹、勾云纹、波形雷纹及勾连雷纹分饰变形兽面纹,加强装饰效果,更添兽面之狞奇风韵,予人神秘庄严感。整器取法商周青铜器形制,然在造型及纹饰略作变化,融入新意与巧思,展现乾隆时期仿古崇尚之精神,充分体现精湛琢玉工艺。
乾隆时期以追求「返朴还淳」、讲究「形制古雅」为乐趣。此种仿古崇尚于琢玉工艺中极为盛行,宫廷中更用珍贵玉料大量仿造古代青铜礼器。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文件》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高宗特采「示稿内府玉人」之法,将内府收藏古器物绘制成图录《西清古鉴》交付玉工,作为新制玉器造型与纹饰之蓝本。列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玉双身蟠龙纹壶〉,及本件清乾隆〈白玉兽面纹螭龙耳盖瓶〉为例,造型皆充盈浓郁青铜器元素,双耳改为扁平片状之变形兽耳。其复刻原型可参阅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春秋早期〈芮公壶〉,及《钦定四库全书-西清古鉴》,周〈太公壶一〉。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玉材形状与大小之限制,造型及纹饰有所增减与变化,虽拟仿古代风格,然又巧妙融入新意,呈现出古意与新趣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展现乾隆时期玉雕艺术之非凡成就。
兽面纹,亦称饕餮纹,为中国传统装饰纹饰之一,盛行于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形态狰狞凶猛,是突显动物面部的抽象化图像。此类纹饰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玉器,无角、躯干和尾。战国末年《吕氏春秋》提及:「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据此,北宋时古器物图录遂将青铜器上凸出动物面部的纹饰,称之为「饕餮」。如宋代吕大临《考古图》记癸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自此流行饕餮纹一词。从本瓶纹饰的观点审视,拟仿自上古青铜彝器,烘托皇家气度与庄重威严之势,尽显宫廷工艺仿古美学。
此类大型仿古玉瓶佳作在市场上深受藏家青睐,相似之例可参见拍卖于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编号2135,清乾隆〈白玉洪福齐天双耳盖瓶〉,虽盖钮设计有所不同,然整体造型、纹饰皆与本品极为相似,或为同一样稿之作。其雕工皆精妙绝伦,充分展现乾隆时期玉雕工艺巅峰水平,不仅蕴含皇家格局,更承载千年玉文化的深厚底蕴。且本品曾出版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清代玉雕之美》,并至美国加州宝尔博物馆、德州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巡回展,传承有序,来源清晰,诚为难得皇家美器,精绝卓然。
AN EXCEPTIONAL AND ARCHAIC WHITE JADE 'BEAST-MASK' VASE AND COVER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private Asian collection
An important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
EXHIBITED
Jade: Ch'ing Dynasty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he Bowers Museum of Cultural Art, 7 September 1977-1 March 1998
Jade: Ch'ing Dynasty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he 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3 April 1998-7 September 1998
LITERATURE
Jade: Ch'ing Dynasty Treas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1997, p. 172, pl.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