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5
上一件
下一件
十八世纪 黄玉九龙纹角形杯
作品估价:TWD 1,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315
拍品名称:
十八世纪 黄玉九龙纹角形杯
拍品描述:
H13.5cm
来源:香港苏富比2024年4月9日,编号3642
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黄玉质,致密莹泽,巧留红褐色玉皮,透出沉静内敛气韵。随形设计为角杯造型,杯体上敞下敛,口近似长方,前端微收拢,腹壁外侧向下内收,平底。外壁以去地浮雕技法雕琢通景式九云龙为主题,九龙翔舞于云纹间,姿态各异,一面四龙从四方迅速靠近火珠,表现诸龙共戏火珠场景;另面五龙从五方靠近闪电,或腾空而起,或注视闪电,在紧张气氛中蓄势待发,充满动感与力量,营造出壮丽磅礴的视觉效果。
综观九龙,刻划细致入微,虬躯矫健,威风凛然,双角向后,嘴角深大,唇口上翘,透出无尽威严与气吞山河之姿。龙身满饰鳞纹,背鳍排列紧密均匀,富丽而精致。颈后鬃毛飘逸,充满生命力,穿梭云海间,祥云迤逦,漫天飘飞,大有气夺千里之势,底部以阴线刻海涛纹向上翻卷,将画面推至辽远境界,赋予既雄伟又充满祥瑞气息之生动画面。
角杯为饮器之一,中国古已有之,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牛角杯。海旁人截牛角令平,以饮酒,亦古兕觥遗意。」然角杯的出现时间更为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制角杯,如河南禹县谷水河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庋藏新石器时代〈陶角形杯〉。此后多个历史时期均能见其踪迹,明晚期儒士汪道昆亦曾以一件用角料雕成荷叶形状的杯子撰铭:「挹甘露,注青莲;为君寿,寿万年。」用以斟酒祝寿,兼具实用与象征意涵。清代,玉制角形杯受乾隆皇帝关注,其将之称为「觥」,不仅为其赋诗,亦曾谕令宫廷造办处和地方制玉机构制作仿古玉角形杯。如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玉螭龙带盖觥〉,即为典型例证,与本品皆为装饰龙纹之玉角形杯,体现乾隆时期尚古、复古风尚。
仿古玉器的兴起,可溯至明代董其昌提倡收藏「古物」,所谓「先王之盛德在于礼乐;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居今之世,可与古人相见。」将「古物」定位为今人与前贤交往、学习之媒介,尤其是鉴赏古代象征礼乐的铜器、玉器,更可修养德行。清朝乾隆时期,文人雅士好古风气较前代有增无减,上至宫廷、下至文人士子,皆随帝王提倡制作仿古玉器,既是追求风雅、偏好古朴文雅的玉器品味表现,也是对文人慕古思想认同,更是追求「进德」、「精艺」、「与古人相见」之理想境界,体现出清代工艺美学与思想共臻高峰。
列举与本品同为仿古角杯造型佳品,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角形杯〉,二者纹饰繁而有序,通体浅浮雕海涛云龙纹,风格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清代仿古玉雕中的代表精作。而同以玉材雕制角杯造型拍场相似之例,可参见拍卖于纽约佳士得2011年9月15日,编号1018,清乾隆〈白玉仿犀角饕餮纹杯〉,其以饕餮纹为主题,古韵十足。细观本杯,制作工艺考究,纹饰布局详略得当,匠工巧思精湛,将山海气象与九龙腾跃融于方寸之中,呈现文人与士大夫以古雅精致为崇尚的审美追求,然又融合黄玉凝光含蓄特质,实为同类题材中之翘楚。
AN EXCEEDINGLY RARE YELLOW AND RUSSET JADE 'DRAGON' CUP
18TH CENTURY
PROVENANCE:
Sotheby's Hong Kong, 9 April 2024, lot 3642
An important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
来源:香港苏富比2024年4月9日,编号3642
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黄玉质,致密莹泽,巧留红褐色玉皮,透出沉静内敛气韵。随形设计为角杯造型,杯体上敞下敛,口近似长方,前端微收拢,腹壁外侧向下内收,平底。外壁以去地浮雕技法雕琢通景式九云龙为主题,九龙翔舞于云纹间,姿态各异,一面四龙从四方迅速靠近火珠,表现诸龙共戏火珠场景;另面五龙从五方靠近闪电,或腾空而起,或注视闪电,在紧张气氛中蓄势待发,充满动感与力量,营造出壮丽磅礴的视觉效果。
综观九龙,刻划细致入微,虬躯矫健,威风凛然,双角向后,嘴角深大,唇口上翘,透出无尽威严与气吞山河之姿。龙身满饰鳞纹,背鳍排列紧密均匀,富丽而精致。颈后鬃毛飘逸,充满生命力,穿梭云海间,祥云迤逦,漫天飘飞,大有气夺千里之势,底部以阴线刻海涛纹向上翻卷,将画面推至辽远境界,赋予既雄伟又充满祥瑞气息之生动画面。
角杯为饮器之一,中国古已有之,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牛角杯。海旁人截牛角令平,以饮酒,亦古兕觥遗意。」然角杯的出现时间更为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制角杯,如河南禹县谷水河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庋藏新石器时代〈陶角形杯〉。此后多个历史时期均能见其踪迹,明晚期儒士汪道昆亦曾以一件用角料雕成荷叶形状的杯子撰铭:「挹甘露,注青莲;为君寿,寿万年。」用以斟酒祝寿,兼具实用与象征意涵。清代,玉制角形杯受乾隆皇帝关注,其将之称为「觥」,不仅为其赋诗,亦曾谕令宫廷造办处和地方制玉机构制作仿古玉角形杯。如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玉螭龙带盖觥〉,即为典型例证,与本品皆为装饰龙纹之玉角形杯,体现乾隆时期尚古、复古风尚。
仿古玉器的兴起,可溯至明代董其昌提倡收藏「古物」,所谓「先王之盛德在于礼乐;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居今之世,可与古人相见。」将「古物」定位为今人与前贤交往、学习之媒介,尤其是鉴赏古代象征礼乐的铜器、玉器,更可修养德行。清朝乾隆时期,文人雅士好古风气较前代有增无减,上至宫廷、下至文人士子,皆随帝王提倡制作仿古玉器,既是追求风雅、偏好古朴文雅的玉器品味表现,也是对文人慕古思想认同,更是追求「进德」、「精艺」、「与古人相见」之理想境界,体现出清代工艺美学与思想共臻高峰。
列举与本品同为仿古角杯造型佳品,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角形杯〉,二者纹饰繁而有序,通体浅浮雕海涛云龙纹,风格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清代仿古玉雕中的代表精作。而同以玉材雕制角杯造型拍场相似之例,可参见拍卖于纽约佳士得2011年9月15日,编号1018,清乾隆〈白玉仿犀角饕餮纹杯〉,其以饕餮纹为主题,古韵十足。细观本杯,制作工艺考究,纹饰布局详略得当,匠工巧思精湛,将山海气象与九龙腾跃融于方寸之中,呈现文人与士大夫以古雅精致为崇尚的审美追求,然又融合黄玉凝光含蓄特质,实为同类题材中之翘楚。
AN EXCEEDINGLY RARE YELLOW AND RUSSET JADE 'DRAGON' CUP
18TH CENTURY
PROVENANCE:
Sotheby's Hong Kong, 9 April 2024, lot 3642
An important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