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3
上一件
下一件
十八世纪 白玉东方三圣佛钵
作品估价:TWD 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313
拍品名称:
十八世纪 白玉东方三圣佛钵
拍品描述:
H5.6cm
来源: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佛钵取整料上等和阗白玉琢制而成,质地莹透,纯净无瑕,温润如羊脂,宝光流转,熠熠生辉。圆口直壁,弧腹内敛。内壁光素,外壁等距浮雕药师佛与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构成药师净土之「药师三尊」,并称「东方三圣」。近足处一周仰莲瓣,底承圈足。三尊佛皆肉髻高隆,螺发细密,面丰润饱满,修眉长目,目光下敛,高鼻小嘴,耳垂及肩,神态沉静柔和。身型端正,着汉式衣装,广袖束腰,带披肩,衣纹层迭分明,自然流畅,双手平置于膝,掌心朝上,捧灵芝仙草,结全跏趺坐于莲台,彷若慈光普照,摄人心神。整体琢磨圆润,线条柔美规矩,纹饰充盈三维效果,巧妙融玉石温润之质与佛像肃穆之韵于一体,流露典雅超逸之风。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如来的琉璃光净土,以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所成,其国土庄严有如西方极乐世界。琉璃世界中,有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二位胁士,协助药师佛弘扬佛法,以示施药度尽苦难众生之意,合称「东方三圣」。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初唐壁画〈药师佛三尊〉,散发神圣与安详氛围,具体表现东方三圣在琉璃光净土之神圣形象,与西方净土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相呼应,展现佛教东西两大净土教义深厚内涵。
药师佛在琉璃光净土中,为甘露医王,以法药解救人天,脱出生老病死、悲忧苦恼。其菩萨身时,曾发过「十二大愿」,以解除众生现世苦痛,赐予安乐而令众有匮乏,并引导众生于菩萨道,使修行者不缺减戒,不堕恶趣,又名无上尊药师琉璃光王。根据康熙《龙藏经》第二部藏文药师经《广说圣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大乘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入深妙禅定之境,瞬时法界感应,药师七如来与诸大法眷同时降临世间。彼时,三千大千世界随之震动,天界栴檀香气弥漫虚空,降下无量花雨,光明熠耀,象征法喜充满。
此外,清高宗时期,乾隆帝御览宋代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绘《法界源流图》,原作融会汉、藏、南诏诸地佛教信仰,然乾隆帝以原画诸神祗错讹不伦,遂命章嘉国师为顾问,予以整理校订。于乾隆三十二年命宫廷画师丁观鹏依旧本精心摹绘〈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该图承袭原作构思,展现汉藏佛教融合之旨要,特别彰显东方药师净土与西方弥陀净土二大方便法门。当时正值清代疆域一统,经济繁荣,王朝全盛时期,此画之整理与重绘,契合乾隆帝推崇藏传佛教之政策,亦符合其以宗教维系政权、促进天下大同的统治理想。
由于乾隆皇帝对药师佛甚为崇信与推崇,清宫内府遂广制诸多与药师佛相关法物与文玩,以彰显佛法弘深(注一)。如乾隆九年于北京雍和宫药师殿供〈药师佛像〉(注二),法相端严,金身熠耀,显露皇家供佛之虔敬;此外,吉林省博物院庋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卷局部-药师琉璃光佛会〉,承袭宋代大理国张胜温原作意蕴,笔法细腻,色彩华丽,展现汉藏佛教融合之特色。此类佛教法器与艺术珍品,皆承载弘扬佛教教义之内涵,亦蕴含乾隆帝藉宗教教化天下、祈愿帝国绵延不绝、兴盛不衰深远寓意。细观之,本件十八世纪〈白玉东方三圣佛钵〉,选料上乘,「东方三圣」法相恬静,宛如将佛教的深邃智慧与宁静祥和刻划于玉石间,巧夺天工,传递出无声的灵性与神圣,殊为难得。
注一:《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油木作载:「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四日员外郎四德五德等来说太监厄勒里传旨⋯于本日将章嘉胡土克图拟得释迦牟尼佛一尊中、阿弥陀佛一尊左次、药师佛一尊右次、燃灯佛一尊右、弥勒佛一尊左持进,交太监厄勒里呈览。奉旨:将佛五尊着喇嘛画样呈览,准时,发往江西照样烧造。送到时将现供三大(士)菩萨三尊换下。钦此。」
注二: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正帝时期,雍和宫的中路和西路已作为藏传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于此。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将雍和宫中路和东路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并赐名「噶丹敬恰林」,为僧人学修藏医学之场所。殿内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南侧供药师佛像、北侧供无量寿佛像,并于殿内中央供药师佛立体坛城模型。殿外院落有东西配殿四座,分别为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
A RARE AND SUPERB WHITE JADE 'BHAISAJYAGURU BUDDHA' ALMS BOWL
18TH CENTURY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
来源: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佛钵取整料上等和阗白玉琢制而成,质地莹透,纯净无瑕,温润如羊脂,宝光流转,熠熠生辉。圆口直壁,弧腹内敛。内壁光素,外壁等距浮雕药师佛与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构成药师净土之「药师三尊」,并称「东方三圣」。近足处一周仰莲瓣,底承圈足。三尊佛皆肉髻高隆,螺发细密,面丰润饱满,修眉长目,目光下敛,高鼻小嘴,耳垂及肩,神态沉静柔和。身型端正,着汉式衣装,广袖束腰,带披肩,衣纹层迭分明,自然流畅,双手平置于膝,掌心朝上,捧灵芝仙草,结全跏趺坐于莲台,彷若慈光普照,摄人心神。整体琢磨圆润,线条柔美规矩,纹饰充盈三维效果,巧妙融玉石温润之质与佛像肃穆之韵于一体,流露典雅超逸之风。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如来的琉璃光净土,以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所成,其国土庄严有如西方极乐世界。琉璃世界中,有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二位胁士,协助药师佛弘扬佛法,以示施药度尽苦难众生之意,合称「东方三圣」。敦煌莫高窟第322窟初唐壁画〈药师佛三尊〉,散发神圣与安详氛围,具体表现东方三圣在琉璃光净土之神圣形象,与西方净土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相呼应,展现佛教东西两大净土教义深厚内涵。
药师佛在琉璃光净土中,为甘露医王,以法药解救人天,脱出生老病死、悲忧苦恼。其菩萨身时,曾发过「十二大愿」,以解除众生现世苦痛,赐予安乐而令众有匮乏,并引导众生于菩萨道,使修行者不缺减戒,不堕恶趣,又名无上尊药师琉璃光王。根据康熙《龙藏经》第二部藏文药师经《广说圣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大乘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入深妙禅定之境,瞬时法界感应,药师七如来与诸大法眷同时降临世间。彼时,三千大千世界随之震动,天界栴檀香气弥漫虚空,降下无量花雨,光明熠耀,象征法喜充满。
此外,清高宗时期,乾隆帝御览宋代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绘《法界源流图》,原作融会汉、藏、南诏诸地佛教信仰,然乾隆帝以原画诸神祗错讹不伦,遂命章嘉国师为顾问,予以整理校订。于乾隆三十二年命宫廷画师丁观鹏依旧本精心摹绘〈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该图承袭原作构思,展现汉藏佛教融合之旨要,特别彰显东方药师净土与西方弥陀净土二大方便法门。当时正值清代疆域一统,经济繁荣,王朝全盛时期,此画之整理与重绘,契合乾隆帝推崇藏传佛教之政策,亦符合其以宗教维系政权、促进天下大同的统治理想。
由于乾隆皇帝对药师佛甚为崇信与推崇,清宫内府遂广制诸多与药师佛相关法物与文玩,以彰显佛法弘深(注一)。如乾隆九年于北京雍和宫药师殿供〈药师佛像〉(注二),法相端严,金身熠耀,显露皇家供佛之虔敬;此外,吉林省博物院庋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卷局部-药师琉璃光佛会〉,承袭宋代大理国张胜温原作意蕴,笔法细腻,色彩华丽,展现汉藏佛教融合之特色。此类佛教法器与艺术珍品,皆承载弘扬佛教教义之内涵,亦蕴含乾隆帝藉宗教教化天下、祈愿帝国绵延不绝、兴盛不衰深远寓意。细观之,本件十八世纪〈白玉东方三圣佛钵〉,选料上乘,「东方三圣」法相恬静,宛如将佛教的深邃智慧与宁静祥和刻划于玉石间,巧夺天工,传递出无声的灵性与神圣,殊为难得。
注一:《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油木作载:「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四日员外郎四德五德等来说太监厄勒里传旨⋯于本日将章嘉胡土克图拟得释迦牟尼佛一尊中、阿弥陀佛一尊左次、药师佛一尊右次、燃灯佛一尊右、弥勒佛一尊左持进,交太监厄勒里呈览。奉旨:将佛五尊着喇嘛画样呈览,准时,发往江西照样烧造。送到时将现供三大(士)菩萨三尊换下。钦此。」
注二: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正帝时期,雍和宫的中路和西路已作为藏传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于此。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将雍和宫中路和东路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并赐名「噶丹敬恰林」,为僧人学修藏医学之场所。殿内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南侧供药师佛像、北侧供无量寿佛像,并于殿内中央供药师佛立体坛城模型。殿外院落有东西配殿四座,分别为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
A RARE AND SUPERB WHITE JADE 'BHAISAJYAGURU BUDDHA' ALMS BOWL
18TH CENTURY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private Hong Kong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