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20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静寄山庄图笔筒暨碧玉座
作品估价:TWD 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120
拍品名称:
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静寄山庄图笔筒暨碧玉座
拍品描述:
笔筒 D17cm H16.5cm 座 D18.5cm
「乾隆年制」款、座:「甲」款
来源:王北岳收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御制诗:御制诗 别业构田盘 润挹千峯翠 陵谷因天成 轩斋稍位置 境惟幽绝尘 心以静堪寄 披图似重历 悦此烟霞意
印 : 古香、太朴
本件笔筒传承有序,出自篆刻大师王北岳收藏。王氏为齐白石再传弟子,出身书香世家,1949年来台,曾任建国中学、第二女中等校教师及总统府参议,并于台湾师大、文化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任教。历任多项艺文职务,致力篆刻创作与文物收藏,对印谱、印石、印拓等珍品搜集更是倾心倾力,积极备至。1988年,篆刻名家曾绍杰辞世,其夫人将所藏名贵金石全数让藏予王北岳先生,北岳先生因资金不足,将部分自用贵重文房及字画转让友人及学生,本品即源于此。
此外,本品附有王北岳先生首席弟子,黄尝铭教授之题签。黄教授从事书法篆刻印钮创作已三十余年,国内外获奖无数,并致力于计算机印学数据库的建置计划。历任全国、全省各级美展评审委员、筹备委员及台湾省立美术馆审查典藏委员,为台湾首位在西泠印社举办书法篆刻展之艺术家,艺坛声誉卓越。
笔筒以整块白玉料雕琢而成,玉质细腻致密,温润莹洁,清淡高雅。圆筒状,直壁深腹,平底,足内凹,底部中央镌「乾隆年制」双行四字隶书款,工法精谨,古雅隽秀。器壁通景式构图,画面连贯流畅,画意样稿取自内府收藏之清代允禧〈盘山十六景册.静寄山庄〉(注一、注二)。该画现庋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于《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中记载,乃乾隆十年御览后有感而作,并亲题「御制诗」,诗中既颂慎郡王允禧才情与品格,亦寄托对静寄山意,造园精蕴之赞赏。方寸之中再现山林之趣,映衬乾隆皇帝对古代文人寄情山水之幽思神往。
器壁雕饰高山峻岭,峥嵘兀立,山势恣纵,砌成界墙,山间平坡迭石贯通,形成三面景致。一对仙鹿缓步于松林山石之中,姿态悠然。重峦之下,一羽仙鹤独立危岩,回首凝望祥云间振翅飞舞的同伴,彼此呼应,动静相宜,和谐天成。苍松挺拔伫立,顺着山径蜿蜒而上,一老者沿径缓行,右手握灵芝,长鬓垂发,长袍飘逸,袖袂似迎风轻拂,小童手持瑞果,步履轻快,紧随其后。山石巍峨耸立,山腰围栏内坐落一座重檐敞亭,亭旁松影婆娑,意境幽远,童子于乐台上击磬,闲适自得。下方山径间,一逸士回首遥望,童子双手捧灵芝仙草,轻步向前,流露出仙山游赏之自在愉悦。奇石峭列,留白处镌刻御制诗文,诗录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二)》,乾隆十年〈题慎郡王田盘山色图十六帧.静寄山庄〉。其意境与原画遥相呼应,诗、书、画巧妙交融,于玉器之上再现山水意趣,风神韵致,足可媲美绢本或纸本山水佳作。
综观整体,各景因山就势,布局精妙,别具匠心。逸士顺坡而行,童子随侍于后,举止从容,满溢文人雅趣。老松挺立,虬枝横空,气势苍劲磅礡,奇岩嶙峋,宛如幽谷深邃。祥鹿伫立回首,凝望傍石而生的灵芝瑞草,营造出祥和静逸、生机勃勃之景,暗喻盛世祥瑞之兆。然松、鹿、灵芝素为古人所崇「三瑞」,象征长寿与仁德,映衬出高雅与不凡气息。通景雕琢,山林气象浑然一体,幽致壮观,令观者彷佛身临其境,展现祥和太平盛世,极具匠心。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观瀑图笔筒〉,与本作同属乾隆以名家画意并题画诗之陈设玉器,皆展现「画意玉器」之独到品味。且本件白玉笔筒,下配碧玉座,色泽青翠碧绿,含深绿墨斑,沉稳浑厚,座面简洁雅致,底中央阴刻「甲」字,尤为珍贵。乾隆帝曾诗云:「内府铜、玉器,率以甲、乙别等第」、又谓:「内府古器列上等者,匣作皆刻甲字」,可见凡铭「甲」者,乃乾隆帝品评之甲级珍品,品第之最。
笔筒,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兼具艺术与实用价值,历代匠师精雕细琢,造就诸多珍品,蔚为文房雅器之翘楚,深受藏家青睐。拍场相似之例可参见拍卖于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编号1518,清乾隆〈白玉鹤鹿同春笔筒〉,与本品同属罕见大型笔筒,玉质温润,雕工精妙。然本品更配有「甲」字款碧玉座,制作等第更胜一筹,尤显尊贵不凡。
注一:静寄山庄,又名盘山行宫,为乾隆帝于乾隆九年(1744年)于天津市蓟县盘山东南麓兴建,为清朝继避暑山庄、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大皇家园林。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成后,确立内八景,分别为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众音松吹、镜圆常照、四面芙蓉、贞观遗踪。外八景则为盘山诸胜,合称「御题十六景」,后增六景。据清末傅增湘《静寄山庄歌有序》记载,山庄仿避暑山庄规制,垣周七里半,后略有扩建。因地近京城,有取代承德避暑山庄之势。乾隆皇帝前后驻跸二十八次,嘉庆亦曾七度巡幸,足见昔日繁华。
注二:允禧(1711-1758年),原名胤禧,字谦斋,号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康熙帝二十一子,雍正八年,封固山贝子,旋晋封为多罗贝勒。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高宗即位,封多罗慎郡王。《清史稿》载:「慎靖郡王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与郑板桥等人有往来。据统计,《石渠宝笈》收录允禧作品三十八件。
AN EXCEPTIONAL IMPERIALLY INSCRIBED WHITE JADE 'LANDSCAPE' BRUSHPOT WITH SPINACH-GREEN JADE STAND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PROVENANCE:
Wang Bei-Yue Collection
An impor tant private Asian collection
「乾隆年制」款、座:「甲」款
来源:王北岳收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御制诗:御制诗 别业构田盘 润挹千峯翠 陵谷因天成 轩斋稍位置 境惟幽绝尘 心以静堪寄 披图似重历 悦此烟霞意
印 : 古香、太朴
本件笔筒传承有序,出自篆刻大师王北岳收藏。王氏为齐白石再传弟子,出身书香世家,1949年来台,曾任建国中学、第二女中等校教师及总统府参议,并于台湾师大、文化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任教。历任多项艺文职务,致力篆刻创作与文物收藏,对印谱、印石、印拓等珍品搜集更是倾心倾力,积极备至。1988年,篆刻名家曾绍杰辞世,其夫人将所藏名贵金石全数让藏予王北岳先生,北岳先生因资金不足,将部分自用贵重文房及字画转让友人及学生,本品即源于此。
此外,本品附有王北岳先生首席弟子,黄尝铭教授之题签。黄教授从事书法篆刻印钮创作已三十余年,国内外获奖无数,并致力于计算机印学数据库的建置计划。历任全国、全省各级美展评审委员、筹备委员及台湾省立美术馆审查典藏委员,为台湾首位在西泠印社举办书法篆刻展之艺术家,艺坛声誉卓越。
笔筒以整块白玉料雕琢而成,玉质细腻致密,温润莹洁,清淡高雅。圆筒状,直壁深腹,平底,足内凹,底部中央镌「乾隆年制」双行四字隶书款,工法精谨,古雅隽秀。器壁通景式构图,画面连贯流畅,画意样稿取自内府收藏之清代允禧〈盘山十六景册.静寄山庄〉(注一、注二)。该画现庋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于《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中记载,乃乾隆十年御览后有感而作,并亲题「御制诗」,诗中既颂慎郡王允禧才情与品格,亦寄托对静寄山意,造园精蕴之赞赏。方寸之中再现山林之趣,映衬乾隆皇帝对古代文人寄情山水之幽思神往。
器壁雕饰高山峻岭,峥嵘兀立,山势恣纵,砌成界墙,山间平坡迭石贯通,形成三面景致。一对仙鹿缓步于松林山石之中,姿态悠然。重峦之下,一羽仙鹤独立危岩,回首凝望祥云间振翅飞舞的同伴,彼此呼应,动静相宜,和谐天成。苍松挺拔伫立,顺着山径蜿蜒而上,一老者沿径缓行,右手握灵芝,长鬓垂发,长袍飘逸,袖袂似迎风轻拂,小童手持瑞果,步履轻快,紧随其后。山石巍峨耸立,山腰围栏内坐落一座重檐敞亭,亭旁松影婆娑,意境幽远,童子于乐台上击磬,闲适自得。下方山径间,一逸士回首遥望,童子双手捧灵芝仙草,轻步向前,流露出仙山游赏之自在愉悦。奇石峭列,留白处镌刻御制诗文,诗录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二)》,乾隆十年〈题慎郡王田盘山色图十六帧.静寄山庄〉。其意境与原画遥相呼应,诗、书、画巧妙交融,于玉器之上再现山水意趣,风神韵致,足可媲美绢本或纸本山水佳作。
综观整体,各景因山就势,布局精妙,别具匠心。逸士顺坡而行,童子随侍于后,举止从容,满溢文人雅趣。老松挺立,虬枝横空,气势苍劲磅礡,奇岩嶙峋,宛如幽谷深邃。祥鹿伫立回首,凝望傍石而生的灵芝瑞草,营造出祥和静逸、生机勃勃之景,暗喻盛世祥瑞之兆。然松、鹿、灵芝素为古人所崇「三瑞」,象征长寿与仁德,映衬出高雅与不凡气息。通景雕琢,山林气象浑然一体,幽致壮观,令观者彷佛身临其境,展现祥和太平盛世,极具匠心。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观瀑图笔筒〉,与本作同属乾隆以名家画意并题画诗之陈设玉器,皆展现「画意玉器」之独到品味。且本件白玉笔筒,下配碧玉座,色泽青翠碧绿,含深绿墨斑,沉稳浑厚,座面简洁雅致,底中央阴刻「甲」字,尤为珍贵。乾隆帝曾诗云:「内府铜、玉器,率以甲、乙别等第」、又谓:「内府古器列上等者,匣作皆刻甲字」,可见凡铭「甲」者,乃乾隆帝品评之甲级珍品,品第之最。
笔筒,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兼具艺术与实用价值,历代匠师精雕细琢,造就诸多珍品,蔚为文房雅器之翘楚,深受藏家青睐。拍场相似之例可参见拍卖于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编号1518,清乾隆〈白玉鹤鹿同春笔筒〉,与本品同属罕见大型笔筒,玉质温润,雕工精妙。然本品更配有「甲」字款碧玉座,制作等第更胜一筹,尤显尊贵不凡。
注一:静寄山庄,又名盘山行宫,为乾隆帝于乾隆九年(1744年)于天津市蓟县盘山东南麓兴建,为清朝继避暑山庄、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大皇家园林。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成后,确立内八景,分别为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众音松吹、镜圆常照、四面芙蓉、贞观遗踪。外八景则为盘山诸胜,合称「御题十六景」,后增六景。据清末傅增湘《静寄山庄歌有序》记载,山庄仿避暑山庄规制,垣周七里半,后略有扩建。因地近京城,有取代承德避暑山庄之势。乾隆皇帝前后驻跸二十八次,嘉庆亦曾七度巡幸,足见昔日繁华。
注二:允禧(1711-1758年),原名胤禧,字谦斋,号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康熙帝二十一子,雍正八年,封固山贝子,旋晋封为多罗贝勒。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高宗即位,封多罗慎郡王。《清史稿》载:「慎靖郡王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与郑板桥等人有往来。据统计,《石渠宝笈》收录允禧作品三十八件。
AN EXCEPTIONAL IMPERIALLY INSCRIBED WHITE JADE 'LANDSCAPE' BRUSHPOT WITH SPINACH-GREEN JADE STAND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PROVENANCE:
Wang Bei-Yue Collection
An impor tant private Asian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