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16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白玉覆钵式菩提佛塔
作品估价:TWD 1,2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116
拍品名称:
清乾隆 白玉覆钵式菩提佛塔
拍品描述:
H25cm 佛 H5cm
「乾隆年制」款
款识: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丙辰秋月敬造
佛塔以整块白玉材分塔剎及塔身二段组合雕琢而成,质地细腻莹润,局部略带褐色沁,更添古雅神韵。塔呈覆钵式,塔剎为宫殿式建筑,每面镂刻拱门,层迭塔檐上顶如意宝珠,以聚功德,显现神威。相轮分十五层,层层向上形成缓和而优美轮廓,代表修行果位逐层圆满。塔身两侧镂雕椭圆塔耳,可系五色飘带。正面设佛龛,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释尊螺发规整,严顶宝珠,脸型饱满犹带修长,双耳垂肩,体态雍容,衣褶纹理流畅自然,展现布料柔软垂坠感。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结全跏趺坐,呈成道像,象征佛陀在人间觉悟、成道,表显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性本具,人人皆当成佛之思想。
塔身背后阴刻楷书《金刚经》第五品及「丙辰秋月敬造」,余处光素。下承方形束腰须弥座,底为覆莲瓣莲台座,花瓣厚实饱满,瓣尖挺拔,底足内阴刻「乾隆年制」单行四字篆书款,字体工整,展现虔诚与崇敬之心。佛龛、须弥座及莲座边沿阴刻回纹,增添佛塔灵气与装饰美感。整体造型庄严肃穆,为汉藏风格佛教龛塔之佳作,亦为如来八善逝塔之「菩提塔」造型(注),以纪念佛陀三十五岁时于菩提树下成就无上道境。
覆钵式塔源自古代印度,最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佛骨)、佛像、佛经等,亦称「佛塔」、「宝塔」、「喇嘛塔」、「佛舍利塔」。汉代以后,佛塔成为佛教供奉的重要象征之一,既丰富建筑之美学内涵,也拓展成信仰形式代表,礼敬佛塔即是对佛陀的敬仰。《法华经》:「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即使是童子以沙堆塔,亦能积累无量福德,若能以纯净信心恭敬礼拜并供养佛塔,定能获无边殊胜福德。
清代皇室对藏传佛教极为崇信,尤以乾隆皇帝最为突出,常邀边疆佛教高僧入京宣扬佛法,并下旨令造办处制作与藏传佛教题材相关之作。乾隆时期,宫中遍设佛殿,紫禁城内先后修建中正殿、雨花阁、宝相楼、吉云楼、梵华楼、佛日楼等三十多处藏传佛教殿堂,皇家御苑亦梵剎林立,佛风蔚然。在此背景下,各种材质与造型的佛龛、佛塔、佛阁与佛像繁盛一时,涵盖瓷胎、铜胎、银胎、木胎、珐琅、玉等不同种类。以位于宁寿宫区最东北端的「梵华楼」为例,楼中第三室陈设有无上阴体根本品,正中即供奉〈铜掐丝珐琅塔内供铜鎏金上东王佛〉,塔座上各立八个小塔,塔内各供空行母一尊,制作考究,装饰华丽,富有皇家瑰丽气息。然与常见的珐琅材质相比,本品以温润白玉为材,全器造型规整严谨,以圆雕、镂雕等技法雕琢佛龛与释迦牟尼佛,尊佛宝相祥和慈悲,表现出宫廷作特有的汉藏合璧风格,尤显珍稀殊胜,实属罕见之作。
瓷胎佛塔之例,则可参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粉彩瓷藏式塔形龛-内供铜度母像〉,以精致粉彩制作,塔形龛内供奉铜白度母像,无论工艺技巧或是宗教寓意,均展现佛教艺术独特风格。细观本件清乾隆〈白玉覆钵式菩提佛塔〉,展现汉藏艺术深度交融独特魅力,与此造型相似者极为罕见,列举同属藏传密宗「如来八塔」之一者为例,可参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铜镀金佛塔-尊胜塔〉,其象征佛陀为众生延寿三个月,因佛陀胜于死魔,故称「尊胜塔」,具深厚佛教意涵与艺术价值。
注:在印度佛教遗迹中,素有「八大圣地」之说,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众,所在八大处所,后人建立八大佛塔,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皈依处,供养恭敬,为成佛。此八处记载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分别为:「生处宝塔、成佛宝塔、度人宝塔、声名宝塔、神异宝塔、大乘宝塔、现疾宝塔、圆寂宝塔。」而于藏传密宗则称〈如来八塔〉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法轮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合塔、尊胜塔、涅盘塔。」
AN EXCEEDINGLY RARE WHITE JADE BUDDHA AND PAGODA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乾隆年制」款
款识: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丙辰秋月敬造
佛塔以整块白玉材分塔剎及塔身二段组合雕琢而成,质地细腻莹润,局部略带褐色沁,更添古雅神韵。塔呈覆钵式,塔剎为宫殿式建筑,每面镂刻拱门,层迭塔檐上顶如意宝珠,以聚功德,显现神威。相轮分十五层,层层向上形成缓和而优美轮廓,代表修行果位逐层圆满。塔身两侧镂雕椭圆塔耳,可系五色飘带。正面设佛龛,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释尊螺发规整,严顶宝珠,脸型饱满犹带修长,双耳垂肩,体态雍容,衣褶纹理流畅自然,展现布料柔软垂坠感。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结全跏趺坐,呈成道像,象征佛陀在人间觉悟、成道,表显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性本具,人人皆当成佛之思想。
塔身背后阴刻楷书《金刚经》第五品及「丙辰秋月敬造」,余处光素。下承方形束腰须弥座,底为覆莲瓣莲台座,花瓣厚实饱满,瓣尖挺拔,底足内阴刻「乾隆年制」单行四字篆书款,字体工整,展现虔诚与崇敬之心。佛龛、须弥座及莲座边沿阴刻回纹,增添佛塔灵气与装饰美感。整体造型庄严肃穆,为汉藏风格佛教龛塔之佳作,亦为如来八善逝塔之「菩提塔」造型(注),以纪念佛陀三十五岁时于菩提树下成就无上道境。
覆钵式塔源自古代印度,最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佛骨)、佛像、佛经等,亦称「佛塔」、「宝塔」、「喇嘛塔」、「佛舍利塔」。汉代以后,佛塔成为佛教供奉的重要象征之一,既丰富建筑之美学内涵,也拓展成信仰形式代表,礼敬佛塔即是对佛陀的敬仰。《法华经》:「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即使是童子以沙堆塔,亦能积累无量福德,若能以纯净信心恭敬礼拜并供养佛塔,定能获无边殊胜福德。
清代皇室对藏传佛教极为崇信,尤以乾隆皇帝最为突出,常邀边疆佛教高僧入京宣扬佛法,并下旨令造办处制作与藏传佛教题材相关之作。乾隆时期,宫中遍设佛殿,紫禁城内先后修建中正殿、雨花阁、宝相楼、吉云楼、梵华楼、佛日楼等三十多处藏传佛教殿堂,皇家御苑亦梵剎林立,佛风蔚然。在此背景下,各种材质与造型的佛龛、佛塔、佛阁与佛像繁盛一时,涵盖瓷胎、铜胎、银胎、木胎、珐琅、玉等不同种类。以位于宁寿宫区最东北端的「梵华楼」为例,楼中第三室陈设有无上阴体根本品,正中即供奉〈铜掐丝珐琅塔内供铜鎏金上东王佛〉,塔座上各立八个小塔,塔内各供空行母一尊,制作考究,装饰华丽,富有皇家瑰丽气息。然与常见的珐琅材质相比,本品以温润白玉为材,全器造型规整严谨,以圆雕、镂雕等技法雕琢佛龛与释迦牟尼佛,尊佛宝相祥和慈悲,表现出宫廷作特有的汉藏合璧风格,尤显珍稀殊胜,实属罕见之作。
瓷胎佛塔之例,则可参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粉彩瓷藏式塔形龛-内供铜度母像〉,以精致粉彩制作,塔形龛内供奉铜白度母像,无论工艺技巧或是宗教寓意,均展现佛教艺术独特风格。细观本件清乾隆〈白玉覆钵式菩提佛塔〉,展现汉藏艺术深度交融独特魅力,与此造型相似者极为罕见,列举同属藏传密宗「如来八塔」之一者为例,可参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铜镀金佛塔-尊胜塔〉,其象征佛陀为众生延寿三个月,因佛陀胜于死魔,故称「尊胜塔」,具深厚佛教意涵与艺术价值。
注:在印度佛教遗迹中,素有「八大圣地」之说,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众,所在八大处所,后人建立八大佛塔,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皈依处,供养恭敬,为成佛。此八处记载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分别为:「生处宝塔、成佛宝塔、度人宝塔、声名宝塔、神异宝塔、大乘宝塔、现疾宝塔、圆寂宝塔。」而于藏传密宗则称〈如来八塔〉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法轮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合塔、尊胜塔、涅盘塔。」
AN EXCEEDINGLY RARE WHITE JADE BUDDHA AND PAGODA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