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14
上一件
下一件
十八世纪 青白玉碗一对
作品估价:TWD 9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8%
图录号:
114
拍品名称:
十八世纪 青白玉碗一对
拍品描述:
D16.8cm
来源:香港佳士得1989年9月27日编号296
碗取上等和阗青白玉整料琢制,质地莹透,微泛青色,宝光含蓄。口微侈,弧形深壁,平整光滑,浅圈足。通体光素无纹,琢磨圆润精到,抛光细腻,线条柔美规矩,遵循「良材不雕」原则,以示大器不琢,玉乃山川精英之韵。整器秀雅高洁,精光内蕴,增添尊贵气韵。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碗〉,其造型、尺寸及技法与本对玉碗极为相似,可资参考。其碗壁皆磨制精到,里外弧度圆润优美,显露玉材天然丽质,从形制和韵味判断,极可能为宫廷赐茶大典的礼仪用碗之一。
乾隆时期勘定回疆,和阗玉料源源不断贡入内廷,促进玉雕工艺繁荣盛世。此时期涌现大量精美绝伦玉雕作品,尤以宫廷陈设用玉为最。容器类如碗、盘、杯、花插、笔筒等,需取大料剖成,而非随形就料,展现极高工艺水平。尤其御殿赐茶时,例用以玉碗为宜,如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刻诗碗〉,其刻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作〈咏玉盌〉诗曰:「昆冈孕瑞产精瑜,岁以为常贡外区。作器真看凝素液,宜人惟是发华腴。抚辰用惕民犹水,取象宛呈震仰盂。大白从来凛戒旨,赐茶广殿乃时须。」诗中明确表示此类玉碗是御殿庆贺时,赐茶大典礼仪中所用之奶茶碗。再比对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碗〉、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刻诗碗〉及本对十八世纪〈青白玉碗〉,尺寸基本符合清代宫廷茶碗标准,器形和琢制工艺皆承一脉,当为清宫高规格赐器,弥足珍贵。
乾隆对玉碗钟爱甚笃,并对素面工尤为赏识,认为符合道家「清静无为」哲理,亦体现儒家「素位而行」、「谦言以德」等道德准则,因此其数量远超其他器皿。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记载:「催长四德、五德,笔帖式富呢呀汉将挑得广储司银库玉二十三块,重一千二百五十三斤八两,造办处库贮玉二块,重八十四斤,足做盌四十二件,碟子十二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准发往苏州织造萨载处照样成做送来,钦此。」,可见大量玉料贡入内廷,主要用于制作玉碗与玉碟,显示乾隆对玉器的极高需求及巧工之重视。
玉器的大量制作,必须仰赖工艺上的支撑,因此工具的革新与生产效率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旋床便是此时期的重要发明,清宫中大量玉碗正是依靠旋床技术精制而成。如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初十日谕旨如意馆:「新到镞玉匠平七、朱云章二人,现镞做一件活计,着分为二处,各镞做活计一件,打砂子,配家匠帮做,再沈耀祥、李均章并家内小匠役俱着学镞做活计钦此。」,及同年九月二十七日记载:「太监鄂勒里传乾隆皇帝谕旨:「启祥宫学镞玉匠已会,着平七回南。」由此推测,来自苏州的镞玉匠平七被召,至造办处教授关键的镞玉技术,显露当时清宫不断精进工匠技艺,使玉器制作达到最佳水平,体现工艺与文化的极致融合。
本对玉碗形制周正,玉质润泽匀净,无畏瑕疵,大雅尽展,风格内敛高雅。拍场相似之例为数极少,可参见拍卖于巴黎苏富比2016年6月23日,编号70,清十八世纪〈白玉碗〉,其质朴清雅之美,返璞归真之韵与本品如出一辙,在在显露非凡与珍贵。
A RARE PAIR OF PALE CELADON JADE BOWLS
18TH CENTURY
PROVENANCE:
Christie's Hong Kong, 27 September 1989, lot 296
来源:香港佳士得1989年9月27日编号296
碗取上等和阗青白玉整料琢制,质地莹透,微泛青色,宝光含蓄。口微侈,弧形深壁,平整光滑,浅圈足。通体光素无纹,琢磨圆润精到,抛光细腻,线条柔美规矩,遵循「良材不雕」原则,以示大器不琢,玉乃山川精英之韵。整器秀雅高洁,精光内蕴,增添尊贵气韵。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碗〉,其造型、尺寸及技法与本对玉碗极为相似,可资参考。其碗壁皆磨制精到,里外弧度圆润优美,显露玉材天然丽质,从形制和韵味判断,极可能为宫廷赐茶大典的礼仪用碗之一。
乾隆时期勘定回疆,和阗玉料源源不断贡入内廷,促进玉雕工艺繁荣盛世。此时期涌现大量精美绝伦玉雕作品,尤以宫廷陈设用玉为最。容器类如碗、盘、杯、花插、笔筒等,需取大料剖成,而非随形就料,展现极高工艺水平。尤其御殿赐茶时,例用以玉碗为宜,如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刻诗碗〉,其刻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作〈咏玉盌〉诗曰:「昆冈孕瑞产精瑜,岁以为常贡外区。作器真看凝素液,宜人惟是发华腴。抚辰用惕民犹水,取象宛呈震仰盂。大白从来凛戒旨,赐茶广殿乃时须。」诗中明确表示此类玉碗是御殿庆贺时,赐茶大典礼仪中所用之奶茶碗。再比对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碗〉、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玉刻诗碗〉及本对十八世纪〈青白玉碗〉,尺寸基本符合清代宫廷茶碗标准,器形和琢制工艺皆承一脉,当为清宫高规格赐器,弥足珍贵。
乾隆对玉碗钟爱甚笃,并对素面工尤为赏识,认为符合道家「清静无为」哲理,亦体现儒家「素位而行」、「谦言以德」等道德准则,因此其数量远超其他器皿。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记载:「催长四德、五德,笔帖式富呢呀汉将挑得广储司银库玉二十三块,重一千二百五十三斤八两,造办处库贮玉二块,重八十四斤,足做盌四十二件,碟子十二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准发往苏州织造萨载处照样成做送来,钦此。」,可见大量玉料贡入内廷,主要用于制作玉碗与玉碟,显示乾隆对玉器的极高需求及巧工之重视。
玉器的大量制作,必须仰赖工艺上的支撑,因此工具的革新与生产效率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旋床便是此时期的重要发明,清宫中大量玉碗正是依靠旋床技术精制而成。如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初十日谕旨如意馆:「新到镞玉匠平七、朱云章二人,现镞做一件活计,着分为二处,各镞做活计一件,打砂子,配家匠帮做,再沈耀祥、李均章并家内小匠役俱着学镞做活计钦此。」,及同年九月二十七日记载:「太监鄂勒里传乾隆皇帝谕旨:「启祥宫学镞玉匠已会,着平七回南。」由此推测,来自苏州的镞玉匠平七被召,至造办处教授关键的镞玉技术,显露当时清宫不断精进工匠技艺,使玉器制作达到最佳水平,体现工艺与文化的极致融合。
本对玉碗形制周正,玉质润泽匀净,无畏瑕疵,大雅尽展,风格内敛高雅。拍场相似之例为数极少,可参见拍卖于巴黎苏富比2016年6月23日,编号70,清十八世纪〈白玉碗〉,其质朴清雅之美,返璞归真之韵与本品如出一辙,在在显露非凡与珍贵。
A RARE PAIR OF PALE CELADON JADE BOWLS
18TH CENTURY
PROVENANCE:
Christie's Hong Kong, 27 September 1989, lot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