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5017
拍品名称:
唐代 白玉鏤雕雲龍紋佩
尺 寸:
D 8.2cm
拍品描述:
白玉質,色潤潔如乳,幾無節理。少沁,僅衍零星褐絲於緣。包漿柔淨若朝露,隨表面褶皺流淌。形制屬單層鏤空佩飾,扁平近圓,二面施對稱紋飾:主體為一龍,尾蜿蜒不見末,體粗蜷似虧月,四肢或踏霧、或張舞,梢開三爪。頸部以上如蛇,回首張牙,氣魄非常。通體覆鱗,背生焰脊,首部刻畫細膩,鉤齒、厚唇、翹吻、炬目、奇角皆顯而易見。龍旁附如意形雲紋,填補龍紋未及處,令器形成寰。質地皙麗少染,雕工規整精到,初視若明清玉雕,實則別有洞天。
此種肢體壯實,頭部似蛇,五官威勁且極富動態感的龍紋是隋、唐及五代十國的藝術特徵之一,而其中的玉器又多出自唐時。在國強民富的背景下,唐代的服制得到長足發展,包括《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和唐‧杜佑《通典‧禮制》等文獻皆有詳細記錄,而佩飾也因此成為彼時最為發達的玉器器類。儘管紋飾主流屬動植物和外來題材,龍紋仍於唐代玉器之中據有一方;且由於尚未受皇家壟斷,唐代之龍並不著重於威嚴性,而是強調氣宇軒昂的力量[1],並多呈現與此器相似之風貌(圖一),是與後代造型的根本性差異。
按唐代的龍紋玉器遺存並不多見,且大多屬傳世品,少有考古發掘例。其中同作單層鏤雕配飾者,可見北京故宮藏〈白玉龍形飾〉(參閱1):該玉之布局與此器極為相仿,惟有方、圓之異;吳越國康陵M25:145埋藏於後晉天福四年(940年),仍存唐風,而尤能看出同於此器的龍形精魄。此外,宋、元、明、清的同形仍可見唐代遺痕,可知唐代玉器確對後世起深遠影響[2],其藝術與歷史價值固然不菲。
註腳
[1]陸建芳主編,劉雲輝、韓建武著:《中國玉器通史·隋唐五代卷》(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頁72。
[2]楊伯達:〈隋·唐—明代玉器敘略(581-1644年)〉,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三冊(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頁840-841。
[3]a.唐:雲龍紋玉環(d. 9.6 cm)。出土地點不詳,上海博物館藏。b.唐:RING WITH DRAGON AND FLAMING PEARL(w. 9.4 cm)。Arthur M. Sackler舊藏,華盛頓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藏。c.天津博物館:《天津博物館藏玉》(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131-132。
英文名称: WHITE JADE PENDANT WITH CLOUD AMONG DRAGON PATTERN
英文年代: Tang Dynasty
此種肢體壯實,頭部似蛇,五官威勁且極富動態感的龍紋是隋、唐及五代十國的藝術特徵之一,而其中的玉器又多出自唐時。在國強民富的背景下,唐代的服制得到長足發展,包括《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和唐‧杜佑《通典‧禮制》等文獻皆有詳細記錄,而佩飾也因此成為彼時最為發達的玉器器類。儘管紋飾主流屬動植物和外來題材,龍紋仍於唐代玉器之中據有一方;且由於尚未受皇家壟斷,唐代之龍並不著重於威嚴性,而是強調氣宇軒昂的力量[1],並多呈現與此器相似之風貌(圖一),是與後代造型的根本性差異。
按唐代的龍紋玉器遺存並不多見,且大多屬傳世品,少有考古發掘例。其中同作單層鏤雕配飾者,可見北京故宮藏〈白玉龍形飾〉(參閱1):該玉之布局與此器極為相仿,惟有方、圓之異;吳越國康陵M25:145埋藏於後晉天福四年(940年),仍存唐風,而尤能看出同於此器的龍形精魄。此外,宋、元、明、清的同形仍可見唐代遺痕,可知唐代玉器確對後世起深遠影響[2],其藝術與歷史價值固然不菲。
註腳
[1]陸建芳主編,劉雲輝、韓建武著:《中國玉器通史·隋唐五代卷》(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頁72。
[2]楊伯達:〈隋·唐—明代玉器敘略(581-1644年)〉,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三冊(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頁840-841。
[3]a.唐:雲龍紋玉環(d. 9.6 cm)。出土地點不詳,上海博物館藏。b.唐:RING WITH DRAGON AND FLAMING PEARL(w. 9.4 cm)。Arthur M. Sackler舊藏,華盛頓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藏。c.天津博物館:《天津博物館藏玉》(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131-132。
英文名称: WHITE JADE PENDANT WITH CLOUD AMONG DRAGON PATTERN
英文年代: Ta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