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5015
拍品名称:
漢代 玉臥羊
尺 寸:
4.8×10.8×8.6cm
拍品描述:
玉質臥羊,全器完覆灰沁,濃、淡相浸,節理縱橫,已難睹其原澤;而包漿未沒於沁色,薄柔潤麗,貌若珠光。羊形方首碩身,頭部略仰,四肢壓摺,後足反收。及近端詳,其拱眉巨目,浮鼻抿嘴,神色敦厚。勾角粗厚,頂分節,末翹梢,貼於頸側,根接大耳。脖、肩隱縮,拱背寬臀,小尾掛於後央。驅體各緣可觀其肌肉線條,腿部尤為堅韌,四足則顯精幹,鬃毛、分蹄皆以陰刻表之。臥姿篤實,蘊嵩山曠野之勁,氣宇不與一般圓雕動物相類。
圓雕獸形玉器是漢代以來中國玉文化的常客,不僅遍布於各時空,也是最受藏家青睞的器形之一。就羊來說,「玉羊」一詞於典籍中可專指一種瑞獸,即《太平御覽》引《易緯是類謀》曰「太山失金雞,西岳亡玉羊」,又引鄭玄《注》曰「金雞、玉羊,二嶽之精」;加上梁.蕭統〈七契〉又說「太平之瑞寶鼎,樂協之應玉羊」,可知玉羊乃是一種帶有吉兆的山神。又漢人將羊視為祥瑞的明確例子也存在考古發掘中:江蘇邳縣青龍山繆宇墓即有一塊左上角題「福德羊」三字、且與麒麟並列的立羊畫像石(圖一),可知在文獻、器物的雙重佐證下,今見的一眾兩漢羊形藝術恐或多或少都寄蘊著正向的文化意義,而非只是單純的造型創作。
除上述觀念,中國玉羊的雕塑藝術也同樣奠定於漢代。具體來說,當時的玉羊型態已顯現出標準化趨向,其中一系便是作大角羊抬首、縮頸、臥身、折足貌——如此外觀不僅延續至明、清甚至現代玉器,或許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後逐漸定形的臥馬、臥鹿及臥駱駝等獸,是玉器研究中仍待發揮的課題。
考量此器神態樸實自然,刀工簡繁得當,多能施於要點,且不失寫實之旨;佐以其體積與沁斑推斷,較可能屬兩漢時期之陳設器。綜觀現存的漢代羊形雕塑,除玉質外尚有綠松石、煤精石等媒介,功能包含佩飾、硯滴與陳設器,並有相當數量屬於傳世品。此處可舉北京故宮的同形器二件(參閱1、2)和天津博物館之一件(參閱3)藏品為此器之參照。另外,被視為甘、青玉器代表之一的〈青白玉臥羊〉(參閱4)儘管被歸入前涼時期,仍有多處細節相類於此器,可呈為早期玉羊的典型例證。
註腳
南京博物院、邳縣文化館:〈東漢彭城相繆宇墓〉,《文物》1984年第8期,頁27。
英文名称: JADE LYING RAM
英文年代: Han Dynasty
圓雕獸形玉器是漢代以來中國玉文化的常客,不僅遍布於各時空,也是最受藏家青睞的器形之一。就羊來說,「玉羊」一詞於典籍中可專指一種瑞獸,即《太平御覽》引《易緯是類謀》曰「太山失金雞,西岳亡玉羊」,又引鄭玄《注》曰「金雞、玉羊,二嶽之精」;加上梁.蕭統〈七契〉又說「太平之瑞寶鼎,樂協之應玉羊」,可知玉羊乃是一種帶有吉兆的山神。又漢人將羊視為祥瑞的明確例子也存在考古發掘中:江蘇邳縣青龍山繆宇墓即有一塊左上角題「福德羊」三字、且與麒麟並列的立羊畫像石(圖一),可知在文獻、器物的雙重佐證下,今見的一眾兩漢羊形藝術恐或多或少都寄蘊著正向的文化意義,而非只是單純的造型創作。
除上述觀念,中國玉羊的雕塑藝術也同樣奠定於漢代。具體來說,當時的玉羊型態已顯現出標準化趨向,其中一系便是作大角羊抬首、縮頸、臥身、折足貌——如此外觀不僅延續至明、清甚至現代玉器,或許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後逐漸定形的臥馬、臥鹿及臥駱駝等獸,是玉器研究中仍待發揮的課題。
考量此器神態樸實自然,刀工簡繁得當,多能施於要點,且不失寫實之旨;佐以其體積與沁斑推斷,較可能屬兩漢時期之陳設器。綜觀現存的漢代羊形雕塑,除玉質外尚有綠松石、煤精石等媒介,功能包含佩飾、硯滴與陳設器,並有相當數量屬於傳世品。此處可舉北京故宮的同形器二件(參閱1、2)和天津博物館之一件(參閱3)藏品為此器之參照。另外,被視為甘、青玉器代表之一的〈青白玉臥羊〉(參閱4)儘管被歸入前涼時期,仍有多處細節相類於此器,可呈為早期玉羊的典型例證。
註腳
南京博物院、邳縣文化館:〈東漢彭城相繆宇墓〉,《文物》1984年第8期,頁27。
英文名称: JADE LYING RAM
英文年代: Han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