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5013
拍品名称:
春秋晚期 白玉龍紋勒
尺 寸:
D 2cm、H 3.9cm
拍品描述:
玉勒又稱玉勒子、玉管,是指尺寸和口徑皆較小的管狀玉器,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兩周時期,玉勒成為常見的組玉佩構件之一,廣泛存在於各諸國的男、女性貴族墓葬中;惟考古發掘中排列保存完好者有限,民間藏玉中更幾無成組者,故今見之玉勒多屬獨立。與西周時期至春秋早、中期盛行的多璜組玉佩不同[1],春秋晚期以降的組玉佩多使用如此器之粗短形雕飾玉勒,而非以往的細長素面或陰刻器,並搭配璧、璜、玉龍佩以至特殊飾件供人衣裝;又彼時的玉勒除直筒形外,尚有錐形、多邊形、扁圓形等類,紋飾則主谷紋、雲紋、勾連谷紋、蟠虺紋及龍紋,可與組玉佩中的其他構件相符相應。洛陽中州路M2717、魯國故城乙組墓M58 和疑似金村大墓出土之例(圖一)都是包含玉勒的著名組玉佩,也是先秦佩飾用法的直接證據。
以此器言,其形遠錐近管,高約徑之半,質地青黃,半面染膏白沁面,猶漆之潑濺,且間雜褐絲。上、下緣留邊,壁面浮雕折角蟠虺紋,又藏龍首於其中,細瞧可見其眼、吻及構成其軀之絞絲。這種藏龍於虺的形制較為珍稀,可見台北故宮藏〈龍紋管〉(參閱)。
註腳
[1]a.張睿祥等:〈兩周組玉佩形制的嬗變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15年第5期,頁77-82。b.張睿祥等:〈周代組玉佩形制嬗變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15年第5期(總第183期),頁64-70。
[2]a.張睿祥等:〈兩周組玉佩形制的嬗變及相關問題〉,頁80。b.戰國中期:組玉佩(various sizes)。古方主編:《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199。c.戰國:PENDANTS, BEADS, AND GOLD CHAIN(h. 42 cm)。傳為河南洛陽金村大墓出土,華盛頓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英文名称: WHITE JADE TUBULAR BEAD WITH DRAGON MOTIF, LE
英文年代: Late Autumn and Spring Period
以此器言,其形遠錐近管,高約徑之半,質地青黃,半面染膏白沁面,猶漆之潑濺,且間雜褐絲。上、下緣留邊,壁面浮雕折角蟠虺紋,又藏龍首於其中,細瞧可見其眼、吻及構成其軀之絞絲。這種藏龍於虺的形制較為珍稀,可見台北故宮藏〈龍紋管〉(參閱)。
註腳
[1]a.張睿祥等:〈兩周組玉佩形制的嬗變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15年第5期,頁77-82。b.張睿祥等:〈周代組玉佩形制嬗變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15年第5期(總第183期),頁64-70。
[2]a.張睿祥等:〈兩周組玉佩形制的嬗變及相關問題〉,頁80。b.戰國中期:組玉佩(various sizes)。古方主編:《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199。c.戰國:PENDANTS, BEADS, AND GOLD CHAIN(h. 42 cm)。傳為河南洛陽金村大墓出土,華盛頓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英文名称: WHITE JADE TUBULAR BEAD WITH DRAGON MOTIF, LE
英文年代: Late Autumn and Spring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