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5012
拍品名称:
商以前 玉五孔刀
尺 寸:
48.9×11.6×0.6cm
拍品描述:
墨玉質,成色黧邃,節理有序,綠、黑相次。雙面三緣染膏狀白沁,若濃漿侵於墨湯,亦似油畫之漸層過渡,包漿隨表面晶體起伏閃爍如星屑。器形巨大,扁平厚實,為一等腰梯形刀。長邊削刃,二端略曲,刃面殘若干砍伐痕跡,應曾附諸實用。短邊後部開五穿孔,直徑皆同而位置對稱。形制古樸,加工勻整,顯具史前奇氣,於大型玉器中尤甚難得。
此類多孔大型玉刀異於圭、璋、鉞、戈、錛一類玉兵禮器,文獻既未載,發現數量還相當有限。根據黃含笑女士統計,二十世紀以前錄有玉刀的發掘資料不過二十六篇,而多屬於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及薛家崗文化[1];其中屬於多孔玉刀者更是少見。按多孔玉刀現蹤於黃河流域各區,長度大都在三十公分左右或以上,多數呈素面四邊形,穿孔皆位於刃部對側,依地區尚有零星帶游離穿孔、紋飾和稜扉之例,至商代仍有所見,最遠傳至十二橋文化。多孔玉刀的功能目前尚不明瞭,尺寸、使用痕跡、裝飾、打孔情形,以至埋藏情況皆是歷來學者著眼之處,其中值得一提之例為神木新華祭祀坑,包含多件多孔玉刀在內的各種玉器被依照某種順序插入坑內(圖一),是其作為禮器的最直接證據。除此之外,多孔玉刀於多數遺址中皆充當陪葬器物,甚至與其他玉器、銅器組合,應可表現其持有者之身分地位[2]。
考現存各文化之多孔玉刀,其演變情形大致是由形廓不規則至規整對稱、尺寸先逐漸增大後歸於輕便。與此器尤甚相同者屬二里頭文化出土的數件遺存:該些多孔玉刀皆呈高度對稱的長等腰梯形,且相較往後商文化之例顯為巨大,乃其他地區少見。72YLIIIKM1:1即是與此器同屬素面、未開刃面且長逾半公尺者;75YLVIIKM7:3(參閱1)則是二里頭遺址代表器物之一,雖具紋飾和扉牙,其玉色與受沁實極為接近此器,尤可留意。其餘相近者之例可參甘肅地區,如古浪峽口出土〈玉刀〉,以及慶陽什社之徵集品〈三孔玉刀〉。此器體型碩古,保存極佳,乃無比難得之上古玉兵禮器。
註腳
[1]黃含笑:〈史前玉刀演變簡析〉,《文物鑑定與鑒賞》第216期(2018年2月),頁89。
[2]馮世昌:〈二里頭遺址墓葬出土玉刀探析〉,《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11期(2023年11月),頁5-7。
[3]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神木新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彩版4。
英文名称: FIVE-HOLED JADE BLADE
英文年代: Before Shang Dynasty
此類多孔大型玉刀異於圭、璋、鉞、戈、錛一類玉兵禮器,文獻既未載,發現數量還相當有限。根據黃含笑女士統計,二十世紀以前錄有玉刀的發掘資料不過二十六篇,而多屬於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及薛家崗文化[1];其中屬於多孔玉刀者更是少見。按多孔玉刀現蹤於黃河流域各區,長度大都在三十公分左右或以上,多數呈素面四邊形,穿孔皆位於刃部對側,依地區尚有零星帶游離穿孔、紋飾和稜扉之例,至商代仍有所見,最遠傳至十二橋文化。多孔玉刀的功能目前尚不明瞭,尺寸、使用痕跡、裝飾、打孔情形,以至埋藏情況皆是歷來學者著眼之處,其中值得一提之例為神木新華祭祀坑,包含多件多孔玉刀在內的各種玉器被依照某種順序插入坑內(圖一),是其作為禮器的最直接證據。除此之外,多孔玉刀於多數遺址中皆充當陪葬器物,甚至與其他玉器、銅器組合,應可表現其持有者之身分地位[2]。
考現存各文化之多孔玉刀,其演變情形大致是由形廓不規則至規整對稱、尺寸先逐漸增大後歸於輕便。與此器尤甚相同者屬二里頭文化出土的數件遺存:該些多孔玉刀皆呈高度對稱的長等腰梯形,且相較往後商文化之例顯為巨大,乃其他地區少見。72YLIIIKM1:1即是與此器同屬素面、未開刃面且長逾半公尺者;75YLVIIKM7:3(參閱1)則是二里頭遺址代表器物之一,雖具紋飾和扉牙,其玉色與受沁實極為接近此器,尤可留意。其餘相近者之例可參甘肅地區,如古浪峽口出土〈玉刀〉,以及慶陽什社之徵集品〈三孔玉刀〉。此器體型碩古,保存極佳,乃無比難得之上古玉兵禮器。
註腳
[1]黃含笑:〈史前玉刀演變簡析〉,《文物鑑定與鑒賞》第216期(2018年2月),頁89。
[2]馮世昌:〈二里頭遺址墓葬出土玉刀探析〉,《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11期(2023年11月),頁5-7。
[3]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神木新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彩版4。
英文名称: FIVE-HOLED JADE BLADE
英文年代: Before Sha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