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5009
拍品名称:
良渚文化 玉梳背
尺 寸:
9.1×4.1cm
拍品描述:
青玉質,玉澤濃蘊,青、翠相浸。全器廣染膏脂白沁,深及孔隙,節理天成,古袤油然。形制乃標準良渚文化梳背器,通體扁平,廓呈梯形,各邊平直。上部中央開「介」字頂[1],略低於二側,其下鑿一長十字穿孔。器底衍榫頭結構,略薄於主體,並於其左、中、右各出釘眼,可資銜接他物。外觀獨殊,玉況、工技顯存史前風采。
梳背器又稱冠狀器,屬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玉器。按梳背器已多見於歷來考古遺存,並因其普遍性成為良渚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就此而言,又可以分作數個面向簡析之:第一為名稱及功能,由零星的梳齒、梳背共同出土例,已可直接證明梳背器乃名、實相符,例如最早發現的周家濱遺址M30:1(圖一)便是象牙齒與玉背之組合;同時,齒、背的結合除透過周家濱M30:1所用的銷釘,尚有運用黏膠和卡榫的可能[2]。此外,部分出土梳背器下方還留有木質朽痕,被推測可能屬神像上的神冠[3],而非僅作有梳妝一途,亦揭示了冠狀器一別名的來源。第二是形制演變,今存梳背器已可見器緣直弧、冠部起伏、榫頭樣式及加飾與否等區別,多位學者都據此提出不同的分類方法,並試圖釐清它們的時空分期,例如在楊晶和蔣衛東二賢之主張下皆可將此器歸至良渚文化中期[4]。第三則為出土情形,考同形器於墓葬中常被置於墓主頭部[5],且普遍存在高階貴族墓葬中[6],而如此葬儀又隨時空發展愈顯不規律,可見梳背器具備一定的身分標誌性,以及良渚文化禮制隨時間與距離的淡化[7]。第四屬文化意義,綜觀良渚文化玉器遺存,梳背器除外形方面與耘田器、牌飾、三叉形器相似,部分同形器頂部之「介」字冠亦可見於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和符號性紋飾(圖二);加之少數梳背器即飾有神人獸面紋(圖四),恐是對於良渚祭壇的模仿[8],故它們無論於本身樣態、使用方式以至埋藏情況皆顯示出禮器性質,而非單純的特權階級飾物。
承續前述,此器按照形制應屬於良渚文化中期的素面梳背器,並呈環太湖地區玉器典型的湖水原色及雞骨白沁[9],且磨製、鑽孔痕跡亦與時代特徵相契,極少見於拍賣市場,尤可藏為箇中珍巧。和此器相仿的出土玉梳背,可見瑤山遺址M3:5(參閱1)與M6:1、少卿山遺址M1:15(參閱2)等器;至於此器上部的長十字穿孔則屬特殊狀況,可能是玉匠不滿意原本的開孔而進一步磨製成形——除前述瑤山M6:1,文家山遺址M16:15與昝廟遺址之例也都反映了類似現象,惟不如此器規整。
註腳
[1]鄧淑蘋:〈院藏良渚文化玉禮器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70。
[2]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頁153-158。
[3]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文物》1997年第7期,頁20-21。
[4]a.楊晶:〈良渚文化玉質梳背飾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文物》2002年第11期,頁56-59。b.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頁200-205。
[5]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頁20。
[6]宋建:〈良渚文化的用玉與等級〉,《上海博物館集刊》第11期,頁373。
[7]a.鄧淑蘋:〈院藏良渚文化玉禮器研究〉,頁72。b.宋建:〈良渚文化的用玉與等級〉,頁375-376。
[8]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頁20-21、25-26。
[9]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頁72-75。
[1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鹽縣博物館:〈海鹽周家浜遺址發掘概況〉,嘉興市文化局:《崧澤.良渚文化在嘉興》(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5),頁186。
[11]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頁20、26。
英文名称: JADE COMB
英文年代: Liangzhu Culture, Neolithic Period
梳背器又稱冠狀器,屬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玉器。按梳背器已多見於歷來考古遺存,並因其普遍性成為良渚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就此而言,又可以分作數個面向簡析之:第一為名稱及功能,由零星的梳齒、梳背共同出土例,已可直接證明梳背器乃名、實相符,例如最早發現的周家濱遺址M30:1(圖一)便是象牙齒與玉背之組合;同時,齒、背的結合除透過周家濱M30:1所用的銷釘,尚有運用黏膠和卡榫的可能[2]。此外,部分出土梳背器下方還留有木質朽痕,被推測可能屬神像上的神冠[3],而非僅作有梳妝一途,亦揭示了冠狀器一別名的來源。第二是形制演變,今存梳背器已可見器緣直弧、冠部起伏、榫頭樣式及加飾與否等區別,多位學者都據此提出不同的分類方法,並試圖釐清它們的時空分期,例如在楊晶和蔣衛東二賢之主張下皆可將此器歸至良渚文化中期[4]。第三則為出土情形,考同形器於墓葬中常被置於墓主頭部[5],且普遍存在高階貴族墓葬中[6],而如此葬儀又隨時空發展愈顯不規律,可見梳背器具備一定的身分標誌性,以及良渚文化禮制隨時間與距離的淡化[7]。第四屬文化意義,綜觀良渚文化玉器遺存,梳背器除外形方面與耘田器、牌飾、三叉形器相似,部分同形器頂部之「介」字冠亦可見於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和符號性紋飾(圖二);加之少數梳背器即飾有神人獸面紋(圖四),恐是對於良渚祭壇的模仿[8],故它們無論於本身樣態、使用方式以至埋藏情況皆顯示出禮器性質,而非單純的特權階級飾物。
承續前述,此器按照形制應屬於良渚文化中期的素面梳背器,並呈環太湖地區玉器典型的湖水原色及雞骨白沁[9],且磨製、鑽孔痕跡亦與時代特徵相契,極少見於拍賣市場,尤可藏為箇中珍巧。和此器相仿的出土玉梳背,可見瑤山遺址M3:5(參閱1)與M6:1、少卿山遺址M1:15(參閱2)等器;至於此器上部的長十字穿孔則屬特殊狀況,可能是玉匠不滿意原本的開孔而進一步磨製成形——除前述瑤山M6:1,文家山遺址M16:15與昝廟遺址之例也都反映了類似現象,惟不如此器規整。
註腳
[1]鄧淑蘋:〈院藏良渚文化玉禮器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70。
[2]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頁153-158。
[3]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文物》1997年第7期,頁20-21。
[4]a.楊晶:〈良渚文化玉質梳背飾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文物》2002年第11期,頁56-59。b.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頁200-205。
[5]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頁20。
[6]宋建:〈良渚文化的用玉與等級〉,《上海博物館集刊》第11期,頁373。
[7]a.鄧淑蘋:〈院藏良渚文化玉禮器研究〉,頁72。b.宋建:〈良渚文化的用玉與等級〉,頁375-376。
[8]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頁20-21、25-26。
[9]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頁72-75。
[1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鹽縣博物館:〈海鹽周家浜遺址發掘概況〉,嘉興市文化局:《崧澤.良渚文化在嘉興》(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5),頁186。
[11]劉斌:〈良渚文化的冠狀飾與耘田器〉,頁20、26。
英文名称: JADE COMB
英文年代: Liangzhu Culture, Neolithic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