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008
上一件
下一件
紅山文化 玉鱉
L 12.7cm、W 10.6cm
作品估价:TWD 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免责声明》
图录号:
5008
拍品名称:
紅山文化 玉鱉
尺 寸:
L 12.7cm、W 10.6cm
拍品描述:
青玉質,色淡無紋。沿器緣攀蝕白沁并褐色附著物,外深內淺,流轉浮沉,若攪渾泥於荷塘清池。形顯為龜,體積略大,足覆人掌。柱形首,分出吻,頸褶皺,雙目顯潤如珠。背殼微拱,概呈六方,四肢摺疊似鰭,三角小尾附後。器背沿對稱線出一矮脊,由頸至尾,並於近首處開一橫向隧孔通過其下。形制勻稱,古樸中可見其維妙維肖之韻味,亦不失寫實風采,頗富原始玉器精魄。
圓雕玉龜(鱉)是中國史前時代偶見的共通器形之一,亦是紅山文化象生動物玉器中較為知名之類。按目前紅山文化共見有三種玉龜,一是單純之動物型態,二為龜殼形器,三則屬龜、龍合併之拱形玉,而其文化意義應各有不同。就第一種玉龜言,迄今正式發掘例極少,而其中四件乃兩兩埋藏,且牛河梁遺址之N5Z1M1:6(參閱1)和N5Z1M1:7(參閱2)尚為一雄一雌,並分別被握於墓主的右手及左手[1]——這一事實對於圓雕玉龜,以至遼河史前信仰的考證尤為至關,在於N5Z1M1:6(雄性)之腹部刻意作一淺凹槽,如同真實龜類,可使其穩定疊放於N5Z1M1:7(雌性)之上[2],顯屬成對;加之興隆窪遺址M118(屬於興隆窪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遼河文明遺存)中有完整公、母豬隻成對隨葬於墓主身旁之先例[3],故可推測這種合用雌、雄動物或其象徵物的葬制在數千年間的遼西地區表示著相同或類似的基本意義,是採集—狩獵社會藉此祭祀祖靈和自然,並祈求獵物繁衍興旺、資源豐饒的體現[4],還標誌了墓主身分的特殊性。
同時,縱使出土成對玉龜的另一例,即胡頭溝遺址M1:6(參閱3)、M1:7(參閱4)並不能確認原始擺放位置和有無性別差異,仍足以藉其猜測牛河梁N5Z1M1的葬制並非孤例,在於兩對玉龜的出土可能表現了紅山文化各地區存在的習俗普遍性,例如兩位墓主或許在各自的社群中擔任類似職位,所以入殮形式也相去不遠——就算具體細節恐非完全相同——值得隨未來發掘進一步探究。
此器帶有顯著紅山文化形制;且其玉綠沁白,具橫向穿孔,故應可定為紅山玉龜無疑,並亦得參牛河梁發掘報告認作鱉形,惟器腹不具雄性特徵,故無從判斷其成器時是否有意劃分性別。按上述二組四例同形器中,牛河梁N5Z1M1:6、N5Z1M1:7同此器皆屬相對巨大之玉龜,不與市場所見多數為一類;又震旦博物館藏〈玉龜〉(參閱5)也是體積較近例,足襯出此器尺寸之稀罕性與優越性。
註腳
[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頁312-314、474。
[2]劉國祥:《紅山文化研究》二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頁585。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第1期,頁9-10。
[4]劉國祥:〈興隆窪文化居室葬俗再認識〉,《華夏考古》2003年第1期,頁47。
英文名称: JADE TRIONYX SINENSIS, BIE
英文年代: Hongshan Culture, Neolithic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