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006
上一件
下一件
紅山文化 黃玉馬蹄形器
W 11.9cm、H 24.7cm
作品估价:TWD 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免责声明》
图录号:
5006
拍品名称:
紅山文化 黃玉馬蹄形器
尺 寸:
W 11.9cm、H 24.7cm
拍品描述:
淡青玉質,底澤潔麗,受沁後白、赭、黑節理及開片接連交織,或積或穿,如金彩彌天。器頂沿緣均沾褐霧,應屬原玉料之皮殼。包漿隨磨光所及泛發雅澤,尤顯於曲面。體積巨大,頂寬於底,略呈腰身,斜口截面近四十五度。壁薄而堅,上緣微有不整。兩端近口處顯見平行鑽磨短痕,器內矮面中央殘一縱直細槽、器高約半則現錯位弧稜,皆屬製器餘跡。完碩古樸,匠韻尤其昭著,勝於同形標準器。
馬蹄形器又名箍形器,學界今則多依郭大順先生之說稱其斜口筒形器[1],屬紅山文化典型的幾何形玉器。按馬蹄形器尺寸跨度大、斜口角度不一,或於器底附對開穿孔,甚有紋飾之例;而其既屬簡單幾何玉器,功能至今仍眾說紛紜,尚待進一步的考古證據。傳統的推測以束髮用具說最為知名[2],至牛河梁遺址發掘報告公布數件同形器後則愈加多元,例如黃建秋先生認為馬蹄形器不只一種功能,而會根據大小差異和穿孔有無變化,唯獨應皆具備通神意義和巫覡性質,以及使用者之身分標誌[3]——後二點已可視為研究者之間的共識。再者,馬蹄形器和紅山積石冢旁常堆積的陶筒形器(圖一)之相似性也是值得注目之處[4]。
另外,馬蹄形器的製作工藝也是歷來的探討要點:按歷見之同型器多少皆留下製作痕跡,而情況略異。就此器言,其成形方式應與台北故宮藏二件〈箍形器〉(圖二)同。依據鄧淑蘋女士的主張,可將其步驟及示意圖(圖三)陳列如下:
一、製備一塊開有斜口的實心玉料。該斜口可能是透過打製鑿出,這足以解釋部分同形器器緣的缺口由來[5]。
二、先以石管沿縱緣開出一道直向隙。
三、再由該直隙出發,藉砂繩分出外筒、內芯,繩具來回摩擦時便留下內壁的短痕。至於此器中身的錯位稜則有可能是因其體積較大,拉磨之餘尚藉石管輔鑽而留下。
四、將內芯抽出(圖四),外筒即為待加工之馬蹄形器;一開始的直隙則因管、繩磨鑽之徑差而殘存。
由此可知,馬蹄形器儘管形貌簡素,於工具有限的新石器時代實頗難製作,費時費力,故不屬尋常用具。而民間藏家亦注意到這種工藝背景,因此馬蹄形器長年來都屬文物市場熱門之選。
此器除工痕明顯到位,最為特出處莫過於其出類拔萃的尺寸。考體積相近的同形器,包括牛河梁遺址N2Z1M4:1(參閱1)、標本6(參閱2)、赤峰克什克騰旗巴彥查干蘇木徵集品(參閱3),以及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藏品(參閱4,有紋飾),其中牛河梁N2Z1M4:1之形廓尤似此器,後二者器底則和此器同樣未對開穿孔,然未有一件之尺寸與此器相比可謂不分軒輊,令這件大型馬蹄形器的價值不證自言。
註腳
[1]郭大順:《紅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頁149-150。
[2]李恭篤:〈遼寧淩源縣三官甸子城子山遺址試掘報告〉,《考古》1986年第6期,頁501。
[3]黃建秋:〈牛河梁遺址出土紅山文化斜口筒形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頁244-249。
[4]牛河梁遺址發掘報告公布後注意到此點的學者頗多,可見劉國祥:〈紅山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頁538-539。
[5]陳逸民、陳鶯:〈紅山文化斜口筒形器制作工藝的鑒定〉,《文物鑒定與鑒賞》第76期(2016年1月),頁44。
[6]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內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時代遺址2011年的發掘〉,《考古》2012年第7期,頁22。
[7]鄧淑蘋:〈紅山系古玉的工藝之美〉,《故宮文物月刊》第23卷第6期(2005年9月),頁45-46。
[8]鄧淑蘋:〈紅山系古玉的工藝之美〉,頁44。
[9]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圖版175。
[10]蔣衛東:〈斜口筒形器非龜殼說〉,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3。
英文名称: HORSESHOE-SHAPED YELLOW JADE CARVING
英文年代: Hongshan Culture, Neolithic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