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206
下一件
义净译 赵城金藏《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
作品估价:RMB 9,500,000-1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提供成交价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3206
拍品名称:
义净译 赵城金藏《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
作 者:
义净译
年 代:
金皇统至大定间(1141-1189)刻本
材 质:
版画:29×38 cm 11 3/8×15 in. 约1.0平尺
刻经:28.7×1190 cm 11 1/4×468 1/2 in. 约30.7平尺
形 制:
手卷 纸本
拍品描述:
提 要
是经二十五纸,每纸二十三行,行十四字。卷首有版画,为释迦说法图,版画右上镌“赵城县广胜寺”。正文首行镌“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行末有千字文编号“乐”。次行镌“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正文末行镌“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说明
文/李际宁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
唐释义净译
金皇统至大定年间山西解州天宁寺刻赵城金藏本
存一卷:十八
本卷首尾全,通卷经文25纸全,为标准《赵城金藏》版式行款。存首尾题,首题下有千字文帙号:乐。卷首有扉画,色白,题“赵城县广胜寺”。前三纸边缘略有水渍印。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中的尼律。义净翻译广泛涉及三藏典籍,但其对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的翻译更完备,对中国律学的影响更大。
义净(635-713),字文明,姓张氏。一说范阳人(今北京和河北涿州一带),一说唐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咸亨二年,义净三十七岁时,独自游历天竺,《宋高僧传》评价他:“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回到洛阳。义净回国时,携带“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此后,义净在洛阳和长安两地翻译佛经,“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飜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作。玄宗先天二年(713),义净在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圆寂,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义净荼毗后取舍利千粒,建灵塔于“洛京龙门北之高冈”,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塔为中心,建金光明寺。
最早著录这部尼律的资料,见智升《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和《开元释教录》。《开元释教录》卷第九著录:“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景龙四年(710)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从早期著录到后代入藏版本,历代皆以二十卷为定本,入藏流通。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二十校勘记云:“此卷十九张第二十行‘污手捉净水(之下丹本有)瓶应当学,(乃至)佛言不(等),’凡五十九行文,国本、宋本并无者。今捡若无彼文,则文义断绝,又违前略摄颂云‘俗舍善容仪,护钵除病人’之言,遂令众学阙二十余法故。今依‘丹本’足之,又为看旧国、宋藏者具录其文于左。”所谓“国本”,指《初雕高丽藏》,“宋本”,指《开宝藏》,“丹本”,指《契丹藏》。守其以“丹本”对校“国本”“宋本”,补充了《初雕高丽藏》和《开宝藏》的大段阙文。看来,这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在流传中,也还是有不同文本流传的。
关于《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十八的流散历史,可以通过蒋唯心早期记录窥见一斑。《金藏雕印始末考》附经目:“(咏乐)有部尼毗奈耶二十卷,存十六卷,抄三卷。”今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本《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共存19卷,其中十六卷为刻本、卷一、二、八为补抄本,与蒋唯心的记录正相符合。虽然蒋唯心没有明确指出所缺者为哪一卷,但从上述记录推测,所缺一卷,应该就是本次即将上拍的卷第十八。
卷十八何时散出,未见记录。观察该卷书品,卷面干净整洁,除卷首三纸略有水渍,各纸无霉斑和其他污染痕迹,也可以证明此卷散出的时间,应该早于1934年蒋唯心调查之前。
关于卷十八的扉画,也应该引起注意。《赵城金藏》的扉画,蒋唯心论述较简:“卷首附装释迦说法图一幅,状如上寺后殿造像,右端题‘赵城县广胜寺’六字,间有‘住持人霍山老人’一语,但不多见。此图非经原有,乃寺僧于装潢时所加刻也。”蒋氏没有提到这种未染潢的、白纸的扉画。但其实,这种白纸扉画在《赵城金藏》中也不是少数,其来历未见史料论及。以笔者所见,这种白纸的扉画图案,与染潢纸扉画比较,虽然构图和细节都相同,但此件画面线条断续、不甚清晰,甚至模糊。问题是,这种白纸扉画,是哪里来的?遍查《赵城金藏》历史,未见有覆刻或配补扉画的记录。从实物观察,似乎也不是近代以来修补时配补的。有一个例证,似乎可以为研究提供一点信息: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八为补抄本,经尾有“雍正十年三月洪洞县马头村圆照寺沐手玄照敬书”,可是卷首却加装了一副白纸扉画,线条断续飘浮,人物表情模糊,这种现象似乎告诉我们,这种白纸、无染色的扉画应该是后配加装的。问题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这种扉画的雕刻、印刷、配入时间的信息。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了解《赵城金藏》的历史,或许对收藏与欣赏该藏经有益。
《赵城金藏》开雕于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之前,至金世宗大定年间刊刻完毕,前后约三十年之久,金大定十八年(1178)印刷一部上进朝廷。蒋唯心撰《金藏雕印始末考》说:“此经原刻自皇统八、九年至大定十余年,前后约三十载。以晋西南隅为中心,由私人募资,于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刻成之,固毫无疑义。今正其名为《金藏》可也。” 1933年,《赵城金藏》重新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故又称“赵城金藏”,简称“赵城藏”。
《金藏》的刊刻历史,见于金章宗明昌四年立石、秘书丞兼翰林修撰赵沨撰写、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题额的“最初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这个碑文,保存在国家图书馆藏明永乐年间印刷的《碛砂藏》本《大宝积经》卷二十九题记中:
“潞州长子县崔进之女,名法珍,自幼好道,年十三岁断臂出家。尝发誓愿,雕造藏经。垂三十年,方克有成。大定十八年,始印经一藏进于朝。奉敕旨,令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迎经,于大圣安寺安置。既而,宣法珍见于宫中尼寺,赐坐设斋。法珍奏言:“臣所印藏经,已蒙圣恩,安置名刹。所造经板,亦愿上进。庶得流布圣教,仰报国恩。”奉诏许之,乃命圣安寺为法珍建坛,落发受具,为比丘尼。仍赐钱千万,洎内合赐五百万,起运经板。至二十年(1181)进到京师。其所进经板凡一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计陆千九百八十为卷。上命有司选通经沙门导遵等五人校正。至二十三年(1183),赐法珍紫衣,号弘教大师。其导遵等,亦赐紫衣德号。其同心协力雕经板杨惠温等七十二人,并给戒牒,许礼弘教大师为师。仍置经板于大昊天寺,遂流通焉。”
崔法珍刻藏事迹及师承关系,又见山西绛县发现的《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宋金之际,崔法珍的师父寔公法师,在五台山“感文殊菩萨空中显化,得法眼净,见佛摩顶授记,曰:汝于晋绛之地,大有缘法,雕造大藏经板。”于是收崔法珍和她的师弟慈云为徒,这一对童男童女随师“趌至金台天宁寺,请师住持。童女、居士左右辅弼,糾集门徒三千余众,同心戮力,于河、解、隰、吉、平水、绛阳,盛行化缘,起数作院,雕造大藏经板。”大定十六年,寔公法师去世,崔法珍“住持河府广化胜刹,振扬教海,大播宗风。大定十八年(1178),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摠录板数,表奏朝廷。世宗皇帝特降紫泥,慈部七十二道给付行功,以度僧尼。更赐大弘法寺之名额,勑降童女菩萨以为弘教大师。”同时,崔法珍的师弟“云公(慈云)遵师遗嘱,于新田、翼城、古绛三处,再起作院,补雕藏经板数圆备。”
大定二十年以后,《金藏》经板一直保存在金中都。到忽必烈中统年间(1260-1264),《金藏》经板经过大规模修整,中统三年,赵城广胜寺缺乏大藏经,寺僧组织了“印藏经会”,请当地庞姓“汾西祖上经坊”到大都刷印大藏经,运回赵城广胜寺,由庞家经坊加装扉画并装帧成卷。以后,这部《赵城金藏》就一直供养在广胜寺内。
《金藏》的总卷数有多少?蒋唯心推论:“藏经依千字文编帙,自天字至几字,凡有六百八十二帙。几字帙收万善同归集,示功德圆满之意,旧刻殆即止于此。今检各帙完整者极少,有全帙俱缺者,综计原藏应有七千卷,今才存四千九百五十七卷,盖已残十之三矣。”据上文引述的《最初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记录,《金藏》“经板凡一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计陆千九百八十为卷。”
《金藏》的装潢,1934年蒋唯心在全面检阅过《赵城金藏》后说:“经皆卷子式,黄表赤轴,长短大小略有参差。卷首附装释迦说法图一幅,状如上寺后殿造像,右端题“赵城县广胜寺”六字,间有“住持人霍山老人”一语,但不多见此图非经原有,乃寺僧于装潢时所加刻也。”
关于《金藏》的底本和字体,蒋唯心说:“然粗浅而言,崔氏刻藏最为一目了然之特色者,即在覆刻北宋官版大藏经,而不啻为其一肖影也。论其形式,作卷子装,行格每纸二十三行十四字,皆北宋官版藏经之原式也。……短篇经之纸数各自起讫以便分合,原式也。避北宋诸帝名讳,原式也。文字时有校改,亦原式也。……至于经末偶存底本之题记不及刊落,尤足见其径覆北宋官版而无疑也。更究其内容,祥符、贞元诸经编次错综,并有重出误收之诸籍,详以丽藏目录及丽藏校正别录勘之,在在证明为北宋覆版。”
晚清民国间,《赵城金藏》已有不少流散。1935年蒋唯心在广胜寺历经两月余,通检一遍,之后在其所著《金藏雕印始末考》中专辟“附广胜寺大藏经简目” 1949年在北平图书馆接待室召开“赵城金藏展览座谈会”,赵万里先生说:“战前(指抗日战争前)陆续为本馆收购者有192卷,此外私人收藏也有二三十卷。”
此件《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正是早期散逸出去的一卷,今重显世间,愿收藏者宝之,传之永久。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的常务理事范成法师在陕西、山西等地寻访古刻佛经的过程中,机缘巧合的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了数千卷经卷,这是一部此前从不为世人所知的古刻大藏经,这一发现轰动了学术界。1934年10月,南京支那内学院著名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先生派遣其高足弟子蒋唯心前往广胜寺校验考证这部古本大藏经的情况。蒋唯心一路颠簸,九死一生到达广胜寺,前后历四十余日整理,完成了他的考察报告《金藏雕印始末考》,取得学术界公认的巨大成就。蒋唯心考察大藏的刊刻年代“自皇统八九年至大定十余年,前后约三十载”,正式将此部大藏定为“金藏”。因为是在赵城县发现,故又名为赵城金藏。
据蒋唯心考证,赵城金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今运城西南的静林山天宁寺刻成。发起人为潞州长治崔法珍,蒋唯心的研究首次将金藏刊雕的历史与有关崔法珍的史料结合起来,使这段长期湮没的史实再现光芒。进入21世纪以后,又有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山西绛县太阴寺所存元刻《雕藏经主重修大阴寺碑》,发现《金藏》募刻的发起人和首要主持者是崔法珍的师父寔公菩萨尹矧迺,他带领弟子崔法珍等人住持解州天宁寺“盛行化缘,起数作院,雕造大藏经板”。寔公仙逝后,其弟子崔法珍,又被称为童女菩萨住持河府广化胜刹,振扬教海,大播宗风”。大定十八年 (1178)崔法珍“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总录板数表奏朝廷”,之后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被世宗皇帝(完颜雍)表彰敕封为弘教大师。崔法珍献经一事在《永乐大典》、《金史纪事本末》等文献中有所记载。新发现的元代石碑则弥补了此前文献史料之不足,堪称《金藏》募刻缘起的重要文献。
金藏千字文编号起“天”终“几”,凡682帙,推测全藏应有7000卷。至蒋唯心考证时全藏尚存4957卷。《金藏》的基本版式为每纸23行,行14字。蒋唯心认为金藏“最为一目了然之特色者,即在覆刻北宋官版大藏经。”北宋官版大藏经即《开宝藏》,是我国刻经史上第一部木刻本佛教大藏经,也是此后一切大藏经雕造的蓝本。蒋唯心的研究发现,奠定了金藏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价值。
《赵城金藏》自发现后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民国二十四年(1935)部分《赵城金藏》曾到北平展览。“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与“北平三时学会”从中挑选出宋元明清各大藏所无之孤本经籍,共46 种249 卷,以方册本形式,装成120 册影印发行,题为《宋藏遗珍》。还将一部《楞严经》按原尺寸影印了四百部,分藏于各大寺院。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山西地方党委和游击队在八路军的掩护下,将这部四千多卷的大藏经从侵略者的包围中安全转移至沁源县。抗战结束后,赵城金藏安然无恙。1949 年4 月,赵城金藏被转运交付至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
《赵城金藏》以北宋时期我国第一部木板刻印大藏经——《开宝藏》为底本覆刻,它与中国雕版大藏经的源头联系最为密切。为中国雕版印刷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1982年,中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规划编撰《中华大藏经》,即以《赵城金藏》为底本,所缺部分用《高丽藏》补足,并校以《磧砂藏》等,足见《金藏》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存赵城金藏将近4900 卷,每卷皆为“天壤间孤本”。《赵城金藏》以其存世之孤、版本之优古、版式内容之庞杂,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宝藏”。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为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义净译经广泛涉及三藏典籍,但其对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的翻译更为完备,对中国律学的影响更大。这部尼律从早期著录到后代入藏版本,历代皆以二十卷为定本。通过蒋唯心早期记录,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十八的流散历史。《金藏雕印始末考》附经目记载:“(咏乐)有部尼毗奈耶二十卷,存十六卷,抄三卷。”今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本《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共存19卷,其中的16卷倶为刻本,卷一、二、八为补抄本,这与蒋唯心的记录正相符合。虽然蒋唯心没有明确指出所缺者为哪一卷,但从上述记录推测,所缺一卷,应该就是本次即将上拍的卷第十八。
是经二十五纸,每纸二十三行,行十四字。卷首有版画,为释迦说法图,版画右上镌“赵城县广胜寺”。正文首行镌“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行末有千字文编号“乐”。次行镌“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正文末行镌“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说明
文/李际宁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
唐释义净译
金皇统至大定年间山西解州天宁寺刻赵城金藏本
存一卷:十八
本卷首尾全,通卷经文25纸全,为标准《赵城金藏》版式行款。存首尾题,首题下有千字文帙号:乐。卷首有扉画,色白,题“赵城县广胜寺”。前三纸边缘略有水渍印。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中的尼律。义净翻译广泛涉及三藏典籍,但其对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的翻译更完备,对中国律学的影响更大。
义净(635-713),字文明,姓张氏。一说范阳人(今北京和河北涿州一带),一说唐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咸亨二年,义净三十七岁时,独自游历天竺,《宋高僧传》评价他:“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回到洛阳。义净回国时,携带“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此后,义净在洛阳和长安两地翻译佛经,“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飜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作。玄宗先天二年(713),义净在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圆寂,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义净荼毗后取舍利千粒,建灵塔于“洛京龙门北之高冈”,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塔为中心,建金光明寺。
最早著录这部尼律的资料,见智升《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和《开元释教录》。《开元释教录》卷第九著录:“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景龙四年(710)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从早期著录到后代入藏版本,历代皆以二十卷为定本,入藏流通。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二十校勘记云:“此卷十九张第二十行‘污手捉净水(之下丹本有)瓶应当学,(乃至)佛言不(等),’凡五十九行文,国本、宋本并无者。今捡若无彼文,则文义断绝,又违前略摄颂云‘俗舍善容仪,护钵除病人’之言,遂令众学阙二十余法故。今依‘丹本’足之,又为看旧国、宋藏者具录其文于左。”所谓“国本”,指《初雕高丽藏》,“宋本”,指《开宝藏》,“丹本”,指《契丹藏》。守其以“丹本”对校“国本”“宋本”,补充了《初雕高丽藏》和《开宝藏》的大段阙文。看来,这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在流传中,也还是有不同文本流传的。
关于《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十八的流散历史,可以通过蒋唯心早期记录窥见一斑。《金藏雕印始末考》附经目:“(咏乐)有部尼毗奈耶二十卷,存十六卷,抄三卷。”今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本《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共存19卷,其中十六卷为刻本、卷一、二、八为补抄本,与蒋唯心的记录正相符合。虽然蒋唯心没有明确指出所缺者为哪一卷,但从上述记录推测,所缺一卷,应该就是本次即将上拍的卷第十八。
卷十八何时散出,未见记录。观察该卷书品,卷面干净整洁,除卷首三纸略有水渍,各纸无霉斑和其他污染痕迹,也可以证明此卷散出的时间,应该早于1934年蒋唯心调查之前。
关于卷十八的扉画,也应该引起注意。《赵城金藏》的扉画,蒋唯心论述较简:“卷首附装释迦说法图一幅,状如上寺后殿造像,右端题‘赵城县广胜寺’六字,间有‘住持人霍山老人’一语,但不多见。此图非经原有,乃寺僧于装潢时所加刻也。”蒋氏没有提到这种未染潢的、白纸的扉画。但其实,这种白纸扉画在《赵城金藏》中也不是少数,其来历未见史料论及。以笔者所见,这种白纸的扉画图案,与染潢纸扉画比较,虽然构图和细节都相同,但此件画面线条断续、不甚清晰,甚至模糊。问题是,这种白纸扉画,是哪里来的?遍查《赵城金藏》历史,未见有覆刻或配补扉画的记录。从实物观察,似乎也不是近代以来修补时配补的。有一个例证,似乎可以为研究提供一点信息: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八为补抄本,经尾有“雍正十年三月洪洞县马头村圆照寺沐手玄照敬书”,可是卷首却加装了一副白纸扉画,线条断续飘浮,人物表情模糊,这种现象似乎告诉我们,这种白纸、无染色的扉画应该是后配加装的。问题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这种扉画的雕刻、印刷、配入时间的信息。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了解《赵城金藏》的历史,或许对收藏与欣赏该藏经有益。
《赵城金藏》开雕于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之前,至金世宗大定年间刊刻完毕,前后约三十年之久,金大定十八年(1178)印刷一部上进朝廷。蒋唯心撰《金藏雕印始末考》说:“此经原刻自皇统八、九年至大定十余年,前后约三十载。以晋西南隅为中心,由私人募资,于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刻成之,固毫无疑义。今正其名为《金藏》可也。” 1933年,《赵城金藏》重新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故又称“赵城金藏”,简称“赵城藏”。
《金藏》的刊刻历史,见于金章宗明昌四年立石、秘书丞兼翰林修撰赵沨撰写、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题额的“最初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这个碑文,保存在国家图书馆藏明永乐年间印刷的《碛砂藏》本《大宝积经》卷二十九题记中:
“潞州长子县崔进之女,名法珍,自幼好道,年十三岁断臂出家。尝发誓愿,雕造藏经。垂三十年,方克有成。大定十八年,始印经一藏进于朝。奉敕旨,令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迎经,于大圣安寺安置。既而,宣法珍见于宫中尼寺,赐坐设斋。法珍奏言:“臣所印藏经,已蒙圣恩,安置名刹。所造经板,亦愿上进。庶得流布圣教,仰报国恩。”奉诏许之,乃命圣安寺为法珍建坛,落发受具,为比丘尼。仍赐钱千万,洎内合赐五百万,起运经板。至二十年(1181)进到京师。其所进经板凡一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计陆千九百八十为卷。上命有司选通经沙门导遵等五人校正。至二十三年(1183),赐法珍紫衣,号弘教大师。其导遵等,亦赐紫衣德号。其同心协力雕经板杨惠温等七十二人,并给戒牒,许礼弘教大师为师。仍置经板于大昊天寺,遂流通焉。”
崔法珍刻藏事迹及师承关系,又见山西绛县发现的《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宋金之际,崔法珍的师父寔公法师,在五台山“感文殊菩萨空中显化,得法眼净,见佛摩顶授记,曰:汝于晋绛之地,大有缘法,雕造大藏经板。”于是收崔法珍和她的师弟慈云为徒,这一对童男童女随师“趌至金台天宁寺,请师住持。童女、居士左右辅弼,糾集门徒三千余众,同心戮力,于河、解、隰、吉、平水、绛阳,盛行化缘,起数作院,雕造大藏经板。”大定十六年,寔公法师去世,崔法珍“住持河府广化胜刹,振扬教海,大播宗风。大定十八年(1178),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摠录板数,表奏朝廷。世宗皇帝特降紫泥,慈部七十二道给付行功,以度僧尼。更赐大弘法寺之名额,勑降童女菩萨以为弘教大师。”同时,崔法珍的师弟“云公(慈云)遵师遗嘱,于新田、翼城、古绛三处,再起作院,补雕藏经板数圆备。”
大定二十年以后,《金藏》经板一直保存在金中都。到忽必烈中统年间(1260-1264),《金藏》经板经过大规模修整,中统三年,赵城广胜寺缺乏大藏经,寺僧组织了“印藏经会”,请当地庞姓“汾西祖上经坊”到大都刷印大藏经,运回赵城广胜寺,由庞家经坊加装扉画并装帧成卷。以后,这部《赵城金藏》就一直供养在广胜寺内。
《金藏》的总卷数有多少?蒋唯心推论:“藏经依千字文编帙,自天字至几字,凡有六百八十二帙。几字帙收万善同归集,示功德圆满之意,旧刻殆即止于此。今检各帙完整者极少,有全帙俱缺者,综计原藏应有七千卷,今才存四千九百五十七卷,盖已残十之三矣。”据上文引述的《最初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记录,《金藏》“经板凡一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计陆千九百八十为卷。”
《金藏》的装潢,1934年蒋唯心在全面检阅过《赵城金藏》后说:“经皆卷子式,黄表赤轴,长短大小略有参差。卷首附装释迦说法图一幅,状如上寺后殿造像,右端题“赵城县广胜寺”六字,间有“住持人霍山老人”一语,但不多见此图非经原有,乃寺僧于装潢时所加刻也。”
关于《金藏》的底本和字体,蒋唯心说:“然粗浅而言,崔氏刻藏最为一目了然之特色者,即在覆刻北宋官版大藏经,而不啻为其一肖影也。论其形式,作卷子装,行格每纸二十三行十四字,皆北宋官版藏经之原式也。……短篇经之纸数各自起讫以便分合,原式也。避北宋诸帝名讳,原式也。文字时有校改,亦原式也。……至于经末偶存底本之题记不及刊落,尤足见其径覆北宋官版而无疑也。更究其内容,祥符、贞元诸经编次错综,并有重出误收之诸籍,详以丽藏目录及丽藏校正别录勘之,在在证明为北宋覆版。”
晚清民国间,《赵城金藏》已有不少流散。1935年蒋唯心在广胜寺历经两月余,通检一遍,之后在其所著《金藏雕印始末考》中专辟“附广胜寺大藏经简目” 1949年在北平图书馆接待室召开“赵城金藏展览座谈会”,赵万里先生说:“战前(指抗日战争前)陆续为本馆收购者有192卷,此外私人收藏也有二三十卷。”
此件《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八,正是早期散逸出去的一卷,今重显世间,愿收藏者宝之,传之永久。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的常务理事范成法师在陕西、山西等地寻访古刻佛经的过程中,机缘巧合的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了数千卷经卷,这是一部此前从不为世人所知的古刻大藏经,这一发现轰动了学术界。1934年10月,南京支那内学院著名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先生派遣其高足弟子蒋唯心前往广胜寺校验考证这部古本大藏经的情况。蒋唯心一路颠簸,九死一生到达广胜寺,前后历四十余日整理,完成了他的考察报告《金藏雕印始末考》,取得学术界公认的巨大成就。蒋唯心考察大藏的刊刻年代“自皇统八九年至大定十余年,前后约三十载”,正式将此部大藏定为“金藏”。因为是在赵城县发现,故又名为赵城金藏。
据蒋唯心考证,赵城金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今运城西南的静林山天宁寺刻成。发起人为潞州长治崔法珍,蒋唯心的研究首次将金藏刊雕的历史与有关崔法珍的史料结合起来,使这段长期湮没的史实再现光芒。进入21世纪以后,又有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山西绛县太阴寺所存元刻《雕藏经主重修大阴寺碑》,发现《金藏》募刻的发起人和首要主持者是崔法珍的师父寔公菩萨尹矧迺,他带领弟子崔法珍等人住持解州天宁寺“盛行化缘,起数作院,雕造大藏经板”。寔公仙逝后,其弟子崔法珍,又被称为童女菩萨住持河府广化胜刹,振扬教海,大播宗风”。大定十八年 (1178)崔法珍“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总录板数表奏朝廷”,之后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被世宗皇帝(完颜雍)表彰敕封为弘教大师。崔法珍献经一事在《永乐大典》、《金史纪事本末》等文献中有所记载。新发现的元代石碑则弥补了此前文献史料之不足,堪称《金藏》募刻缘起的重要文献。
金藏千字文编号起“天”终“几”,凡682帙,推测全藏应有7000卷。至蒋唯心考证时全藏尚存4957卷。《金藏》的基本版式为每纸23行,行14字。蒋唯心认为金藏“最为一目了然之特色者,即在覆刻北宋官版大藏经。”北宋官版大藏经即《开宝藏》,是我国刻经史上第一部木刻本佛教大藏经,也是此后一切大藏经雕造的蓝本。蒋唯心的研究发现,奠定了金藏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价值。
《赵城金藏》自发现后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民国二十四年(1935)部分《赵城金藏》曾到北平展览。“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与“北平三时学会”从中挑选出宋元明清各大藏所无之孤本经籍,共46 种249 卷,以方册本形式,装成120 册影印发行,题为《宋藏遗珍》。还将一部《楞严经》按原尺寸影印了四百部,分藏于各大寺院。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山西地方党委和游击队在八路军的掩护下,将这部四千多卷的大藏经从侵略者的包围中安全转移至沁源县。抗战结束后,赵城金藏安然无恙。1949 年4 月,赵城金藏被转运交付至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
《赵城金藏》以北宋时期我国第一部木板刻印大藏经——《开宝藏》为底本覆刻,它与中国雕版大藏经的源头联系最为密切。为中国雕版印刷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1982年,中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规划编撰《中华大藏经》,即以《赵城金藏》为底本,所缺部分用《高丽藏》补足,并校以《磧砂藏》等,足见《金藏》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存赵城金藏将近4900 卷,每卷皆为“天壤间孤本”。《赵城金藏》以其存世之孤、版本之优古、版式内容之庞杂,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宝藏”。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为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义净译经广泛涉及三藏典籍,但其对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的翻译更为完备,对中国律学的影响更大。这部尼律从早期著录到后代入藏版本,历代皆以二十卷为定本。通过蒋唯心早期记录,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十八的流散历史。《金藏雕印始末考》附经目记载:“(咏乐)有部尼毗奈耶二十卷,存十六卷,抄三卷。”今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本《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共存19卷,其中的16卷倶为刻本,卷一、二、八为补抄本,这与蒋唯心的记录正相符合。虽然蒋唯心没有明确指出所缺者为哪一卷,但从上述记录推测,所缺一卷,应该就是本次即将上拍的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