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20
上一件
下一件
齐白石  铁拐李
作品估价:RMB 2,000,000-2,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3120
拍品名称:
齐白石  铁拐李
作 者:
齐白石
年 代:
癸酉(1933年)作
材 质:
87.5×46.5 cm. 34 1/2×18 1/4 in. 约3.7平尺
形 制:
立轴 设色纸本
拍品描述:
题 识 瞻农仁弟雅属。癸酉冬齐璜白石山翁。
钤 印 老木
出 版
1.《齐白石作品集(第一集)》,图编75,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2.《齐白石—文人画最后的奇葩》,第55页,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78年版。
3.《书道グラフ(1992年第4期)》,第19页,近代书道研究所(日本),1992 年版。
4.《齐白石彩色精选》,第32页,艺术图书公司(台北),2007年版。
上 款
“瞻农仁弟”即王铸九(1900-1966),原名鼎,号两石,字嶦农。河南舞阳人。192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1929年到北京拜齐白石为师习画,得齐白石真传,为齐白石弟子中的佼佼者。1937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返京,1949年后经徐悲鸿介绍到北京展览工作室供职,1955年至1962年任北京市美术公司画师,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中国画院专业画家。
铁拐李作为八仙之首,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历史上关于铁拐李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至明清时期其形象已广为流传。不同于其他道教神仙的庄严宝相,铁拐李以其残疾身躯和乞丐形象颠覆了传统的神圣美学。这种"以丑为美"的审美取向,与齐白石自身从木匠到画家的底层经历形成微妙共鸣。
齐白石一生多次绘制铁拐李题材,仅现存作品就有十余幅,创作时间跨越数十年。这种反复描绘同一题材的现象,在文人画家中并不常见,却符合民间艺人的创作习惯——如同戏曲演员对同一角色的不断打磨。画的铁拐李,有正面,侧面,有背著葫芦,抱着葫芦,大都蓬头垢面,短须,一副乞丐模样,但多作背对回首之姿,或坐地怀抱葫芦之像。
本幅《铁拐李像》的笔墨语言彰显了齐白石对传统文人画程式的有意反叛。画中人物用粗犷的泼墨写成,衣纹线条如屋漏痕般自然流淌,与清代以来精细工整的人物画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粗头乱服"的表现方式,实则暗合了明代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的写意传统,但齐白石走得更远——他将民间艺术的直率与生命力注入其中。铁拐李的面部处理尤为精彩:寥寥数笔勾勒出高颧骨、深眼窝的特征,不同于往常的右眼略大于左眼的不对称处理,本幅开脸甚至可谓是较为清秀,且目光直视于观者,少了一些诙谐,但却多了不少庄重的生动感。
将《铁拐李像》置于齐白石整体创作中考察,不难发现这幅作品与其花鸟画有着内在一致性。齐白石笔下的钉耙农具、水族花鸟,与他的铁拐李一样,都是被传统文人画视为"不入流"的题材。齐白石通过赋予这些"卑微"形象以艺术尊严,完成了对文人画题材等级的颠覆。这种颠覆不是西方现代主义式的断裂,而是基于中国传统内部的创新——他将民间审美趣味提升至与文人审美平等的地位。在《铁拐李像》中,乞丐神仙的形象被赋予了一种朴拙而雄强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笔墨本身的表现力,也源于形象所承载的民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