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11
上一件
下一件
张大千 仿石溪山水 行书杨维桢诗
作品估价:RMB 380,000-5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3111
拍品名称:
张大千 仿石溪山水 行书杨维桢诗
作 者:
张大千
年 代:
戊寅(1938年)作
材 质:
25×60 cm. 9 7/8×23 5/8 in. 约1.4平尺
形 制:
成扇 设色纸本、水墨纸本
拍品描述:
题 识 (一)飞泉百丈昼生寒,古木苍苔过雨斑。何似山人多道味,洗心濯足自跻攀。戊寅五月,仿石溪上人笔。大千居士。
(二)秀州城外鸳鸯湖,郎官帆开十幅蒲。人游玉壶天上下,鸟度屏风山有无。起舞或呼谢鸲鹆,赋诗争传郑鹧鸪。酒甘不怕路归晚,将军曾识李金吾。杨铁崖诗,书于大风堂。戊寅五月,大千张爰。
钤 印 蜀客、张大千、有此山水、迟秋簃、张爰私印、蜀客
来 源 香港拍卖会,1984年11月21日,第115号拍品。
翻看中国近现代画史,对于传统用功最深、涉猎最广、研习最精,且能融汇通达全为己用者,当推张大千而少有能出其右之人。从早年受曾熙、李瑞清影响临习石涛算起,对于古人成法的精研和借鉴,可以说贯穿张大千的整个艺术生涯,其一生所参详摹习的对象,自明清上追宋元,再经敦煌面壁融继盛唐,而其中用功最深者,当推董巨、王蒙、四僧诸家。石溪上人也是大千精为研习并反复临摹宗法的对象。大千绘画开蒙之师曾熙酷爱“二溪”,大千早年拜入其门下时,便藉缘观临过多幅藏于其处的石溪传世真迹。
交游于沪上时期,大千常与庞虚斋、吴湖帆、陈巨来等名噪一时的海上收藏家盘桓。其时沪上颇形成了一股收藏“四僧”的风尚,大千在与沪上藏家往来论画鉴画的过程中,常能见到石溪传世真迹。据傅申研究,大千在上世纪20年代便能仿作出足以乱真的石溪,而在1930年前后则是其“伪作黄山画派作品最多的时期,其中以石涛、梅清、石溪为大多数”。可见,大千尚在弱冠之时便对石溪画风谙熟于胸,至其而立,更是信手拈来。虽然自30年代末期,大千的兴趣逐渐转向董巨王蒙,但其对石溪的摹写亦偶有所作。只不过石溪自玄宰而上窥子久,后来的大千对子久已颇有心得,对石溪自然也愈加得心应手,且能参以己意,自出机杼。
石溪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富于变化,善于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此扇《仿石溪山水》写远山连水,山崖迭嶂,巨石蟠松间所见茅亭板桥,高士二人气定神闲。画着色、墨,并以淡赭石铺底,此为髡残惯用之法,褪尽火气而柔雅平和。画面结构严谨,布局雄奇中不失空灵,近水远山层迭铺陈,开合有序,层次井然。观者视线可随扇展开随之游走,虽仅咫尺之间,真有江山无尽之慨。
画中大千略用石溪秃笔之法,擦染湿笔参合运用,令山体肌理之质感呈现自然,山树葱茏茂盛,诸景鳞次栉比,颇极石溪风姿。若再细读其皴擦点染,一草一木,一石一山,又觉前贤成法难掩大千清爽潇洒的本来面目,汲古出新,精妙之极。
(二)秀州城外鸳鸯湖,郎官帆开十幅蒲。人游玉壶天上下,鸟度屏风山有无。起舞或呼谢鸲鹆,赋诗争传郑鹧鸪。酒甘不怕路归晚,将军曾识李金吾。杨铁崖诗,书于大风堂。戊寅五月,大千张爰。
钤 印 蜀客、张大千、有此山水、迟秋簃、张爰私印、蜀客
来 源 香港拍卖会,1984年11月21日,第115号拍品。
翻看中国近现代画史,对于传统用功最深、涉猎最广、研习最精,且能融汇通达全为己用者,当推张大千而少有能出其右之人。从早年受曾熙、李瑞清影响临习石涛算起,对于古人成法的精研和借鉴,可以说贯穿张大千的整个艺术生涯,其一生所参详摹习的对象,自明清上追宋元,再经敦煌面壁融继盛唐,而其中用功最深者,当推董巨、王蒙、四僧诸家。石溪上人也是大千精为研习并反复临摹宗法的对象。大千绘画开蒙之师曾熙酷爱“二溪”,大千早年拜入其门下时,便藉缘观临过多幅藏于其处的石溪传世真迹。
交游于沪上时期,大千常与庞虚斋、吴湖帆、陈巨来等名噪一时的海上收藏家盘桓。其时沪上颇形成了一股收藏“四僧”的风尚,大千在与沪上藏家往来论画鉴画的过程中,常能见到石溪传世真迹。据傅申研究,大千在上世纪20年代便能仿作出足以乱真的石溪,而在1930年前后则是其“伪作黄山画派作品最多的时期,其中以石涛、梅清、石溪为大多数”。可见,大千尚在弱冠之时便对石溪画风谙熟于胸,至其而立,更是信手拈来。虽然自30年代末期,大千的兴趣逐渐转向董巨王蒙,但其对石溪的摹写亦偶有所作。只不过石溪自玄宰而上窥子久,后来的大千对子久已颇有心得,对石溪自然也愈加得心应手,且能参以己意,自出机杼。
石溪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富于变化,善于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此扇《仿石溪山水》写远山连水,山崖迭嶂,巨石蟠松间所见茅亭板桥,高士二人气定神闲。画着色、墨,并以淡赭石铺底,此为髡残惯用之法,褪尽火气而柔雅平和。画面结构严谨,布局雄奇中不失空灵,近水远山层迭铺陈,开合有序,层次井然。观者视线可随扇展开随之游走,虽仅咫尺之间,真有江山无尽之慨。
画中大千略用石溪秃笔之法,擦染湿笔参合运用,令山体肌理之质感呈现自然,山树葱茏茂盛,诸景鳞次栉比,颇极石溪风姿。若再细读其皴擦点染,一草一木,一石一山,又觉前贤成法难掩大千清爽潇洒的本来面目,汲古出新,精妙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