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103
上一件
下一件
吴昌硕  为吴待秋作隶书四言联
作品估价:RMB 30,000-5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待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免责声明》
图录号:
3103
拍品名称:
吴昌硕  为吴待秋作隶书四言联
作 者:
吴昌硕
年 代:
乙丑(1925年)作
材 质:
100×26.5 cm. 39 3/8×10 3/8 in. 约2.4平尺(每幅)
形 制:
镜心 水墨纸本
拍品描述:
题 识 袌鋗老兄属集汉碑阴字,时乙丑春。吴昌硕年八十二。
钤 印 俊卿之印、仓硕、无须吴
释 文 汉书下酒,秦云炅河。
上 款 “袌鋗老兄”即吴徵(1878-1949),字待秋,名徵,以字行。别号抱鋗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乡)人,后居上海。吴徵为吴伯滔次子,善画,山水初传家学,终日作画。花卉师吴俊卿早年笔墨,又学李鱓,后窥元、明诸家。书法则学王觉斯、倪元璐。亦能治印。1946年任上海美术会监事。1947年与颜文樑、张大千、吴湖帆等参与指导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建工作。
说 明
1.“汉书下酒”是陆友所作散文,讲的是苏子美以《汉书•张子房传》下酒的典故;“秦云炅河“则指秦汉朝代交替时战火纷飞的社火景象倒映于河水之中。此联分别指向中国文人的两种精神向度:汉书下酒体现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通过主动阅读建构个人价值体系;秦云炅河则展现超然出世的史观,在更高维度审视文明兴替。
2.“来鹭草堂”的主人吴滔(1840-1895),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1873年吴昌硕在杭州俞曲园诂经精舍学习辞章和训诂,期间结识了吴伯滔,两人一见如故,将对方视为知己。吴滔有子吴衡(涧秋)、吴徵(待秋),两人均幼承家学,善丹青。吴伯滔去世后,他的次子吴待秋到吴昌硕处求教,对老友之子吴昌硕全心传授。
3.包首见退赔签。
吴昌硕早、中年时期的主要精力与努力并不是放在隶书之上,他早年虽然学过一段时间的隶书,并自云“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但由于兴趣的缘故,他当时的精力与努力其实都在“十石鼓”之上,所以,其早、中期在隶书上所花费的研究与努力是不多的。虽然不专门于隶书,但吴昌硕深厚的篆书、行草书功夫日积月累地不断发酵,在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状态下,成就了一种前无古人的隶书风格。在吴昌硕的润例中常有“只作篆书,分隶不应”、“分隶、真楷不应”字样,所流传下来的隶书作品也极为稀少,常人很难得见。
此《隶书四言联》作于1925年,是吴昌硕应吴待秋之请而创作的作品,时年八十二岁,此联人书俱老,是吴昌硕在艺术最成熟时期为最重要友人写的代表作品。结体打破了汉碑宽扁取势的风貌,使字呈现纵长体势,上紧下松,有利于营造厚重气氛,用古拙苍润,纯为石鼓笔意,其波磔笔画,沉着而灵动,老笔纷披,一气呵成。其墨极浓,写出的字若黑色的印泥一般,莹莹悦目,有浑厚感,有时略带渴笔,使墨气不呆滞。整体布局疏密合度,气势峥嵘,凌厉郁勃。笔画间还有篆书的面貌,貌拙气酣,字字珠玑,其笔力之盛,可谓邓顽伯后一人而已。
此联为吴昌硕为“袌鋗老兄属”而作,“袌鋗”就是吴待秋。吴待秋的父亲吴滔与吴昌硕、李嘉福等人关系密切。李嘉福特别赏识吴待秋这位同乡才俊,二人年龄相差四十岁,却秉性相投,忘年相交。吴待秋原配去世后,李嘉福不仅将爱女隐玉许配给他,更将自己所藏的一尊西汉铜器“三代鋗”做为女儿陪嫁,吴待秋甚是珍爱,逐自号“袌鋗”、“老鋗”。吴滔去世之后,吴待秋入吴昌硕门下学习花卉,此后,二人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吴昌硕时有作品赠予吴待秋,此联即是二人交往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