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330
拍品名称:
黄一山 金鱼图
作 者:
黄一山
年 代:
2019 年
材 质:
100×80.5 cm.
形 制:
板上 综合材料
拍品描述:
展出
“黄一山”,2019年7月20日至8月28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画中画’是我近几年来创作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系列,基本的形态就是创造一个空间,将一件它者的作品置于其中。事实上,在我早期的很多作品中,经常会引用美术史作品中的情节,用一种介于日常和荒诞之间的转态表达出来……在画中画这个系列中,空间视点也逐步被下移,从原来的45度俯瞰变为了平视。画面里不再有显而易见的叙事,只剩下空荡荡的房间里悬挂着某一件名作,或者是一个名雕塑。事实上,叙事并没有完全退场,只是隐匿在这些画作之中,这些名作大部分被改编、或者是模仿某一个大师的手笔,捏造出来一件未曾出现过的作品,这些名作反客为主,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被重新观看。
—黄一山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创造了著名的“戏中戏”,而黄一山执着于“画中画”。早在2008年学生时期,黄一山便在《绕圈的人》中致敬梵高,用画中画表达了当时他为绘画所困的自我状态。而在此后十余年中,黄一山持续深化着这一主题,赋予其嵌套式的视觉结构与跨媒介的叙事策略,也在图像泛滥的数字化时代展开对观看机制的反思。
作为“画中画”系列的佳作,创作于2019年的《金鱼图》堪称黄一山独特创作方法的绝佳例证。他在画中设计了三层不同的空间结构:首先是将原本有纵深的墙壁和地板压缩为平面;其次是让倚靠在墙上的绘画保留透视关系,同时利用左侧圆形木料的拼接,强化场景的物质性;最后是将二者融合,利用“埃舍尔镶嵌图形”的方法,在画板上生成了金鱼与马的互补视错觉图形,形成“景中景”“画中画”的效果,亦似传统的“重屏”绘画。
整幅画的构思过程包含了空间形态的演变,几何群组的运用,形状的多重思维等多个步骤。图形中马的形象,改编自黄一山2017年的《黑马》,它是籍里柯的《埃普索姆赛马》和迈布里奇拍摄的《奔跑中的马》的结合变体。艺术家特别选用了金鱼来与马来进行搭配,因为《九鱼图》、《八骏图》是其故乡——潮汕地区常见的民俗吉庆绘画,通过当代转换,成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文化籍贯。黄一山用他可以找到的最简洁的方式来表现空间,又在理性设计中铺陈有多重情感的叙事。它邀请观众走近并“凝视”,在不断的拉近、推远,寻找线索和情绪,在似与不似、大与小、在场与缺席之间来回游走。
“黄一山”,2019年7月20日至8月28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画中画’是我近几年来创作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系列,基本的形态就是创造一个空间,将一件它者的作品置于其中。事实上,在我早期的很多作品中,经常会引用美术史作品中的情节,用一种介于日常和荒诞之间的转态表达出来……在画中画这个系列中,空间视点也逐步被下移,从原来的45度俯瞰变为了平视。画面里不再有显而易见的叙事,只剩下空荡荡的房间里悬挂着某一件名作,或者是一个名雕塑。事实上,叙事并没有完全退场,只是隐匿在这些画作之中,这些名作大部分被改编、或者是模仿某一个大师的手笔,捏造出来一件未曾出现过的作品,这些名作反客为主,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被重新观看。
—黄一山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创造了著名的“戏中戏”,而黄一山执着于“画中画”。早在2008年学生时期,黄一山便在《绕圈的人》中致敬梵高,用画中画表达了当时他为绘画所困的自我状态。而在此后十余年中,黄一山持续深化着这一主题,赋予其嵌套式的视觉结构与跨媒介的叙事策略,也在图像泛滥的数字化时代展开对观看机制的反思。
作为“画中画”系列的佳作,创作于2019年的《金鱼图》堪称黄一山独特创作方法的绝佳例证。他在画中设计了三层不同的空间结构:首先是将原本有纵深的墙壁和地板压缩为平面;其次是让倚靠在墙上的绘画保留透视关系,同时利用左侧圆形木料的拼接,强化场景的物质性;最后是将二者融合,利用“埃舍尔镶嵌图形”的方法,在画板上生成了金鱼与马的互补视错觉图形,形成“景中景”“画中画”的效果,亦似传统的“重屏”绘画。
整幅画的构思过程包含了空间形态的演变,几何群组的运用,形状的多重思维等多个步骤。图形中马的形象,改编自黄一山2017年的《黑马》,它是籍里柯的《埃普索姆赛马》和迈布里奇拍摄的《奔跑中的马》的结合变体。艺术家特别选用了金鱼来与马来进行搭配,因为《九鱼图》、《八骏图》是其故乡——潮汕地区常见的民俗吉庆绘画,通过当代转换,成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文化籍贯。黄一山用他可以找到的最简洁的方式来表现空间,又在理性设计中铺陈有多重情感的叙事。它邀请观众走近并“凝视”,在不断的拉近、推远,寻找线索和情绪,在似与不似、大与小、在场与缺席之间来回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