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87
上一件
下一件
刘野 张爱玲
作品估价:RMB 9,000,000-12,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87
拍品名称:
刘野 张爱玲
作 者:
刘野
年 代:
2004 年
材 质:
60×45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发表
《2004武汉 •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2004年,第67页
《上海壹周 318》,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6年11月29日,A5页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2008》,今日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2008年,图版第32页
《北京青年周刊 27》,北京青年报社,北京,2008年7月3日,第27页
《北京青年周刊 36》,北京青年报社,北京,2008年9月4日,第20页
《刘野作品全集1991年至2015年》,Hatje Cantz Verlag,德国,2015年,第159页及第318页
《刘野:寓言故事》,Prada荣宅,上海,2018年,第27页
展出
“2004武汉 •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2004年9月22日至10月10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2008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2008年6月至8月,广东美术馆,广州、上海美术馆,上海、今日美术馆,北京
“云端—亚洲当代艺术大展”,2010年4月22日至6月6日,索卡艺术,北京
“刘野:寓言故事”,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1月20日,Prada荣宅,上海
“刘野:寓言故事”,2020年1月30日至9月28日,Prada基金会 • 北方画廊,米兰
作为20世纪最炙手可热的文学偶像之一,兼具显赫家世、天才写作和传奇人生的张爱玲,以苍凉之笔,写尽了人性的幽微、虚荣与荒唐。这样一位饱谙世故,对人情百态洞若观火的作家,在艺术家刘野的笔下,却呈现出卡通般的童稚形象。
与照片中张爱玲本人相比,画中人物的面部线条变得柔和,眼神中也少了些清冷孤高,好似未曾经过历过乱世,也未曾目睹家族的变故和城市的沦陷。端庄依然,温婉代替凌厉,轻盈代替沉重。画面纯化、俭省到极致,人物仅以肩部以上正面入画,占据画布下半,上方则是纯粹的蓝,那蓝极冷,仿佛是张爱玲屡次转身后留下的废墟。空旷的背景内,小小的人物置身于无边际的蓝色中,这种构图不可避免地造成画中人带上一种清冷的孤独感。刘野以蓝的冷峻,衬托出张爱玲浅浅脂粉的脸庞,这位20世纪的传奇女性,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存在于一个幻想的超现实的国度。
值得一提的是,刘野刻画过许多女性名人,除了张爱玲外,还有阮玲玉、周璇、张曼玉等,纯化的人物肖像背后,共同点是背景中那种空旷的蓝。而他的多件代表作,如《美人鱼》(2004),《蓝》(2002)《国际蓝》(2006)同样以大面积的蓝色为背景色。刘野偏爱原色,尤其是红与蓝,已成为其多件经典作品的色彩符号。以原色表达纯粹的色彩背景,完全抹平空间深度的联想,更添作品之童话式的氛围。
刘野曾说:“我成长于一个被红色所覆盖的世界,红太阳、红旗、红领巾”,如果说浓烈、暴力的红(《剑》《烟》和《枪》等作品)是其童年中的无法选择之色,那么冷冷的蓝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远离人群的孤独与疏离。
创作于2004年的《张爱玲》,是刘野在千禧年后创作转型期间的代表作。早期作品中的情绪、叙述、情节被削弱,绘画本身的严肃如比例、色调、结构元素得到加强。题材上,他将摄影纳入了灵感题材,并创作了一系列名人画像。与90年代以儿童为主角不同,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他的描绘对象。“2003年左右,他对画面的纯化称得上是其个人黄金时代的开始”(朱朱语)。
这件绘画的摄影素材,源于张爱玲的一张“证件照”,即她的美国移民“绿卡”,证件显示她到达美国的时间是1955年10月22日,地点是旧金山第13区第26港。根据面容、服饰不难推断,这张证件照与流传甚广的扶腰照(1954年于香港北角的兰心照相馆拍下)拍摄于同一时期,也就是张爱玲远赴美国之前在香港的那段日子。
照片中短发的张爱玲身量纤纤,妆容精致,绣花旗袍和珠圆耳饰仍保持传统中式审美,神情冷静而自持,集旧时代的繁复华美与新时代的昂扬自信于一身。这一年的张爱玲34岁。
十年前,她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在上海一举成名,风光无限。十年后的此时,她已经离开上海,移居香港,通宵达旦地写作《秧歌》和《赤地之恋》。再过一年,张爱玲又出走香港,远赴美国定居,直到1995年逝世于美国加州,她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内地。
在那个满街中山装的年代,张爱玲的旗袍上绣着栩栩如生的蝴蝶。她说过:“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没人比她对衣服后面的隐喻更敏感,她毅然出走,浑然不知此后的人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爱玲一生留下的影像不少,刘野选择这张照片并非毫无理由。这张照片并非单纯的肖像,而更像是她为自己在文化漂流中树立的最后的形象锚点——它保留着她作为“张爱玲”的视觉识别,同时也象征着她对传统文化身份的一种沉静坚持。可以说,此时的张爱玲正处于关键的人生转折,跨越太平洋,从中国走向美国,从“出名趁早”的事业高峰走向趋于平淡孤决的中年和晚年。画中人脸上的光采、光与暗的强烈对比,显示出一种戏剧化的舞台感,宛如一束光正打在张爱玲脸上,文坛巨星、惊才绝艳如她,也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
刘野用童话般的形象描述现实中的成人世界,一方面来自家庭的文学熏陶——他的父亲是北京一位有名的儿童话剧作家,刘野自幼年起就一直痴迷于童话的世界。另一方面与他个人的艺术趣味紧密相关:“作为艺术家,一方面是个人化特别重要,还有一个就是艺术应该超越它作为批判工具的功能。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你挖掘更深层的情感和神秘感,这点适合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刘野,2008)
刘野式的童话,并非逃避或简化,反而藏着一层悲悯:哪个大人的内心未曾住着一个小孩?愈在悲剧中浮沉,愈渴望单纯明媚。人生残酷至此,他愿意为忧伤蒙上一层欢乐的面纱。对于苦难和无常的际遇,刘野采取一种轻盈和淡然的态度,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从未直白地描绘——他不把谁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说到底,这是一种骄傲,一种对于不幸的轻视。转身,他拒绝曾经的苦难继续对他施加影响。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提到儿时极喜欢六月六晒衣裳,人在竹竿与竹竿之间慢慢走过,两边是绫罗绸缎的墙壁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里的时候,将金钱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张爱玲文字好像一匹织锦缎夹袍,看着花团锦簇、繁华热闹,触手抚摸,却是一片冰凉。刘野的画同样如此,透明,轻盈,却像一声叹息,令人感到难以承受的重量。
《2004武汉 •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2004年,第67页
《上海壹周 318》,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6年11月29日,A5页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2008》,今日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2008年,图版第32页
《北京青年周刊 27》,北京青年报社,北京,2008年7月3日,第27页
《北京青年周刊 36》,北京青年报社,北京,2008年9月4日,第20页
《刘野作品全集1991年至2015年》,Hatje Cantz Verlag,德国,2015年,第159页及第318页
《刘野:寓言故事》,Prada荣宅,上海,2018年,第27页
展出
“2004武汉 •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2004年9月22日至10月10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2008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2008年6月至8月,广东美术馆,广州、上海美术馆,上海、今日美术馆,北京
“云端—亚洲当代艺术大展”,2010年4月22日至6月6日,索卡艺术,北京
“刘野:寓言故事”,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1月20日,Prada荣宅,上海
“刘野:寓言故事”,2020年1月30日至9月28日,Prada基金会 • 北方画廊,米兰
作为20世纪最炙手可热的文学偶像之一,兼具显赫家世、天才写作和传奇人生的张爱玲,以苍凉之笔,写尽了人性的幽微、虚荣与荒唐。这样一位饱谙世故,对人情百态洞若观火的作家,在艺术家刘野的笔下,却呈现出卡通般的童稚形象。
与照片中张爱玲本人相比,画中人物的面部线条变得柔和,眼神中也少了些清冷孤高,好似未曾经过历过乱世,也未曾目睹家族的变故和城市的沦陷。端庄依然,温婉代替凌厉,轻盈代替沉重。画面纯化、俭省到极致,人物仅以肩部以上正面入画,占据画布下半,上方则是纯粹的蓝,那蓝极冷,仿佛是张爱玲屡次转身后留下的废墟。空旷的背景内,小小的人物置身于无边际的蓝色中,这种构图不可避免地造成画中人带上一种清冷的孤独感。刘野以蓝的冷峻,衬托出张爱玲浅浅脂粉的脸庞,这位20世纪的传奇女性,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存在于一个幻想的超现实的国度。
值得一提的是,刘野刻画过许多女性名人,除了张爱玲外,还有阮玲玉、周璇、张曼玉等,纯化的人物肖像背后,共同点是背景中那种空旷的蓝。而他的多件代表作,如《美人鱼》(2004),《蓝》(2002)《国际蓝》(2006)同样以大面积的蓝色为背景色。刘野偏爱原色,尤其是红与蓝,已成为其多件经典作品的色彩符号。以原色表达纯粹的色彩背景,完全抹平空间深度的联想,更添作品之童话式的氛围。
刘野曾说:“我成长于一个被红色所覆盖的世界,红太阳、红旗、红领巾”,如果说浓烈、暴力的红(《剑》《烟》和《枪》等作品)是其童年中的无法选择之色,那么冷冷的蓝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远离人群的孤独与疏离。
创作于2004年的《张爱玲》,是刘野在千禧年后创作转型期间的代表作。早期作品中的情绪、叙述、情节被削弱,绘画本身的严肃如比例、色调、结构元素得到加强。题材上,他将摄影纳入了灵感题材,并创作了一系列名人画像。与90年代以儿童为主角不同,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他的描绘对象。“2003年左右,他对画面的纯化称得上是其个人黄金时代的开始”(朱朱语)。
这件绘画的摄影素材,源于张爱玲的一张“证件照”,即她的美国移民“绿卡”,证件显示她到达美国的时间是1955年10月22日,地点是旧金山第13区第26港。根据面容、服饰不难推断,这张证件照与流传甚广的扶腰照(1954年于香港北角的兰心照相馆拍下)拍摄于同一时期,也就是张爱玲远赴美国之前在香港的那段日子。
照片中短发的张爱玲身量纤纤,妆容精致,绣花旗袍和珠圆耳饰仍保持传统中式审美,神情冷静而自持,集旧时代的繁复华美与新时代的昂扬自信于一身。这一年的张爱玲34岁。
十年前,她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在上海一举成名,风光无限。十年后的此时,她已经离开上海,移居香港,通宵达旦地写作《秧歌》和《赤地之恋》。再过一年,张爱玲又出走香港,远赴美国定居,直到1995年逝世于美国加州,她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内地。
在那个满街中山装的年代,张爱玲的旗袍上绣着栩栩如生的蝴蝶。她说过:“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没人比她对衣服后面的隐喻更敏感,她毅然出走,浑然不知此后的人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爱玲一生留下的影像不少,刘野选择这张照片并非毫无理由。这张照片并非单纯的肖像,而更像是她为自己在文化漂流中树立的最后的形象锚点——它保留着她作为“张爱玲”的视觉识别,同时也象征着她对传统文化身份的一种沉静坚持。可以说,此时的张爱玲正处于关键的人生转折,跨越太平洋,从中国走向美国,从“出名趁早”的事业高峰走向趋于平淡孤决的中年和晚年。画中人脸上的光采、光与暗的强烈对比,显示出一种戏剧化的舞台感,宛如一束光正打在张爱玲脸上,文坛巨星、惊才绝艳如她,也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
刘野用童话般的形象描述现实中的成人世界,一方面来自家庭的文学熏陶——他的父亲是北京一位有名的儿童话剧作家,刘野自幼年起就一直痴迷于童话的世界。另一方面与他个人的艺术趣味紧密相关:“作为艺术家,一方面是个人化特别重要,还有一个就是艺术应该超越它作为批判工具的功能。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你挖掘更深层的情感和神秘感,这点适合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刘野,2008)
刘野式的童话,并非逃避或简化,反而藏着一层悲悯:哪个大人的内心未曾住着一个小孩?愈在悲剧中浮沉,愈渴望单纯明媚。人生残酷至此,他愿意为忧伤蒙上一层欢乐的面纱。对于苦难和无常的际遇,刘野采取一种轻盈和淡然的态度,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从未直白地描绘——他不把谁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说到底,这是一种骄傲,一种对于不幸的轻视。转身,他拒绝曾经的苦难继续对他施加影响。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提到儿时极喜欢六月六晒衣裳,人在竹竿与竹竿之间慢慢走过,两边是绫罗绸缎的墙壁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里的时候,将金钱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张爱玲文字好像一匹织锦缎夹袍,看着花团锦簇、繁华热闹,触手抚摸,却是一片冰凉。刘野的画同样如此,透明,轻盈,却像一声叹息,令人感到难以承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