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81
拍品名称:
刘炜 无题
作 者:
刘炜
年 代:
2002 年
材 质:
301×150.5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1990年代初期,刘炜凭借“革命家庭”系列迅速成为“玩世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员,这些作品融汇了从中国书法到表现主义等古今中外的风格,锤炼出栗宪庭所说的“歪瓜裂枣”形象。九十年代中后期,刘炜又开创了“游泳”和“你喜欢肉?”系列,变形的手法升级了糜烂、腐败的感觉,表达一种针对文化现实处境的情绪性批判。
总的来说,刘炜的90年代是意气风发、扶摇直上的,他极具个性的作品于国内外广受好评,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但在世纪末的1999年,随着生活的打击以及中年困惑的来临,刘炜进入了一段创作的沉淀期。从1999年至2003年,他遁入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着对个体和生命叩问的解答,作品也呈现出随心而发、捕捉内心一闪而过的特征。而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往往有一些神来之笔,极具魅力,《无题》(2002)便是最好证明。
《无题》狭长的画幅远看如同中国传统卷轴,无论构图还是用色都具有文人画的意味。刘炜在形式上进一步地倾向了传统山水画,以此来体味那种神韵对其创作的影响力。画面表达的图像破碎而单纯,仅有前景的一块顽石,两棵树,以及模糊的远景。暗背景中的笔触有润泽的感觉,比过往激情四溢的作品都更加空无。在形象塑造上刘炜着墨不多,但用委拉斯贵支的话说,一个笔触就同时解决了塑造、明暗和色彩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这对艺术家来说,不只是功力的挑战,也是心态的挑战,当时的刘炜恰好满足这两个条件。同时刘炜也贯彻着他的“反风景”理念,在笔墨间隙加上了“NO SMOKING ”、“THE TREE”这样的涂鸦口号,令风景成为主观情绪的载体。
在剥离年少成名的浮躁之后,刘炜的作品开始孕育一个回归东方传统的、更宏大的世界。就像《无题》大面积“留白”中不同的笔墨趣味:有洒脱滴落的“屋漏痕”;融合水墨气质,如水、如雾的轻盈也被赋予了视觉形式上的庄重,有着凝固般的精确而灵动的绘画手感;天空中被甩出来的线和墨点,则有着与波洛克类似的爆发力,但更加飘逸率性,接近泼墨。各种技巧信手拈来,共同构成其艺术中的交响,达到刘炜热爱的摇滚乐般的躁动、美妙。
刘炜表现手法的持续进步,也可以看作一种艺术历程的写照。他说,这些作品他之后再也画不出来了,因为那种状态不存在了。但后来,刘炜又到达了另一个层面,它不依靠低谷时期沉重的心态,而是心灵释放后的自由天空。
总的来说,刘炜的90年代是意气风发、扶摇直上的,他极具个性的作品于国内外广受好评,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但在世纪末的1999年,随着生活的打击以及中年困惑的来临,刘炜进入了一段创作的沉淀期。从1999年至2003年,他遁入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着对个体和生命叩问的解答,作品也呈现出随心而发、捕捉内心一闪而过的特征。而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往往有一些神来之笔,极具魅力,《无题》(2002)便是最好证明。
《无题》狭长的画幅远看如同中国传统卷轴,无论构图还是用色都具有文人画的意味。刘炜在形式上进一步地倾向了传统山水画,以此来体味那种神韵对其创作的影响力。画面表达的图像破碎而单纯,仅有前景的一块顽石,两棵树,以及模糊的远景。暗背景中的笔触有润泽的感觉,比过往激情四溢的作品都更加空无。在形象塑造上刘炜着墨不多,但用委拉斯贵支的话说,一个笔触就同时解决了塑造、明暗和色彩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这对艺术家来说,不只是功力的挑战,也是心态的挑战,当时的刘炜恰好满足这两个条件。同时刘炜也贯彻着他的“反风景”理念,在笔墨间隙加上了“NO SMOKING ”、“THE TREE”这样的涂鸦口号,令风景成为主观情绪的载体。
在剥离年少成名的浮躁之后,刘炜的作品开始孕育一个回归东方传统的、更宏大的世界。就像《无题》大面积“留白”中不同的笔墨趣味:有洒脱滴落的“屋漏痕”;融合水墨气质,如水、如雾的轻盈也被赋予了视觉形式上的庄重,有着凝固般的精确而灵动的绘画手感;天空中被甩出来的线和墨点,则有着与波洛克类似的爆发力,但更加飘逸率性,接近泼墨。各种技巧信手拈来,共同构成其艺术中的交响,达到刘炜热爱的摇滚乐般的躁动、美妙。
刘炜表现手法的持续进步,也可以看作一种艺术历程的写照。他说,这些作品他之后再也画不出来了,因为那种状态不存在了。但后来,刘炜又到达了另一个层面,它不依靠低谷时期沉重的心态,而是心灵释放后的自由天空。